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学习是一种较新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学习来说,在学习时间地点、方式方法、资源建设等方面优势凸显,能满足多媒体、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学习者普遍可以采用微信工具作为微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微信平台 微学习模式 探究
一、微学习和微学习模式
微学习(Microlearning)概念是2004年奥地利学者Martin Lindner首次提出的,当时微学习是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模式。但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微学习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尽管如此,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不了微内容和微媒介。微内容一般是微小的信息单元,是微学习的对象;微媒介在硬件上是可固定的IT设备或使用方便的移动终端,在软件上是传统的文档格式和网页或利用短信、微博、微信、云以及方便存储内容和应用软件等,微媒介是微学习的载体。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模式
微信因为操作简便、使用广泛、功能强大、优势明显等特点迅速被推广,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微信用户已超过6.5亿,所以微信已经成为学习者易用、常用、乐用的自主学习工具。
1.微信聊天。微信的功能特强大,能发送文字、图片、视频、链接信息等,还能发送语音信息。语音通话要求双方必须同时在线,而语音信息像文字信息一样实现了同步或异步发送。文字信息输入较慢、表现力差、信息量少、不很真实,而语音信息表现力强、表达准确、情感真实、内容丰富、使用简便、沟通顺畅。学习者可利用微信聊天功能与专家、学者、同行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讨论、商议、互动,具有私密性,也具有沟通交流的现实意义。而且发送语音信息跟双方对话效果一样,如果再加以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就更利于交流、沟通、探讨,信息的呈现、传递、表达更真实完整。
2.微信群。微信群跟QQ群一样,是腾讯公司强力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平台,微信群主在创建微信群以后,可以邀请家人、朋友、同行、同事或相关人员进同一个群里聊天交流。在微信群里除了聊天以外,还可以共享文档、图片、视频、网址、资料等信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工作需要组建或加入指定的微信群,在微信群中与好友分享心得体会、共享资源资料、讨论工作安排、学习时事政治,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
3.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具有社交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其他学习者可以对好友发出分享的信息内容进行点赞和评论。可以直接评论,这时所有好友都能看到评论的内容。当回复某人评论时,双方的评论只有双方的共同好友才可见,保护了学习者的隐私,使学习者评论时有心理安全感。在微信朋友圈中,学习者可以发布原创信息内容,也可以转发学习资料、收藏学习内容,还可以针对其他好友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评论、展开讨论。一般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原创信息内容相对比较简短精炼,适合学习者记录思想感悟、激发写作灵感,学习者可以随时学习、随时记录、随时思考、及时分享、及时交流、及时沟通。微信朋友圈发布、分享、评论、交流、共享等功能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持续学习。
4.微信公众号。单位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可以和特定的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等信息互动、沟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微信公众号,然后通过“关注”该微信公众号进行阅读和学习。学习者关注的所有微信公众号发送的信息会显示在“订阅号”文件栏目中,这些信息都会以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呈现。学习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质量由其所订阅的微信公众号决定,选择资源丰富、内容优质、经常更新的微信公众号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学习者还可以自己申请个人公众账号,用来发布信息和观点,与其他关注者、评论者进行互动交流。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学习者阶段学习总结,可以是学习者对于某个论题的观点,也可以是学习者的原创文章。个人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为可评论式,其他阅读者、学习者可以对你的文章进行评论和回复。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文章的阅读次数和收藏次数、评论者的评语内容等,都可以很好的反饋学习者自主学习情况。
三、微学习弊端及风险规避
当今社会,学习方式越来越多,但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利有弊,微学习模式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弊端和风险,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实时规避风险。
1.正确认识微学习模式。微学习既是数字化学习,又是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它存在信息化学习方式所面临的风险,如损害眼睛、肌肉、关节、大脑神经系统等生理健康,书写能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深度思考减少,还影响面对面交流沟通等。
2.提高自控力。微学习的内容简短精炼,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在任何场合进行学习,但学习环境复杂多变,外界干扰因素增多,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同时,杂乱的信息资源、随意的阅读方式使学习者很难专注于某个信息内容。所以,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提高自控力,集中注意力,加大关注度,调整策略,调节气氛,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合理取舍学习内容。微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但过多过杂的信息资源也会导致信息超载超时失真,成为学习者选择内容的负担。当信息资源过剩过大时,学习者就会疲于应对,选择、阅读、取舍这些信息资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习者也会产生焦虑、烦躁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更不会去认真选择、合理取舍、精细阅读、深度思考。因此,正确选择优质的学习内容,合理取舍信息资源内容,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4.注重学习内容关联性。微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由许多主题单一、短小独立的学习片段组成的,微学习在内容上注重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但也是对知识板块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分割和细化,学习者缺少深度思考,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整理,拥有了大量的碎片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因此,学习者要注意学习知识片段之间的关联性,获取、积累、思考、整合信息碎片,将其纳入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建构新的个人知识结构体系。整合碎片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包括自我创作和知识管理。“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碎片整合的目的。创意写作需要深度思考和深入研究,要将内化的知识信息以外化的语言表现表达出来。自我创作,就是学习者将所获零散信息通过创意写作来实现凑零为整最终形成新的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在微信朋友圈或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发表原创作品来实现碎片化信息整合,完成自我创作。知识管理,就是学习者使用现有的EverNote、麦库、有道云笔记、OneNote等优秀知识管理软件,在搜集、整理、消化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微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目前还不成熟,还处于研究阶段,后期在学习模式、学习情境、资源建设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地研究与实践。微学习是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学习者在体验新型学习方式的同时,还不能完全放弃过去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有将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豪锋,朱喜梅.整合式微型学习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14.
[2]孙宏英.基于微信群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构想[J].教育导刊,2015.
