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步伐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战斗力,更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文针对现阶段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从研究生辅导员准入制度和培养机制、工作环境和奖惩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方面阐述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21世纪以来,教育部、各省市高校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较本科、专科辅导员而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相对滞后。因此全面分析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案迫在眉睫。
一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晚,职业安全感不强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原则和方向是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时才得到了明确。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需求,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高估了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偏重于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政策上被忽略、轻视[1],在建设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对辅导员“使用多而培训少”,间接导致了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降低,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力度弱,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
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主要是由兼职或者在职的研究生担任,较专职的辅导员,其理论功底弱、专业基础知识欠缺、工作效率低,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不强;同时存在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是非辅导员专业方向,再加上辅导员承担的研究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导致其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参与科学研究,与学生约谈的时间少之又少。
3.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陈旧,研究生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差
“导师负责制”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30个学生,一个导师带”导学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致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力不从心,间接地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另外,现阶段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生辅导员建设与管理体制,部分院校生搬硬套本科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办法,忽略的研究生的特殊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辅导员职责定位上的越位和缺位,导师与辅导员之间责任关系、管理界限模糊。
二 创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是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是研究生培养团队的辅助者,研究生成长的推动者。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职业生涯的规划方向和情感生活。因此,创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严把研究生辅导员的“入口”,加强在职辅导员的素质和业务的强化,重视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1.坚持、完善高校辅导员准入制度和培养机制
根据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和研究生思想特点,科学严格地设置“高标准、高素质、高要求”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研究生辅导员选拔和从业标准。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在研究生辅导员的任职上,要更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以上文凭的担任专职辅导员,同时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工作的特殊性,可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或党政干部中选拔合适的人选担任兼职辅导员;从学生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出发,在研究生辅导员的要求上,要注重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语言文字表达、应对突发事件、把握人生方向等综合能力。
对在岗的专、兼辅导员,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辅导员这一行业,明确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坚持把研究生辅导员的使用、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定时的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时事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专业化培训、辅导(定期组织辅导员交流会,为辅导员们提供交流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定期组织辅导员走进学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有力条件;设立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专项基金,督促和鼓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树立品学兼优的榜样;定期为工作表现好的辅导员提供旅游、休闲和进修深造的机会,缓减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并敦促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改善、健全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奖惩机制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辅导员岗位吸引力的必要条件,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人们通常错误的认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达到成熟,价值观较明确,不再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的引导,所以研究生辅导员的社会作用往往被大家所忽略,致使辅导员的就业率明显降低,在职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创造优美的文明校园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学校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重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学生工作开展的进度和质量,只有让辅导员感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件光荣而且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将辅导员明确纳入教师的编制,从工资、职称、住房、补贴等方面予以政策的倾斜,建立专项津贴,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导员在实际中的无形支出给予适当的补偿[2]。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针对研究生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健全的奖惩机制是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实现辅导员工作的量化,使辅导员的工作量和收入成正比。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分阶段对在职的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积极进行物质奖励和评优鼓励,树立先进典型,表现不好的辅导员采取降低其津贴、文件批评、转岗或解聘等惩罚方式,督促工作欠佳的辅导员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工作表现好的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第二,实现辅导员考核与奖惩机制的有效结合。把辅导员的工作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奖励、发放岗位津贴的重要依据,作为岗位任聘、职称评定、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促进研究生辅导员学生工作不断提升和进步的激励机制[3]。
3.明确、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是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方面实行“双重管理”和“三重监督”机制。学校、学院共同管理研究生辅导员队员,避免辅导员队伍出现无人管理或多人管理的不合理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建立学校、学院、学生三方面的辅导员工作监督机制,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建立辅导员选拔、培养、考核、流动机制,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职权,拓展其发展空间,促进其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形成,实现研究生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找准研究生辅导员的特点和工作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学校应把研究生輔导员队伍建设与全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统一起来,有规划、有侧重的进行管理,即结合所有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相同点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选聘、评价等管理,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将研究生辅导员的听课、在岗在位等制度纳入管理的范围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到研究生辅导员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实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有条可依,奖惩分明。
健全的考核机制是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力保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要完善辅导员的考核制度。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制定合理、完善的辅导员考核机制迫在眉睫。首先,明确考核内容。研究生的发展质量取决于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对辅导员进行业务考核时应包含辅导员的品德品质、能力高低、勤政效果和学生质量这四个方面内容,督促研究生辅导员不断的思考和进步;其次,科学划分考核指标。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不同于从事教学的工作者,在工作上不能直接卓见成效,没有显著的科研成就,所以在对辅导员进行考核时应适当的倾斜,不能用直接的量化工作业绩来划分考核指标;再次,合理制定考核办法。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层次,在制定考核办法时应不同对待,所以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合理性与操作性结合的考核办法是首选,同时结合有效的工作监督机制,发挥辅导员工作有效性、规范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徐广驰.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域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2):153-154.
[2]温成涛,董雅致.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111.
[3]秦涛,刘伟.借鉴与思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73-74.
