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美,追求美,感受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向往美,追求美,探索美的秘密,渴望美的享受。只有养成正确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感受美。
  关键词: 中学生 审美观 培养方法
  
  鸟爱青山鱼爱水,哪个少年不爱美。我经常看到一些青少年到新华书店里买几张漂亮的画,把它张贴在自己小房间的墙壁上;从礼品店里买来一些精美的礼品卡、工艺品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或赠给要好的朋友、同学;也曾看到一些青少年把杂志上、报纸上、挂历上、书籍上一些精美的图片剪下来,粘贴成册……
  青少年对美的炽热的追求,不就是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吗?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那钻空的砾石、雕纹的骨管和篆井的蚶壳等艺术品,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用高尔基的话说:“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人类在生产劳动、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形行创造美、欣赏美、探索美、追求美,正是这样,人类才能够一步一步地走向美的未来,走向比过去更美的境界。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代表着明天,预期着将来,在含苞待放的时刻,他们渴求“美”的阳光照射和雨露滋润。那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1.在审美教育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几乎每个人都有,问题在于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低下;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先进,有的落后。
  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因为只有提高审美观才能谈得上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教导我们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美和创造美”。现在有些学生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时尚,追求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认为社会流行的“时尚”都是美的。
  当街头巷尾出现身着奇装异服,脖挂金银首饰,发染七彩颜色的“帅哥美女”时,有的学生就纷纷效仿,穿着露肚脐、露膝盖的牛仔裤,手腕上套着佛珠串成的链子,女同学戴着奇形怪状的耳环,男同学将黑发染成了枯草……学生的思想较单纯,对美存有猎奇心理,把所谓“奇”与“怪”的东西都当成美,结果在各种场合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2.面对这种现象,美术教师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爱美心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在讲解中国线描画欣赏的教学中,利用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所具有的内在美的特点,借以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崇高的审美观。画家借用清明这个充满活力的节候,着意表现京都繁华的景象。然而,在描绘内容与手法上却不是表现京都内张灯结彩、纸醉金迷、坐轿、骑马奢侈享受的那种繁荣景象,而是把重点落在郊外忙碌着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以此问学生什么人是具有高尚的美,学生的评价是坐轿、骑马、衣冠楚楚之人具有外表美,而普通劳动人民的美是体现在勤劳朴实的心灵,他们的美应该是属于高尚的美,坐轿骑马的人美在外表,内心却可能是空虚、丑恶的,这是不值得赞扬的。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首先给予充分肯定,这正是画家所要表现的地方。我又设问,假如坐轿骑马之人是府中官员下民间探访百姓疾苦的,那么他是否具备美,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认为这种情况的话,坐轿、骑马、衣冠楚楚之人同时具备了外在美和内在美。
  在授课中,我还经常分析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动机,如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王式廓先生的《血衣》,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壮士》等,通过分析讲解,说明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感而发的,虽然画面中体现出的情节和主体不是非常漂亮的,甚至有些作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悲惨、凄凉、痛苦,但这些画所传达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像语言,而是艺术家内心的写照和反映,体现了艺术家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正是崇高审美理想的体现。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多引用名家名作欣赏,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事实表明,学生对学习、劳动缺乏热情和责任感,自由散漫,成天松松垮垮,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正在思考如何去进行创造的少女的美,比起一个游惰度日的少女来,要瑰丽得多,深刻得多……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审美观只有着眼于建立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才会有真正好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个人崇高的审美理想既不是天生的,又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确立的,而是要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因此,审美教育要从小抓起。
  1.信念。
  纵观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人,都是从小就树立了崇高的审美理想,正是由于他们具备了崇高的信念,他们在从事各项工作时站得高,看得远,有无穷的智慧、无尽的力量。黑格尔说:“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人如果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或是灰心丧气,没有强烈的进取心,或者是从小就迷恋物质生活,即使物质生活奢侈极了,但精神生活也仍是空虚的,他们活着,有可能一生碌碌无为,或者有如行尸走肉,生活毫无意义。
  2.经常借用名家名作的欣赏来帮助学生认识美的真正含义。
  我总认为,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单纯地只要求学生掌握技法技巧,而忽略中学美术作品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而应该各方面结合,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曾经有位老教师对我说:“我们教育学生,不应只教育他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理解书本的知识,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就自认为了不起,不安心于基础知识的练习,总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整天都在幻想;而有一些学生因基础较差,看到别人画得比自己好,就放弃了继续努力的想法,丧失了进取心。为帮助这两种情况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我在工艺美术这一课中,着重利用陶器作品欣赏这一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我们中国不是有很多《陶器艺术品》成了举世的无价之宝吗?试问:这种制陶技术是靠某些人的天生才智发明的吗?有些消极的学生回答:“是。”我就对这些学生作了正面的解述,告诉他们制陶技术是在原始社会时,人类为了盛水的需要,曾尝试着在树枝编织的篮子里糊上泥土盛水,在偶然的机会中糊泥篮子被烤食的火焰烧焦了,留下了泥坯,从而被人类发现的,也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我国劳动人民付出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说明他们学习成绩好,是他们勤奋,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他们的脑子比你聪明。又如,我们在欣赏近代美术作品《虾》时,可着重讲述画家齐白石的一生,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木匠,到了四十多岁才学画画,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后来成为了一名绘画大师。以此引导学生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艺术大师和历史伟人的学习工作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少年学画时画鸡蛋的故事,雕塑家罗丹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举起抹刀,砍下大家都认为非常完美的《巴尔扎克》雕像的手臂,唐代诗人贾岛为了一首诗中的“推”和“敲”的应用,进行了苦苦思索的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宋代大画家范宽为了画好山水画,独居太行山十年,终于画出了艺术绝作《溪山行旅图》等这样伟大的作品,等等。告诉学生,这些伟人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工作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摒弃照本宣科、语言枯燥的传授方式。在作品欣赏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画家所表现的技能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如何领会作品的内容和意境。讲解时内容要丰富生动,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1.通过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了解各种美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谈艺术品中的形体美、情趣美、外在美、内在美、朦胧美、残缺美、对比美、和谐美、自然美等,可先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领略其中。以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图例进行分析,这是著名作家老舍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画的一幅水墨画,画中并无青蛙,只见山势险峻,山涧乱石,急流、蝌蚪、远山和谐统一,情景交融,虽无青蛙,却巧妙地表现了“十里山泉,蛙声一片”的意境,这就是绘画理论中所说的“无画处成妙境”,音乐中的“无声胜似有声”,都是通过艺术欣赏中的想象活动来补充和完成的。这幅画的巧妙处还在于欣赏者能通过引申性意象,举一反三,开拓新的审美境界,由此使学生了解到美的东西并不一定要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对比等方法给欣赏者一种美感的共鸣。
