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学科特点,改革党建管理模式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复旦大学在读生命科学的研究生从二年级开始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主要按照所学专业分散在几十个不同的课题组中,而不同的课题组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很散,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按学科分布在两个校区6栋大楼中,这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以年级为建制的管理模式显然很难适应现在的研究生管理需求,为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据学科的特点,于2002年大胆地提出并实施了研究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学团制”管理。
“学团制”就是根据学科特点,以课题组为基础,将专业相近、地理位置相近的几个课题组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学团,以学团为单位建制。每个学团配备一名辅导员,一名学团干事负责学团的日常管理;每位辅导员除了负责学团的日常工作外,兼管一项研究生的专项工作;每个课题组指定一个老师负责本组学生工作(义务兼职)。
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党支部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和促进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途径,也是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种探索。为了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配合“学团制”管理模式的推行,学院党委结合学科特点对研究生支部采取“支部建在学团上”的管理模式:每个学团的党员组成一个支部,同时学院还指定一名辅导员总体负责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五年来“支部建在学团上”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1、“支部建在学团之上”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导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积极性,切实落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负责人”;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日常工作的落实
研究生在学期间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们的导师,导师在研究生心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辅导员常说“做半天思想工作不如导师一句话。”通过导师来开展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势。中央第十六号文件和周济同志的相关讲话明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针,并首次明确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负责人。而“支部建在学团之上”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一个学团的研究生只隶属于几个课题组,甚至只隶属于一个课题组,该学团研究生特别是党员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课题组的面貌,学团、支部的动态和课题组、导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且导师可以把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至本课题组的专业科研教育之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经过几年管理模式的探索,建在学团之上的支部书记多为该学团辅导员自己指导的优秀研究生,这样该学团的辅导员和支部书记每天都和学生学习工作在一起,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双方随时可以进行学团管理、基层党建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分配和落实日常工作。
学团和支部建设好了也就增加了课题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客观上分流了导师的责任,使导师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学团工作、支部基层党建工作得到了导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使学团、支部的各项活动搞得丰富多彩,辅导员的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2、“支部建在学团之上”有利于党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学团内学生学习生活时空相近,彼此熟悉了解,有利于加强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交流沟通,易于建立支部书记在该学团党员和群众中的威信,党的理论知识的宣传、时事教育等较严肃的话题都可以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流中,便于理解,易于接受,扩展了党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渠道。
3、“支部建在学团之上”有利于党员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同一学团学生学习研究方向相近,实验室分布相邻,人员组织管理方便,各支部独立活动灵活机动,几乎可以随时召开支部会议:中午的工作餐可以演变为支部的座谈讨论会,实验间歇的闲谈可以演变为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每周一次的组会又可以有一次支部活动,甚至课题组的郊游也可以演变成一次党史教育……,在和谐宽松的气氛里达到了党员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总结经验,多种模式构建研究生学生支部,实现学生党建工作全覆盖
“支部建在学团之上”管理模式也还处于一个不断的完善的过程,我们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例如学团每年都有新的党员的加入,如何缩短其适应过程;如何加强不同学团党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等。总结实践经验,我们试行在研究生中采用三种党建管理模式:支部建在年级、支部建在“学团”和支部建在课题组。
全院党建一盘棋,加强各支部间交流和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1、研究生和本科生党建联动。针对研究生党员人数众多,成熟沉稳,而本科生党员人数较少,但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党建的活动。一个本科生支部和一个研究生支部联合党建,从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上融合两支部的特点和优势,使党内生活更有新意,更加丰富,也有益于研究生党员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学术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上对本科生起指导作用;着眼于广大同学实际关心的热点问题,动员广大党员多做实事,做好实事。借助党建载体,锻炼党性,回报社会,同时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2、学生和教师党建联动。结合支部建在“学团上”的师生党建联动,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另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是平等的交流,是党性保障下的真情交流,除了党建可以融合两支部的特点和优势外,师生党建联动使师生之间易于达成共识,易于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有利地推动了科研教学的发展。
3、党建新载体的探索
(1)创建党建专刊《党旗下》。刊物立足于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发展,结合学生关心的话题,力争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党建的指导平台、交流平台,成为学院学生党建的特色品牌。
