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食品雕刻(以下简称食雕)与木雕都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雕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数千年来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优势,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看似两种不同门类的行当却有着血脉相连的共性。
一、追根溯本同出一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已有在食品上加以雕刻的记载;《管子》一书曾提到“雕卵”,即在禽蛋上雕刻花纹。唐宋时期雕刻食品已成为风尚,所雕的果品.姜.笋制成蜜饯,造型为千姿百态的鸟兽虫鱼与亭台楼阁,至清代“西瓜灯”的出现都体现了中国厨师高超的技艺与巧思。
而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雕“鱼”,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炼铁术的出现,中国木雕突飞猛进,由原始的阴刻线纹发展到立体圆雕.镂空雕。人物.动物.花鸟及宗教题材作品应有尽有,并且大量应用到建筑装饰上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总之,食雕与木雕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并存共生,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思想智慧与艺术才能。
二、实用性与观赏性
食雕的实用性即可食性,原料采用熟食品如蛋制品.豆制品.方腿.红肠及水果.番茄.黄瓜等食材进行雕刻加工,作品可以直接食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秀色可餐;食雕观赏性作品均采用瓜果与蔬菜根茎雕刻加工,多为菜肴盘饰围边或分体立雕,其增加菜肴的美感,继而烘托饮食的文化艺术氛围。木雕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日常用具及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在这些实用性物品上加以雕刻,可以极大成度加深实用性物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例如:一处雕梁画栋的殿堂标志着曾经的辉煌,一张雕工精美的八仙桌可能凝集着某个家族的兴衰史,一件小小的木梳可能隐去了一段惊天泣地的爱情故事。观赏性木雕主是指摆设与厨.窗.台.案.几.架上的陈列品,题材更为广泛,诸如:飞禽.走兽.花卉.佛像.历史人物等应有尽有,令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把玩的同时带给人们艺术熏陶。食雕和木雕在实用性及观赏性方面,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进一步丰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雕刻技巧
食雕与木雕尽管在原材.刀具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构思理念和创作方法是相通的;首先,构思主题,无论是民间故事.历史人物.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等等,一定被赋予美好的内涵,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比如麒麟—吉祥瑞兽,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牡丹—富贵,岁寒三友--松.竹.梅三种不畏严寒的植物构成图案,喻坚忍不拔,也有象征友谊的意思。食雕与木雕的雕刻技法大同小异,这些技法 主要表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就是 有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削减过程中一定要全神贯注,不单是用手去操作,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刻刀与原料的触碰。好作品是作者心灵与技巧的产物。娴熟的雕刻技术靠平时多方面的积累,在最初的打粗坯过程中就已经对成品了然于胸,后期的细修全靠平时练就的扎实的基本功,技术高低就要看运刀的稳定性,比如雕刻昆虫的触须或腿脚,小鸟卷曲的羽毛,龙的飘逸的须发等等,当细修这些时要求屏气凝神绝不可以分心,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南瓜.萝卜如此,柏木.黄杨亦如此。
四,传承与发展
食雕与木雕都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技艺,经过数千年的代代相传,从最初简单原始的刻线,到现在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它们一起走过了蛮荒,跨入到了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积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各类传统手工艺术的扶助政策,手工雕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有高科技数字雕刻机对手工艺人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时代的进步应该带给中国艺人们更深的思考,建造自己的生活观,美学观,以继承和创新来延续中国手工雕刻工艺的发展。对艺人来说艺术创作是让自己永远保持激情和活力的重要途径,“艺”应该是自身感知力的再创造,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解析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食雕与木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对我们新时代手艺人来说任重道远,我们应当不断的加深自身修养,更多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其它手艺人的长处,苦练内功,坚守业道,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新时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胡跃军,出生年月:1963-04-0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洛阳市;研究方向:雕刻技術;最高学历:高中。
(作者单位:墨柏轩雕刻工作室)
一、追根溯本同出一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已有在食品上加以雕刻的记载;《管子》一书曾提到“雕卵”,即在禽蛋上雕刻花纹。唐宋时期雕刻食品已成为风尚,所雕的果品.姜.笋制成蜜饯,造型为千姿百态的鸟兽虫鱼与亭台楼阁,至清代“西瓜灯”的出现都体现了中国厨师高超的技艺与巧思。
而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雕“鱼”,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炼铁术的出现,中国木雕突飞猛进,由原始的阴刻线纹发展到立体圆雕.镂空雕。人物.动物.花鸟及宗教题材作品应有尽有,并且大量应用到建筑装饰上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总之,食雕与木雕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并存共生,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思想智慧与艺术才能。
二、实用性与观赏性
食雕的实用性即可食性,原料采用熟食品如蛋制品.豆制品.方腿.红肠及水果.番茄.黄瓜等食材进行雕刻加工,作品可以直接食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秀色可餐;食雕观赏性作品均采用瓜果与蔬菜根茎雕刻加工,多为菜肴盘饰围边或分体立雕,其增加菜肴的美感,继而烘托饮食的文化艺术氛围。木雕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日常用具及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在这些实用性物品上加以雕刻,可以极大成度加深实用性物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例如:一处雕梁画栋的殿堂标志着曾经的辉煌,一张雕工精美的八仙桌可能凝集着某个家族的兴衰史,一件小小的木梳可能隐去了一段惊天泣地的爱情故事。观赏性木雕主是指摆设与厨.窗.台.案.几.架上的陈列品,题材更为广泛,诸如:飞禽.走兽.花卉.佛像.历史人物等应有尽有,令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把玩的同时带给人们艺术熏陶。食雕和木雕在实用性及观赏性方面,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进一步丰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雕刻技巧
食雕与木雕尽管在原材.刀具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构思理念和创作方法是相通的;首先,构思主题,无论是民间故事.历史人物.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等等,一定被赋予美好的内涵,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比如麒麟—吉祥瑞兽,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牡丹—富贵,岁寒三友--松.竹.梅三种不畏严寒的植物构成图案,喻坚忍不拔,也有象征友谊的意思。食雕与木雕的雕刻技法大同小异,这些技法 主要表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就是 有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削减过程中一定要全神贯注,不单是用手去操作,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刻刀与原料的触碰。好作品是作者心灵与技巧的产物。娴熟的雕刻技术靠平时多方面的积累,在最初的打粗坯过程中就已经对成品了然于胸,后期的细修全靠平时练就的扎实的基本功,技术高低就要看运刀的稳定性,比如雕刻昆虫的触须或腿脚,小鸟卷曲的羽毛,龙的飘逸的须发等等,当细修这些时要求屏气凝神绝不可以分心,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南瓜.萝卜如此,柏木.黄杨亦如此。
四,传承与发展
食雕与木雕都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技艺,经过数千年的代代相传,从最初简单原始的刻线,到现在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它们一起走过了蛮荒,跨入到了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积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各类传统手工艺术的扶助政策,手工雕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有高科技数字雕刻机对手工艺人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时代的进步应该带给中国艺人们更深的思考,建造自己的生活观,美学观,以继承和创新来延续中国手工雕刻工艺的发展。对艺人来说艺术创作是让自己永远保持激情和活力的重要途径,“艺”应该是自身感知力的再创造,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解析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食雕与木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对我们新时代手艺人来说任重道远,我们应当不断的加深自身修养,更多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其它手艺人的长处,苦练内功,坚守业道,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新时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胡跃军,出生年月:1963-04-0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洛阳市;研究方向:雕刻技術;最高学历:高中。
(作者单位:墨柏轩雕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