  2.借用各大感官,艺术是相通的。
  在情绪欣赏教学的设置中,利用各种绘画作品、音乐作品,以及一些教学仪器,先在教室周围张挂一些和本节内容有关的美术作品,营造一种氛围,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再配以相应的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以达到声情并茂、借景生情的审美情趣。如在欣赏中国历代山水画作品宋代范宽的《溪山图》时,播放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在欣赏反映江南秀丽风光的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画面时,可选择《渔舟唱晚》、《江南春》、《春江花月夜》等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的雄伟浩大、秀丽柔和的造型、表现技法及色墨时所带来的视觉上的节奏美感,音乐作品中节奏及各种不同的音调和音色给人以感官上美的享受,以此来体会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不论何种艺术门类,只要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共鸣,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增加多方面知识。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情境,多一些名家名画的欣赏,引用一些典故,借用其它学科的一些知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美是应该如何去发现、去理解和去欣赏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各学科的协调发展,要多方面增加知识。因为,审美程度的高低,既取决于审美观的先进与落后,又和一个人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两个人同时去游泰山,一个知识渊博,富有历史与艺术素养,面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势,会很快浮想联翩,诗情画意就会扑面而来,以至流连忘返,而另一个缺少文化素养的人,却只能空赞几声“美呀”“美呀”,其实并不领会美在何处。
  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创造美呢?这就是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经常有学生说自己身上缺乏“艺术细胞”,不可能有什么创造美的能力,把创造美的能力看得很神秘。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本身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创造自己所能达到的美,甚至连小孩子做游戏,都是按照自己美的想象进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人的具体条件不一样,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大不一样。在冬天雪花纷纷扬扬的时候,我们往往赞叹其晶莹纯白的色彩美,而在显微镜下,那雪花所呈现的规则的六角形图案却有巧夺天工之美,不就具有形体美了吗?当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之时,在高倍望远镜之前,当那些肉眼未曾见过的另一种大自然之美呈现的时候,人们也会为这种发现而产生愉悦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耐心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去发现美、创造美。
  一个人的创造美的能力和他的审美观、审美能力是有直接联系的,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是,审美观是中心。在美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很难有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美能力的养成,人的审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审美观支配的。我在教学中以这样的事实告诉学生,在我自己刚开始学画的几年中,总认为别人的画都比我画得好,别人所处的环境无法表现我想画的内容,但经过几年不断的探索、锻炼,理论和实践不断的巩固加深,慢慢发现自己身边原来有许多是我可以表现我想表现的绘画中美的事物,这样的事实说明了审美能力提高,有助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许许多多的美好的事物。
  
  参考文献:
  [1][意]克罗齐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澳]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艺术的涵义.学林出版社出版,1985.
  [3]审美心理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
摘 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愈渐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无法满足农民家长的愿望,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出现了农村小学生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农村小学教育频临危机。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流向城市 教师素质 评价机制    我是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师范毕业生,一直工作在农村学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飞速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一些学生却忽略了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责任心。要知道,一个人的责任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又不会在规定的年龄自动出现,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听力任务设计的不足,并试图借鉴心理语言学领域中言语听辨的轨迹模型理论,得出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及任务设计的启示,更好地促进高职听力教学。  关键词: 言语听辩 轨迹模型理论 高职高专 英语听力教学    1. 引言  听,作为人际间语言交际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
摘 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复述 必要性 量变 因材施教    复述是小学低年级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也是低年级的一种口头作文训练。复述能考查孩子掌握课文的程度,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由于训练效果不够显著,渐渐地被低年级课堂所淡化,所以我们呼唤
摘 要: 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难,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家长为此事犯愁。作者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引导三年级学生写好起步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多读书,坚持写读书笔记。这一方法很实用,使用后,学生变得喜欢作文了,有话可说了,愿意表达了,情感丰富了。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读书笔记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熟知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习作时困难重重,孩子们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从小学生认知心理
摘 要: 科技英语有其文化属性,其翻译深受语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语境理论和语用等效理论两个方面对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举例分析,旨在对语用关照下的科技英语翻译作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 语用 科技英语翻译 语境 文化    1.引言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须借鉴和吸收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才能不断发展”(杨仕章,2006)。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摘 要: 华裔女作家马严君玲以自传体写成的处女作《落叶归根》受到了美国文坛的关注。1997年《落叶归根》在英国发表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马严君玲有着残酷的童年,在艰难的岁月中挣扎成长,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埋首于书堆中,奋发向上,在英国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在美国行医并找到了幸福。从马严君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当自强,在当今中国,女孩子们要自立自强,多读书学习,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语文学习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说:“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良好的语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发现和分析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民考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预科民考民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预科教育是国家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院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预科教育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介绍下研究背景:通过预科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