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构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理念是公安院校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引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构建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尤为重要。在公安院校的发展中,构建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需要正视并思考行业性与普通性、职业性与通识性、学术性与社会性三对理念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一流公安院校建设需要立德与法治并行,建立公安学科体系和话语权以及坚持学术自由与服务公安相统一。
  关键词:双一流;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1]在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公安院校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一流公安院校建设任重而道远。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未来应朝着现代化警察大学乃至世界一流警察大学的目标迈进。高等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学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引领,也是公安院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灯塔。在“双一流”背景下,重新审视、构建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之重要性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2]。高等教育理念包含对高等教育本质、功能和规律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认为大学是“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3],从纽曼对于大学的理念可以看出他重视对“人”的培养。中国大学的理念始于近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及梅贻琦“通才教育、学术自由”的思想奠定了中国近代大学理念。
  (一)指引公安院校建设
  高等教育理念是指引公安院校建设从实然走向应然的桥梁。“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安院校仅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一所在列,从中可见公安院校与一流大学差距尚远。其原因除了公安院校的历史差距、学科发展不完善之外,还包括公安院校的特殊性与高校评价体系等现实原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已然进入了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意味着公安学科正在加快发展、我国公安院校历史不足百年,尚处于后生状态,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安院校也在时代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在此情形下,一流公安院校的建设已经不是物质、硬件上的差距,而是精神和理念上的差距。一流的公安院校需要有一流的理念作为指导,一流的理念可以将公安院校建设的理想蓝图不断地落入实处。
  (二)引导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学之灵魂。公安教育,理念先行。由于公安院校属于行业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强与行业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公安高等教育理念有所局限。公安院校从起初的职业教育发展到学历教育,从职业学校合并成为学院乃至大学,从本科教育走向研究生教育。这迫切需要适宜公安高等教育的理念作为指引。教育超于教学,正如纽曼认为,“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公安院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是教育理念的集合。当前社会发展加快,公安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公安人才的需求,公安高等教育如何应对高校间的竞争都需要理念走在前列。没有良好理念的指引,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只能是随波逐流。
  二、公安高等教育理念之意涵
  公安院校发展至今,公安高等教育理念涉及到以下三对理念,即行业性和普通性、职业性和通识性、学术性和社会性。这三对理念在公安院校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如何构建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就是要平衡这三对理念,做到交叉融合。
  (一)行业性与普通性
  行业性与普通性本就是大学的一体两面。在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时,大学是指由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聚集起来形成的“行会”组织。中世纪大学基本目的是为了进行职业训练,主要有文、法、神和医四门古典学科。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与现代大学柏林大学的建立,同时期的牛津、剑桥大学等英国大学在社会压力之下开设了实用性的专业与课程;美国大学在实用主义和科学均衡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开始调整学科专业,增加了技术性、实用性的专业。可以看出,无论是中世纪的古典大学,还是现代大学,行业性是贯穿大学发展历程的属性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院校三大主要职能是“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社会服务”[4]。这三大职能是每所高校的共性,也是高校所具备的普遍属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对人才的需求量及提高其专业化的要求。行业性高校也在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了一批专门人才。公安院校亦是行业院校,具有行业高校的特殊性和一般高校的普通性。这一点也体现在公安院校的管理体制上,公安院校是各省公安厅、教育厅共建共管,省公安厅为主管单位。这种办学体制是公安院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其目的是确保公安院校的办学符合公安机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公安院校的教学科研能够纳入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符合高等教育的普通性。公安院校的特殊性在于行业高校的特殊、在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但是公安院校所具有的行业性和普通性既不是相斥、也不是矛盾,应是融合。公安院校的普通性为行业性服务,同时行业性又促进普通性的发挥。如何发挥好高校三大职能,促进公安人才培养和公安院校发展是建构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职业性与通识性
  职业性和通识性两个概念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古希腊的“七艺”和中国古代的“六艺”实际上都是一种通识教育。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教育的历史要远早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诞生于18世纪末欧洲的“学徒制”,当时为顺应工业的发展,开始采用学校教育的模式,设立中学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班。[5]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职业教育只是注重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与此相反,大学的课程则抱着知识一体化的想法,希望深入知识的根源,以使每一个个别的职业在整体的科学中找到它的根。”[6]随着美国对高等教育的创新——社区学院的诞生,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大学为职业教育提供科学基础,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专业人才归根究底是培养“人”,脱离了通识教育的专业人才只能称之为工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認为:“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否则他就是只能做一个‘高等匠人’,而不能做一个‘完人’。就会完全变成一个极能干的工人,而不配称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极完美的常识”[7]同样,公安高等教育不应注重职业化教育而忽视了通识教育。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警察专业化运动就认为警察应该具备本科学历,倡导警察要接受本科教育。21世纪初,公安院校高等教育迎来了一次改革,以江苏、湖北公安专科学校为领头羊,一批公安专科院校突破阻力,相继升本。这极大地提升了公安队伍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公安实践中复杂的社会形势,仅靠从前公安职业教育是远不能满足的。