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嫁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kaijie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姐要嫁人了!”这个消息是我从小伙伴歪头那里听来的。“嫁人是什么?为什么我大姐要嫁人!”我回家问母亲。
  “你大姐将来要到你刘哥(家乡人称姐夫一般以姓氏加哥代替)家生活了,所以要嫁人啊。”母亲一字一顿。“我家的大姐,为什么非要到他家生活?”我心里一百个问号。
  “跟你个细伢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就会明白。”母亲说完,忙她的事去了,丢下一脸茫然的我。那时总也闹不明白,大姐为什么非要嫁到别人家去,难道他家也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吗?
  小时候,大姐总拿一个大澡盆给我洗澡,可我喜欢在澡盆里玩水,常常弄她一身水,从来没见她不高兴,最多也只捏一下我胖嘟嘟的小脸,唬我一句:“听话,不然姐不要你了!”这招非常管用,我立马老实。家里烧的柴火,都是大姐带着我们到附近山上用耙子耙来的、用镰刀割来的,其中主力是三个姐姐,我和二哥年纪小,基本上都是跟着去玩。大姐一面割柴,一面还要护着我们,怕我们累着、晒着,更怕草里的长虫、野物伤害我们,总是割到哪里把我们带到哪里,不超过五步远的距离,回家的时候,把自己割的柴分给我和二哥。然而我们终究是孩子,幼稚的想法,影响不了事情发展的走向,大姐终究是要嫁人的。
  刘哥也是本村人,是个皮肤白净、高高大大、眼里有活的好后生,父母本就对他印象好,加上有媒人说合,很快就同意了这门亲事。问大姐,她低头不语,却默默记下了他的鞋码、身材,给他用钩针钩了白色花领、长围巾,点灯熬油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打了一件毛衣,又用抽丝工艺给他做了好几双绣花鞋垫,上面有鸳鸯戏水、花好月圆的图案,漂亮极了!要知道,大姐的心灵手巧在我们那一带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就连妈妈都自叹不如,我们小时候穿的布鞋有的是母亲做的,有的是大姐做的,而毛衣、背心还有绣花枕巾则全是大姐的杰作。看到我们亲爱的大姐,绣了这么多漂亮的鞋垫,竟然不是给我们的,忍不住想捣乱,抢过来往小脏脚上试,一向温和的大姐瞪了我一眼,我们明白,大姐心里有人了。
  那以后,刘哥经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帮家里挑水、打柴、筛炭果子(煤渣中的小焦炭),有时也会带着大姐到村口的马路上学骑车,天很黑了才回来,大姐会给他下一碗肉丝面,里面还藏着一个荷包蛋,每次他都吃得干干净净,吧唧嘴的声音特别响,那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多年以后,刘哥还说,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面条。要知道从小没妈的他,哪受到过这样温情的关怀啊,也难怪他吧唧嘴的声音那么夸张。那年大年初四,刘哥和他的父亲挑着担子上门了,担子里装着一套送给大姐的新衣服,还有20筒港饼(一筒十个,按女方亲戚多少,确定买多少筒),按理好事成双,给大姐的新衣应该买两套的,但因为刘哥家穷,实在拿不出,母亲也就没有过于强调这个礼节,这个时候男方家长会提出接女方和父亲一起过去走动走动。女方这边先开酒席,招待好亲戚朋友后,父亲亲自送大姐去刘哥家,吃了酒后再回来,而大姐则要在男方小住两天。这个过程,家乡叫“过圩日”,意思就是双方家长正式见面,确定恋爱关系。
  家乡人眼里,农历四月初八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打算当年给孩子结婚的男方家长,都会在这天上门,和女方家长商量孩子们的婚事,如果对方同意,就会拿出事先找算命先生对好生辰八字、择好婚期而写出的“庚帖”,郑重地递交到女方家长手上,“送日子”的礼节就算完成。大姐的婚期定在了1982年的冬月十六。
  这年的八月十五,按家乡习俗,当年结婚的男方,都要送“大节”的,除了要给女方买4—8套新衣裳(刘哥家条件不好,只买了2套),还要按亲戚家数,每家送一块肉(1-2斤)、一筒港饼、一把麦草编的花扇子,俗称“吃女儿肉”,意思是女儿养大成人要离开家了,表示一点儿感恩之意。