[3]韩颖.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模式与风险规避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
※基金项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探究》(编号2015C2041108).
关键词:微信平台 微学习模式 探究
一、微学习和微学习模式
微学习(Microlearning)概念是2004年奥地利学者Martin Lindner首次提出的,当时微学习是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模式。但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微学习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尽管如此,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不了微内容和微媒介。微内容一般是微小的信息单元,是微学习的对象;微媒介在硬件上是可固定的IT设备或使用方便的移动终端,在软件上是传统的文档格式和网页或利用短信、微博、微信、云以及方便存储内容和应用软件等,微媒介是微学习的载体。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模式
微信因为操作简便、使用广泛、功能强大、优势明显等特点迅速被推广,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微信用户已超过6.5亿,所以微信已经成为学习者易用、常用、乐用的自主学习工具。
1.微信聊天。微信的功能特强大,能发送文字、图片、视频、链接信息等,还能发送语音信息。语音通话要求双方必须同时在线,而语音信息像文字信息一样实现了同步或异步发送。文字信息输入较慢、表现力差、信息量少、不很真实,而语音信息表现力强、表达准确、情感真实、内容丰富、使用简便、沟通顺畅。学习者可利用微信聊天功能与专家、学者、同行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讨论、商议、互动,具有私密性,也具有沟通交流的现实意义。而且发送语音信息跟双方对话效果一样,如果再加以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就更利于交流、沟通、探讨,信息的呈现、传递、表达更真实完整。
2.微信群。微信群跟QQ群一样,是腾讯公司强力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平台,微信群主在创建微信群以后,可以邀请家人、朋友、同行、同事或相关人员进同一个群里聊天交流。在微信群里除了聊天以外,还可以共享文档、图片、视频、网址、资料等信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工作需要组建或加入指定的微信群,在微信群中与好友分享心得体会、共享资源资料、讨论工作安排、学习时事政治,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
3.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具有社交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其他学习者可以对好友发出分享的信息内容进行点赞和评论。可以直接评论,这时所有好友都能看到评论的内容。当回复某人评论时,双方的评论只有双方的共同好友才可见,保护了学习者的隐私,使学习者评论时有心理安全感。在微信朋友圈中,学习者可以发布原创信息内容,也可以转发学习资料、收藏学习内容,还可以针对其他好友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评论、展开讨论。一般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原创信息内容相对比较简短精炼,适合学习者记录思想感悟、激发写作灵感,学习者可以随时学习、随时记录、随时思考、及时分享、及时交流、及时沟通。微信朋友圈发布、分享、评论、交流、共享等功能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持续学习。
4.微信公众号。单位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可以和特定的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等信息互动、沟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微信公众号,然后通过“关注”该微信公众号进行阅读和学习。学习者关注的所有微信公众号发送的信息会显示在“订阅号”文件栏目中,这些信息都会以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呈现。学习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质量由其所订阅的微信公众号决定,选择资源丰富、内容优质、经常更新的微信公众号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学习者还可以自己申请个人公众账号,用来发布信息和观点,与其他关注者、评论者进行互动交流。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学习者阶段学习总结,可以是学习者对于某个论题的观点,也可以是学习者的原创文章。个人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为可评论式,其他阅读者、学习者可以对你的文章进行评论和回复。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文章的阅读次数和收藏次数、评论者的评语内容等,都可以很好的反饋学习者自主学习情况。
三、微学习弊端及风险规避
当今社会,学习方式越来越多,但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利有弊,微学习模式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弊端和风险,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实时规避风险。
1.正确认识微学习模式。微学习既是数字化学习,又是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它存在信息化学习方式所面临的风险,如损害眼睛、肌肉、关节、大脑神经系统等生理健康,书写能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深度思考减少,还影响面对面交流沟通等。
2.提高自控力。微学习的内容简短精炼,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在任何场合进行学习,但学习环境复杂多变,外界干扰因素增多,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同时,杂乱的信息资源、随意的阅读方式使学习者很难专注于某个信息内容。所以,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提高自控力,集中注意力,加大关注度,调整策略,调节气氛,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合理取舍学习内容。微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但过多过杂的信息资源也会导致信息超载超时失真,成为学习者选择内容的负担。当信息资源过剩过大时,学习者就会疲于应对,选择、阅读、取舍这些信息资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习者也会产生焦虑、烦躁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更不会去认真选择、合理取舍、精细阅读、深度思考。因此,正确选择优质的学习内容,合理取舍信息资源内容,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4.注重学习内容关联性。微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由许多主题单一、短小独立的学习片段组成的,微学习在内容上注重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但也是对知识板块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分割和细化,学习者缺少深度思考,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整理,拥有了大量的碎片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因此,学习者要注意学习知识片段之间的关联性,获取、积累、思考、整合信息碎片,将其纳入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建构新的个人知识结构体系。整合碎片信息、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包括自我创作和知识管理。“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碎片整合的目的。创意写作需要深度思考和深入研究,要将内化的知识信息以外化的语言表现表达出来。自我创作,就是学习者将所获零散信息通过创意写作来实现凑零为整最终形成新的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在微信朋友圈或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发表原创作品来实现碎片化信息整合,完成自我创作。知识管理,就是学习者使用现有的EverNote、麦库、有道云笔记、OneNote等优秀知识管理软件,在搜集、整理、消化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微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目前还不成熟,还处于研究阶段,后期在学习模式、学习情境、资源建设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地研究与实践。微学习是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学习者在体验新型学习方式的同时,还不能完全放弃过去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有将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豪锋,朱喜梅.整合式微型学习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14.
[2]孙宏英.基于微信群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构想[J].教育导刊,2015.
[3]韩颖.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模式与风险规避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
※基金项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探究》(编号2015C20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