从职业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发展说明我国公安院校办学水平提升。当代公安人才培养不仅注重职业化,更加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公安人才。习近平同志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公安队伍建设水平和建设潜力的重要标志。[8]   (三)学术性与社会性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院校三大主要职能是“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社会服务”,公安院校具有的学术性和社会性,即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潘懋元先生認为,广义上而言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对社会的服务,不过是一种长期、间接的服务,这里所说的服务社会都是对社会的直接服务。[9]公安院校服务社会包括解决公安实践中的问题,为公安机关提供政策咨询等。纵观大学发展历程,学术性伴随着大学的“行会”组织而形成。传统的学术研究源于一种“闲逸的好奇”,他们认为大学的使命是对学问的追求,而不在于是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而社会服务这一职能的形成较晚,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将社会服务定为办学思想。公安院校的建立之初是一种职业教育,为公安行业培养所需人才,但随着公安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科学研究的职能也日益凸显。学术研究应是超前的,但是服务社会又需要能够解决社会当下存在的问题。公安院校的社会性实质上是探讨公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提及“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10]公安学科发展尚不成熟,较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等具有完善学科体系的学科,还需长时间的发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中,公安学、公安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这对促进我国公安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任何学科体系的建立都需要立足于理论,科学研究的累积推动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作为新兴的一级学科,在科学研究上还需要长足的积累,离不开公安院校的科学研究。在发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如何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关键在于科研成果向公安实践转化。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一些科研成果无法立即转化为社会所用,但公安院校作为公安行业的智库,仍要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
  三、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之建构
  (一)立德与法治并行
  相较于普通院校,公安院校作为行业高校,其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明确而具体。公安院校培养的是公安人才,是未来的执法者。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要以立德和法治理念为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1]建设一流的公安院校亦是如此。政治建校是每个公安院校都需要秉持的理念,公安院校培养的未来执法者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公安院校在政治建校的过程中要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党对公安教育的领导。警务技能和法治理念是公安专业学生走向岗位的立足点,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中需坚持法治理念和依法治校。法治理念通过法学教育实现,公安院校培养的公安人才不仅要具备法律知识,且能够有效地运用法律。法学教育需融合到公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中。当前,传统犯罪案件数量下降,新型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公安专业学生走向岗位要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犯罪形式,除了要以法律知识和警务技能为本,还需掌握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培养能够满足公安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公安学科体系和话语权
  一个成熟的学科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以及完善的知识体系,公安学和公安技术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发展历史短暂,学科体系不够完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于公安学科建设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公安学科体系的建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足的累积。建立公安学科体系和话语权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公安学科非纯粹的理论科学,它在不断地解决公安实践中的问题而产生,实际上是多种学科的融合交汇,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医学与化学等。学科交叉有助于公安学科的特色发展和创新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基础缺乏的问题,因此公安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公安学科体系和话语权需要提升整体建设水平。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之下的二级学科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公安院校需要凝练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方向,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确立学科内涵式发展,从而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建立公安学科体系和话语权需要增强学科影响力。公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向来与公安实践紧密相连,公安院校的科学研究致力于解决公安实践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增强公安学科的行业影响力。除此之外,增强公安学科影响力还可以通过提升公安学科人才培养层次、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公安专业学术权威来实现。
  (三)学术自由与服务公安相统一
  教学与科研、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如何平衡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被探讨的话题。学术自由是中世纪大学的精神产物,中世纪的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行会组织,被赋予学术自治的权利。现代大学与中世纪一脉相承,保留了学术权利作为大学组织的传统权利,而在大学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行政权力是保障大学能够运行的力量。公安院校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发展历史等原因导致天平的一端向教学倾斜,相较于一些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科研水平较为薄弱。然而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下,科研是重要的量化指标。近年来,公安院校也在致力于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如何平衡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保障学术自由,从而保留公安院校教师“闲逸的好奇”,激发公安院校学术活力是公安院校高等教育理念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尊重学术自由并不意味着要脱离公安实践,反而应当与服务公安紧密结合,立足于实践谈自由才能够激发科研生产力。一方面,公安院校以政治建校为本,应当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加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依法治校,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利相分离,保障学术自由,激发教师学术活力;另一方面,公安院校要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将科学研究向公安实践引导,促进学术自由与服务公安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19-10-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8.