  转眼秋凉,婚期日渐临近,母亲买来当年的新棉花、染了红棉线,找弹棉花的打了八床八斤重的厚棉絮,她要让自己女儿这辈子都暖暖和和的;父亲买来木料,请了两个木匠师傅,打了两口木箱子,又打了一张小桌、八把椅子,都漆成暗红色,既喜庆又不显得过于张扬;又请窟匠做了大小两个洗脚盆、马桶、折水桶等一干房内用物,全刷上亮亮的桐油;还有那时候逐渐兴起的人造革箱子、落地电扇、单人沙发、茶几、收录机等时新货,是父亲坐轮船一点一点从邻近的鄂城、黄州买回的;而床上用的床单、被里、被面,还有一些特别有讲究的小物品则是母亲亲自陪着大姐选购的,如:新婚夫妻用的衣禄碗两个,上面有鸳鸯戏水、永结同心的图案和文字,特别的精致;再就是彩釉陶瓷烘笼一对,这些东西有着很深的寓意,而年轻人又极易忽视。还有一些家常小用品、小摆件,如镜子、杯子、盘子、花瓶、茶壶、开水瓶等等,都是大姐根据她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慢慢准备的,有的则是同村的女伴、闺蜜送给她的,那时候她们出嫁前都有这个礼尚往来。
  好长一段时间,看到家里陡然多起来的新家具、好玩意儿,我特别的兴奋,并没有意识到,大姐就要离开家了。冬月十六很快就到,这天一早,母亲给大姐洗头梳头,给箱子里放上压箱子底钱,还有她亲手给大姐做的布鞋,虽然没有按规矩放上值钱的首饰,但母女连心,两个人说体己话儿的时候,大姐的眼圈里滚落了泪滴,反倒是妈妈安慰她,“都在一个村里,想妈随时都可以回来!”姨妈、姑妈等忙着叠被子,里边放上柏叶、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物,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舅舅、姑父等男亲戚则忙着把嫁妆相互组合,便于捆绑。
  我们家乡习俗,上午由新郎带着一干小伙到新娘家搬嫁妆,人数一般为八或十六人。听到外面闹哄哄的脚步声,有人喊:“盘嫁妆的来了!”立马就有一群女亲戚和朋友,把门关上、顶住,外边刘哥则带着一帮小伙用劲推门,见推不开,就来软的,连说好话带求情带塞红包的。好不容易里边有所松懈,这边小伙子们一用力,门就开了。这边厢,女方亲戚则会“报复”,把事先准备好的红颜料糊到新郎和搬嫁妆人的脸上,一边极力躲避,另一边则紧追不舍,追和逃的人都乐得合不拢嘴,旁观的人更是起哄,现场气氛非常的热烈。这时的我,则被人事先安排坐在沙发上,任凭怎么说就是不起来,只等姐夫过来,塞给我一个大红包,我打开看了看,才满意地抬起了屁股。
  到了黄昏时分,男方接新娘的人来了,按规矩来接亲的有四个轿夫、一顶小轿,八个吹鼓手,加上两个牵娘,一路吹吹打打过来,到村口停下,两个牵娘进村,一左一右牵着新娘的手,送到花轿上。对于牵娘的选择,家乡人非常重视,必须是儿女齐全、家庭和睦,而且没有过离婚二婚史的,如果这家男人在村里当个干部、有头有脸的最好。只是刘哥家就在本村,那时候“文革”结束不久,人们思想上还是觉得花轿是旧社会的产物,所以没有花轿,也没有轿夫,只是由牵娘直接牵着大姐到他家。家乡习俗,姑娘出嫁前,母亲,甚至祖母,家里的女长辈,还有新娘的闺蜜,都要哭嫁的,倾诉难舍难分之情,只不过新时代里,哭嫁的习惯渐渐名存实亡,而给“眼泪钱”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眼泪钱”是直接送给出嫁女的,跟送给女方家长的份子礼钱是两码事,可多可少,但不会超过礼钱。
  尽管牵娘村里人都认识,但好热闹的乡亲并没有“放过”她们,照例有人拉扯着,追着要糖吃,她们抓起一把糖果撒出去,惹一群人围抢,刚牵着新娘走几步,又一拨要糖吃的,又撒,如此几次,带的糖也就空了,但对方不依不饶。一群人“恼羞成怒”着把牵娘抬着向空中抛去,等落下时再接住,个别手脚不规矩的男人,趁机在牵娘身上捏捏掐掐,也有故意装作接不住的,看着牵娘落地,才假装关心,过去扶起来。
  大姐在一路吹吹打打、闹闹哄哄声中离开了家。她住过的闺房里,原本被嫁妆塞得满满,现在显得空空荡荡,远一点的亲戚已经离开,只有姨妈陪着母亲,宽慰她。父亲则陪着姨父说话。而我和二姐、三姐、二哥,都想着大姐在家时的好处,舍不得她走,热切地盼望她再回家住住。窗台上的红蜡烛似乎明白我们的心思,不停地摇曳,泪滴不断向下滚落、凝固,再滚落……
  大姐新婚第三天,我和二哥接她回门,那天下午,大姐带着我们跛房子、踢毽子、飞纸飞机,玩得特别开心,晚上又用扑克牌玩“十点半”“爭上游”,一家人欢声笑语,闹到很晚很晚。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冬天很冷,我没有能够亲睹柳在冬眠的阳光里谢幕,但我知道,冬的尽头就是春天。  当枯黄的柳叶,飘落江中,揉碎一冬的落寞与惆怅,春天的鸟儿,已经把爽朗的笑声荡漾在辽阔的江岸。  轻风吹拂,春的信息迅速在江的两岸传递,一江春水,处处都是柳的倒影。  我承认,今年春天我还是第一次来到江边,和流淌的江水一起,分享阳光,分享春风,分享快乐。虽然我知道,在我来之前,绝对已经有很多人沿河看柳,踏春寻绿。他们宁可省
期刊