作者简介:1、秦凤娟 安徽宿州人
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10026
2、李红远 河南南阳人 中级政工师
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滨河新区渼陂西路1号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710300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21世纪以来,教育部、各省市高校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较本科、专科辅导员而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相对滞后。因此全面分析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案迫在眉睫。
一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晚,职业安全感不强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原则和方向是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时才得到了明确。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需求,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高估了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偏重于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政策上被忽略、轻视[1],在建设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对辅导员“使用多而培训少”,间接导致了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降低,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力度弱,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
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主要是由兼职或者在职的研究生担任,较专职的辅导员,其理论功底弱、专业基础知识欠缺、工作效率低,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不强;同时存在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是非辅导员专业方向,再加上辅导员承担的研究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导致其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参与科学研究,与学生约谈的时间少之又少。
3.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陈旧,研究生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差
“导师负责制”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30个学生,一个导师带”导学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致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力不从心,间接地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另外,现阶段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生辅导员建设与管理体制,部分院校生搬硬套本科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办法,忽略的研究生的特殊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辅导员职责定位上的越位和缺位,导师与辅导员之间责任关系、管理界限模糊。
二 创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是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是研究生培养团队的辅助者,研究生成长的推动者。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职业生涯的规划方向和情感生活。因此,创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严把研究生辅导员的“入口”,加强在职辅导员的素质和业务的强化,重视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1.坚持、完善高校辅导员准入制度和培养机制
根据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和研究生思想特点,科学严格地设置“高标准、高素质、高要求”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研究生辅导员选拔和从业标准。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在研究生辅导员的任职上,要更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以上文凭的担任专职辅导员,同时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工作的特殊性,可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或党政干部中选拔合适的人选担任兼职辅导员;从学生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出发,在研究生辅导员的要求上,要注重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语言文字表达、应对突发事件、把握人生方向等综合能力。
对在岗的专、兼辅导员,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辅导员这一行业,明确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坚持把研究生辅导员的使用、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定时的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时事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专业化培训、辅导(定期组织辅导员交流会,为辅导员们提供交流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定期组织辅导员走进学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有力条件;设立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专项基金,督促和鼓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树立品学兼优的榜样;定期为工作表现好的辅导员提供旅游、休闲和进修深造的机会,缓减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并敦促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改善、健全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奖惩机制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辅导员岗位吸引力的必要条件,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人们通常错误的认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达到成熟,价值观较明确,不再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的引导,所以研究生辅导员的社会作用往往被大家所忽略,致使辅导员的就业率明显降低,在职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创造优美的文明校园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学校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重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学生工作开展的进度和质量,只有让辅导员感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件光荣而且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将辅导员明确纳入教师的编制,从工资、职称、住房、补贴等方面予以政策的倾斜,建立专项津贴,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导员在实际中的无形支出给予适当的补偿[2]。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针对研究生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健全的奖惩机制是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实现辅导员工作的量化,使辅导员的工作量和收入成正比。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分阶段对在职的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积极进行物质奖励和评优鼓励,树立先进典型,表现不好的辅导员采取降低其津贴、文件批评、转岗或解聘等惩罚方式,督促工作欠佳的辅导员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工作表现好的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第二,实现辅导员考核与奖惩机制的有效结合。把辅导员的工作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奖励、发放岗位津贴的重要依据,作为岗位任聘、职称评定、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促进研究生辅导员学生工作不断提升和进步的激励机制[3]。
3.明确、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是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方面实行“双重管理”和“三重监督”机制。学校、学院共同管理研究生辅导员队员,避免辅导员队伍出现无人管理或多人管理的不合理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建立学校、学院、学生三方面的辅导员工作监督机制,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建立辅导员选拔、培养、考核、流动机制,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职权,拓展其发展空间,促进其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形成,实现研究生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找准研究生辅导员的特点和工作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学校应把研究生輔导员队伍建设与全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统一起来,有规划、有侧重的进行管理,即结合所有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相同点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选聘、评价等管理,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将研究生辅导员的听课、在岗在位等制度纳入管理的范围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到研究生辅导员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实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有条可依,奖惩分明。
健全的考核机制是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力保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要完善辅导员的考核制度。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制定合理、完善的辅导员考核机制迫在眉睫。首先,明确考核内容。研究生的发展质量取决于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对辅导员进行业务考核时应包含辅导员的品德品质、能力高低、勤政效果和学生质量这四个方面内容,督促研究生辅导员不断的思考和进步;其次,科学划分考核指标。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不同于从事教学的工作者,在工作上不能直接卓见成效,没有显著的科研成就,所以在对辅导员进行考核时应适当的倾斜,不能用直接的量化工作业绩来划分考核指标;再次,合理制定考核办法。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层次,在制定考核办法时应不同对待,所以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合理性与操作性结合的考核办法是首选,同时结合有效的工作监督机制,发挥辅导员工作有效性、规范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徐广驰.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域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2):153-154.
[2]温成涛,董雅致.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111.
[3]秦涛,刘伟.借鉴与思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73-74.
作者简介:1、秦凤娟 安徽宿州人
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10026
2、李红远 河南南阳人 中级政工师
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滨河新区渼陂西路1号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7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