  [3](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4][9]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7,58.
  [5]顾明远主编.现代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2032.
  [6](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0.
  [7]刘献君,房保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12-18.
  [8]张兆端.关于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公安教育,2018(04):43-51.
  [10](美)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11]立德树人,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EB/OL].(2019-03-18)[2019-12-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3/18/c_1124247058.htm.
  责任编辑  牛志鹏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高校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在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上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原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可根据建构性、主体性、差异性和有效性原则,将《原理》课分为理论研究型、广泛阅读型、考研导向型、基础过关型与实践应用型五个层级,通过在必修课中设置选修,体现专业特点、结合教师专长、引入“慕课”资源与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对《原理》课进行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关系着法治校园建设。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先进分子在学生管理与宣传教育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因此提升学生干部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完善路径,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具身认知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种强调“身心融合”、“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交互”的具身学习理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具身学习理论为视角,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身体体悟性的缺失、学习情境性的忽略与学习过程体验性不足三大问题。为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尝试构建具身化教学模式,即重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期刊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全球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需求,将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使产业和教育相互支持、促进和融合,促进产与教深度融合;瞄准国际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弯道超车和变轨超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转型;企业和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合力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期刊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十几年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面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面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高职院校应从八个方面的做法加以应对,即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职业指导系统,践行就业与招生、专业建设联动机制,建立深度合作的“校企共育”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落實“一对一”职业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主要表现在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远大理想信念与抱负,精致的功利主义,待人接物少有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包括国内外环境、教师教育教学、学生自身等方面。基于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施教主体的自身素质,强调以人为本乃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重要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  
期刊
摘 要:网络的普及使得大量工科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学习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严重下降,网络学习资源也存在着发布方式和内容无法吸引学生注意或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学生在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上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工科学院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强化用网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在线课程学习环境,并从内容、形式和宣传渠道上优化网络学习资源,以纠正网络时代工科学生学习主体性与自觉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最终培养出更多适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482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未来自我连续性出发,探索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皆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在人口学变量上没有差异;未来自我连续性、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未来自我连续性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关键
期刊
摘 要:基于潮汕文化,挖掘潮汕文化中的爱国爱乡文化元素,将其与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创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模式。家国情怀包括共同体意识、中国梦、乡土情感和价值认同这四个方面。家国情怀培养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输入要素,即用什么培养人;转化过程,即如何培养人;结果评价,即培养效果如何。此外,针对培养模式做出具体评价指标,包括教育目标、环境、素养和社会效益这四项一级指标,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技术推动着信息教学模式,从智慧课堂1.0版不断升级到智慧课堂4.0版。智慧课堂技术迭代的同时,逐步渗透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智慧课堂强势地异化着教师的主体能力,数据权力、算法逻辑、数据鸿沟、数据资本消解着教师的主体价值。唯有回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立场,才能在恢复教师主体性的同时,实现智慧课堂的工具理性。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