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误”即尝试错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在该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反复尝试错误,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多次“试误”最终获得的。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直接知识的过程,他们很少经历挫折与经历错误,有时表现出知识掌握不牢,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这种简约化了的认识过程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的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尝试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热情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打破化学习惯性思维,“试误”培养发散性思维
所谓习惯性思维是在对感应知识进行思考时以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去领悟事物本身的思维方式。初中阶段,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可知,他们的习惯性思维解决问题时缺乏主动性和独创性,呈现出单一性、片面性和肤浅性的特点,而发散性思维则从一个目标,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分析综合,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实质上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多角度、多方向的,这种思维方式可达到创造的目的。
在化学平时学习时,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在学习实验室制气体涉及的装置,有一些注意点,诸如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等等。这么多的注意点一下子进入学生的脑海,不容易掌握,针对这一问题,不妨设计一些错误性的装置,要求同学们从装置图中找出其中的一些错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想象,然后进行综合,相互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在实践中,这种试误的方法对这一类问题的学习是有效地。
再如,在化学的学习的初始阶段,化学的一些基本用语显得特别的关键和重要,根据某一化学变化用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加以表示,同学们在书写时总是考虑不周,丢三落四,这时不防采用试误的方式进行训练,举一反例:镁带燃烧(镁带—→氧化镁),要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出其中的错误,同学们分别列出有三个典型错误:镁带(应为镁)、燃烧(应为点燃)、缺少反应物氧气等,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学生在以后书写文字表达式时能能效地避开这些错误。
二、突破化学学习常规操作,“试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常规性的化学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性思维,形成化学操作一般性程序,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这种常规性操作的能力是教师授于的,带有很大程度的模仿性和依赖性,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试误”能帮助学生反过来思考正确的操作的源由,能有效的刺激学生思维神经,促使其进行效地学习。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教师常指导学生进行称量固体、量取液体,固体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的实验操作,有的同学由于种种的原因测得的溶质质量分数发生偏差,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偏差,一方面调动学生探究的非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想象、推理。
例 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B、只有①②④⑤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②③④⑤
面对测量误差的问题时,同学们应认真分析出某项操作所带来的误差,分析时应认真分析出每一个环节,找出误差的原因,这样会起到一举几得的效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在称量药品的质量和量取水的体积时可能会带来误差。在第1小点中量水若俯视则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质量分数偏大,第2小点中使得水的体积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第3小点中称得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第4小点中水偏多了,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第5小点氯化钠不纯,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三、打破化学学习顺向思维,“试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是利用的是顺向思维,久而久之,同学生们形成一定的思维的习惯,缺少一定的逆向思维,这样面对具体的问题不能综合的分析有关问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当前中考中命题者都有意识地摆进了一些逆向的思维训练题,这些试题中有一些关键词,诸如:“不一定”、“错误的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是”等,带着这些题目陷阱,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清会出现遗憾的错误。这样实际上我们的教师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错误的结论,让学生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增强学生及时纠错的能力。
例 (09年泰州市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B.pH小于7的雨水就是酸雨
C.胃酸过多的病人在空腹时最好多喝一些柠檬汁
D.用pH试纸伸入某溶液中测定其pH
这道题学生往往沿着顺向思维的方向进行思考,选择A、C,其实认真审题后可以发现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那正确答案应是B、D。
四、打破化学学习思维的不严密,“试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化学知识在学习时同学们总显得比较零散,平时若不及时地加以小结和归纳,形成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可有意识地帮助同学们把某一部分的易错点加以归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有哪些易错点,在认识和解决这些易错点的过程中,教者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症结、准确判断、综合分析、正反对照、得出结论。长效的训练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空气氧气这一部分知识里,涉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诸如:现象的正确描述、气体的检验和鉴别、装置仪器的选择等,学生有时不能准确的把握, 此时教者可适当的出示一些典型问题,和同学们一起分析,然后归纳出错误的类型。
例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白雾产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四氧三铁生成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答案现象描述比较混乱,B答案现象描述张冠李戴,C答案现象描述结论化,正确答案应选D。归纳出对现象的描述有三类错误:现象描述比较混乱、现象描述张冠李戴、现象描述结论化。
例2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区分4瓶集气瓶中的气体,其中分别为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典型错误叙述:在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中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不变,在氧气中燃烧更旺,......。这种叙述中没有出现操作现象,而直接出现结论。进而归纳出这一类题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叙述用词不严密、不准确;过程要素不全,叙述不完整;操作过于繁琐,不简洁。
另外在装置仪器的选择这一类问题上可归纳出三个典型问题:仪器应考虑周全,不能遗漏、 应考各仪器的连接是否可行、方案的多样性、仪器之间的连接是多种的。设计方案的评价题主要考虑四个因素: 方案从理论上考虑是否正确;方案应遵循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方案就考虑到其产物对环境无污染;从能量角度,该方案是否节能;从安全性能角度,该方案是否有爆炸的可能性等等。
