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去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益终身。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呢?
一、从学生生活实践问题引入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身体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比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这些实际上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身体上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则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如在讲“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玩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利用刚才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着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沙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从而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
三、深入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会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了解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等。在元、角、分的教学后,我们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我还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花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关系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提问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从学生生活实践问题引入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身体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比如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这些实际上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身体上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则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如在讲“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玩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利用刚才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着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沙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从而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
三、深入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会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了解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等。在元、角、分的教学后,我们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我还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花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关系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提问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