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的制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研究分析
一、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规划滞后
小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二)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小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小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三)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小城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四)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1、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造成新的破坏。
2、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
3、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4、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五)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已很不容易,很少编制详细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O年,单凭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再加上现在领导换届比较频繁,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规划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科学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一)科学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控制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二)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6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一)要適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二)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三)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四)注重强化协调的措施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二)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公共绿地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三)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生态宜居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研究分析
一、小城镇建设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规划滞后
小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二)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小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小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三)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小城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四)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1、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造成新的破坏。
2、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
3、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4、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五)城镇规划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已很不容易,很少编制详细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O年,单凭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再加上现在领导换届比较频繁,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规划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科学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一)科学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控制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二)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6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一)要適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二)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不仅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布局,还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三)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必要时可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的区域内分析城镇的发展条件,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四)注重强化协调的措施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
(二)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公共绿地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三)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生态宜居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