多媒体上放着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孩子们正讨论得热烈,我也参与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所有小组都讨论好,整个教室安静下来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消失不见了。  这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孩子,扎着一对冲天辫,双眼不是那么的对称。“周周呢,周周去哪儿了?”在我失声喊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她钻课桌底下了。”我气急败坏地过去,把她从课桌底下拽了起来。她没有惊恐,没有羞怯,不看我一眼,低眉顺眼地就那样坐着
期刊
不经意间,秋就飄落枝头,感伤一首诗。谁,抽取了叶子的精髓,酥脆如一片妈妈抽的旱烟叶,一揉就碎?  揉进岁月,揉出秋的醉人风景。叶子的美丽,就是因为它的返璞归真,拥有了生命的色彩,让人叫绝,称奇。一叶的飘零,告知秋的即将结束,刺耳的哗啦啦声,摩擦着空气远去,远去。  想看的风景,不想看的感伤,纠结秋的风景胜过二月花。走进秋的童话世界,看不够的深秋风景线,是叶的海洋,我的目光在叶尖上起起伏伏,望断家乡
期刊
父亲和房子纠结了一辈子。  在二叔结婚之前,我家共十二口人,可是房子只有一处。好在那时爷爷在微山县上班,二叔在部队上,三叔和二姑在郭里上高中,家里才不显得那么拥挤。最难的是睡觉,家里只有三张床。每逢周末,三叔和二姑都要去邻居家找地方睡觉。但我对此并不奢望什么,因为当时极困难,住的改善还不是最迫切的。  等到三叔和二姑高中毕业,回到了生产队里,住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父亲就不能不考虑盖房子的事了。我
期刊
阿柴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我匆忙结束行程,从杭州赶回了家。打开屋门的那一刻,阿柴的眼睛里闪动着惊喜,它想站起身,却已经无能为力。我蹲在它跟前,忧心忡忡地抚摸着它的头,它仰起鼻子,轻嗅着我的气息,神色亲近而又疲惫。我端过食盆,在它面前放下,它缓缓地吃了两口后,用前腿将食盆扒到了一边。父亲说,这是三天来,它吃得最多的一次,它理解了我的心意,只是再也无法顺从,从它欣喜却黯淡的眼神里,我看
期刊
停电的时候,他从司空见惯的光明里跌落,陷入无边的黑暗里,有点艰于视听。  此刻,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光没了,时间停止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一下子都弄丢了。  阒寂无人,他把自己扔在客厅里。黑暗中,将头深埋于合拢的双手里,使劲地按啊按啊,试图将内心那种万劫不复的孤苦按出来,按了很久,最后按得满脸全是眼泪。  外面大雨滂沱,雨水撞击窗户的声音,连同狂风肆虐的呼啸声,恰好给停电的小区,开启一幕可怖的悲情。
期刊
来黄土地的时间越久,越能感受无为无不为的静的时间的独特魅力。  身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山路崎岖,人烟稀少,都市的繁华、俗世的喧嚣全被漫天黄尘阻隔、摒弃在大山之外,成为叩响记忆之门才能唤起的念想。在明镜似的固有的静里,一切无声地显露,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时间、空间面前的渺小、无助,让人无法回避夜深人静之时从心底腾起的无声的莫名的寂寥,它们抱成一团,一刻不停地撕扯、嚎叫,狂妄地想伙同静的时间摧毁一切、
期刊
半夜里响起了雷声,风一阵一阵,忽而刮北风,忽而又摇摆着南风。晴一回,雨一回,讓人每日里对着衣裳犯愁。  终于守到一个大好晴日,太阳如向日葵般饱满旺盛,早早爬上湛清湛清的天边。露台的栏杆上趴满了各色棉被,晾衣竿上也挂满了各类衣物,孩子的运动鞋一溜烟洗了好几双。立在明灿灿的阳光下,和阳光讨利息的心情是那般乐不可支,洗洗刷刷,恨不得将屋里的地板和墙面都搬出来暴晒一番,方解了那怨气。  阳台上的茶花、百合
期刊
家住五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
期刊
和燕子刚在一起的时候,岳母娘并不知道我的存在。  那天早上,调休从广州赶到增城的我还在燕子的宿舍睡觉。被一阵钥匙开门声吵醒,我以为是燕子下课后回来,一边叫着燕子的名字,一边从卧室走到客厅。  我趿着拖鞋穿着睡衣睡眼蒙眬地打开卧室的门,看到穿着工衣的未来岳母娘时,彼此惊讶地对视了一下,然后我一边给她从冰箱里往外拿饮料,一边诚惶诚恐地没话找话说:“阿姨,您今天休息呀……”  她见一个出现在自己女儿房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