(2)聘任党建课外辅导员,做实党章学习小组,全面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聘任退休老党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如十七大代表)担任我院的党建课外辅导员,推广复旦大学“党员成长计划”的经验,在我院学生党支部中做实党章学习小组,全面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3)建立特色党建基地和示范支部,锻炼党性,回报社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以建立学生党总支为契机,以建立特色基地和示范支部为抓手,开拓系列特色活动,建立党建长效机制,让党员同学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我们做学生党务工作的同志,要坚定信念和立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复旦大学在读生命科学的研究生从二年级开始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主要按照所学专业分散在几十个不同的课题组中,而不同的课题组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很散,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按学科分布在两个校区6栋大楼中,这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以年级为建制的管理模式显然很难适应现在的研究生管理需求,为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据学科的特点,于2002年大胆地提出并实施了研究生管理的创新模式——“学团制”管理。
“学团制”就是根据学科特点,以课题组为基础,将专业相近、地理位置相近的几个课题组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学团,以学团为单位建制。每个学团配备一名辅导员,一名学团干事负责学团的日常管理;每位辅导员除了负责学团的日常工作外,兼管一项研究生的专项工作;每个课题组指定一个老师负责本组学生工作(义务兼职)。
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党支部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和促进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途径,也是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种探索。为了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配合“学团制”管理模式的推行,学院党委结合学科特点对研究生支部采取“支部建在学团上”的管理模式:每个学团的党员组成一个支部,同时学院还指定一名辅导员总体负责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五年来“支部建在学团上”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1、“支部建在学团之上”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导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的积极性,切实落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负责人”;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日常工作的落实
研究生在学期间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们的导师,导师在研究生心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辅导员常说“做半天思想工作不如导师一句话。”通过导师来开展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势。中央第十六号文件和周济同志的相关讲话明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针,并首次明确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负责人。而“支部建在学团之上”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一个学团的研究生只隶属于几个课题组,甚至只隶属于一个课题组,该学团研究生特别是党员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课题组的面貌,学团、支部的动态和课题组、导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且导师可以把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至本课题组的专业科研教育之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经过几年管理模式的探索,建在学团之上的支部书记多为该学团辅导员自己指导的优秀研究生,这样该学团的辅导员和支部书记每天都和学生学习工作在一起,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双方随时可以进行学团管理、基层党建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分配和落实日常工作。
学团和支部建设好了也就增加了课题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客观上分流了导师的责任,使导师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学团工作、支部基层党建工作得到了导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使学团、支部的各项活动搞得丰富多彩,辅导员的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2、“支部建在学团之上”有利于党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学团内学生学习生活时空相近,彼此熟悉了解,有利于加强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交流沟通,易于建立支部书记在该学团党员和群众中的威信,党的理论知识的宣传、时事教育等较严肃的话题都可以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流中,便于理解,易于接受,扩展了党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渠道。
3、“支部建在学团之上”有利于党员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同一学团学生学习研究方向相近,实验室分布相邻,人员组织管理方便,各支部独立活动灵活机动,几乎可以随时召开支部会议:中午的工作餐可以演变为支部的座谈讨论会,实验间歇的闲谈可以演变为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每周一次的组会又可以有一次支部活动,甚至课题组的郊游也可以演变成一次党史教育……,在和谐宽松的气氛里达到了党员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总结经验,多种模式构建研究生学生支部,实现学生党建工作全覆盖
“支部建在学团之上”管理模式也还处于一个不断的完善的过程,我们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例如学团每年都有新的党员的加入,如何缩短其适应过程;如何加强不同学团党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等。总结实践经验,我们试行在研究生中采用三种党建管理模式:支部建在年级、支部建在“学团”和支部建在课题组。
全院党建一盘棋,加强各支部间交流和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1、研究生和本科生党建联动。针对研究生党员人数众多,成熟沉稳,而本科生党员人数较少,但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党建的活动。一个本科生支部和一个研究生支部联合党建,从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上融合两支部的特点和优势,使党内生活更有新意,更加丰富,也有益于研究生党员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学术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上对本科生起指导作用;着眼于广大同学实际关心的热点问题,动员广大党员多做实事,做好实事。借助党建载体,锻炼党性,回报社会,同时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2、学生和教师党建联动。结合支部建在“学团上”的师生党建联动,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另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是平等的交流,是党性保障下的真情交流,除了党建可以融合两支部的特点和优势外,师生党建联动使师生之间易于达成共识,易于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有利地推动了科研教学的发展。
3、党建新载体的探索
(1)创建党建专刊《党旗下》。刊物立足于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发展,结合学生关心的话题,力争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党建的指导平台、交流平台,成为学院学生党建的特色品牌。
(2)聘任党建课外辅导员,做实党章学习小组,全面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聘任退休老党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如十七大代表)担任我院的党建课外辅导员,推广复旦大学“党员成长计划”的经验,在我院学生党支部中做实党章学习小组,全面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3)建立特色党建基地和示范支部,锻炼党性,回报社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以建立学生党总支为契机,以建立特色基地和示范支部为抓手,开拓系列特色活动,建立党建长效机制,让党员同学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我们做学生党务工作的同志,要坚定信念和立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