试误理论的应用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教者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暴露学生的思维的障碍并培养其形成各种思维能力,不断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思维的结构,形成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理解,其个体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在“试误”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故在学习中重点是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促成思考方法不断优化,使学生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忠庄中学 563000 )
一、打破化学习惯性思维,“试误”培养发散性思维
所谓习惯性思维是在对感应知识进行思考时以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去领悟事物本身的思维方式。初中阶段,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可知,他们的习惯性思维解决问题时缺乏主动性和独创性,呈现出单一性、片面性和肤浅性的特点,而发散性思维则从一个目标,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分析综合,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实质上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多角度、多方向的,这种思维方式可达到创造的目的。
在化学平时学习时,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在学习实验室制气体涉及的装置,有一些注意点,诸如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等等。这么多的注意点一下子进入学生的脑海,不容易掌握,针对这一问题,不妨设计一些错误性的装置,要求同学们从装置图中找出其中的一些错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想象,然后进行综合,相互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在实践中,这种试误的方法对这一类问题的学习是有效地。
再如,在化学的学习的初始阶段,化学的一些基本用语显得特别的关键和重要,根据某一化学变化用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加以表示,同学们在书写时总是考虑不周,丢三落四,这时不防采用试误的方式进行训练,举一反例:镁带燃烧(镁带—→氧化镁),要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出其中的错误,同学们分别列出有三个典型错误:镁带(应为镁)、燃烧(应为点燃)、缺少反应物氧气等,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学生在以后书写文字表达式时能能效地避开这些错误。
二、突破化学学习常规操作,“试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常规性的化学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性思维,形成化学操作一般性程序,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这种常规性操作的能力是教师授于的,带有很大程度的模仿性和依赖性,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试误”能帮助学生反过来思考正确的操作的源由,能有效的刺激学生思维神经,促使其进行效地学习。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教师常指导学生进行称量固体、量取液体,固体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的实验操作,有的同学由于种种的原因测得的溶质质量分数发生偏差,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偏差,一方面调动学生探究的非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想象、推理。
例 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B、只有①②④⑤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②③④⑤
面对测量误差的问题时,同学们应认真分析出某项操作所带来的误差,分析时应认真分析出每一个环节,找出误差的原因,这样会起到一举几得的效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在称量药品的质量和量取水的体积时可能会带来误差。在第1小点中量水若俯视则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质量分数偏大,第2小点中使得水的体积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第3小点中称得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第4小点中水偏多了,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第5小点氯化钠不纯,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其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三、打破化学学习顺向思维,“试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是利用的是顺向思维,久而久之,同学生们形成一定的思维的习惯,缺少一定的逆向思维,这样面对具体的问题不能综合的分析有关问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当前中考中命题者都有意识地摆进了一些逆向的思维训练题,这些试题中有一些关键词,诸如:“不一定”、“错误的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是”等,带着这些题目陷阱,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清会出现遗憾的错误。这样实际上我们的教师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错误的结论,让学生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增强学生及时纠错的能力。
例 (09年泰州市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B.pH小于7的雨水就是酸雨
C.胃酸过多的病人在空腹时最好多喝一些柠檬汁
D.用pH试纸伸入某溶液中测定其pH
这道题学生往往沿着顺向思维的方向进行思考,选择A、C,其实认真审题后可以发现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那正确答案应是B、D。
四、打破化学学习思维的不严密,“试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化学知识在学习时同学们总显得比较零散,平时若不及时地加以小结和归纳,形成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可有意识地帮助同学们把某一部分的易错点加以归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有哪些易错点,在认识和解决这些易错点的过程中,教者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症结、准确判断、综合分析、正反对照、得出结论。长效的训练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空气氧气这一部分知识里,涉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诸如:现象的正确描述、气体的检验和鉴别、装置仪器的选择等,学生有时不能准确的把握, 此时教者可适当的出示一些典型问题,和同学们一起分析,然后归纳出错误的类型。
例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白雾产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四氧三铁生成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答案现象描述比较混乱,B答案现象描述张冠李戴,C答案现象描述结论化,正确答案应选D。归纳出对现象的描述有三类错误:现象描述比较混乱、现象描述张冠李戴、现象描述结论化。
例2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区分4瓶集气瓶中的气体,其中分别为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典型错误叙述:在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中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不变,在氧气中燃烧更旺,......。这种叙述中没有出现操作现象,而直接出现结论。进而归纳出这一类题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叙述用词不严密、不准确;过程要素不全,叙述不完整;操作过于繁琐,不简洁。
另外在装置仪器的选择这一类问题上可归纳出三个典型问题:仪器应考虑周全,不能遗漏、 应考各仪器的连接是否可行、方案的多样性、仪器之间的连接是多种的。设计方案的评价题主要考虑四个因素: 方案从理论上考虑是否正确;方案应遵循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方案就考虑到其产物对环境无污染;从能量角度,该方案是否节能;从安全性能角度,该方案是否有爆炸的可能性等等。
试误理论的应用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教者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暴露学生的思维的障碍并培养其形成各种思维能力,不断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思维的结构,形成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理解,其个体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在“试误”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故在学习中重点是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促成思考方法不断优化,使学生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忠庄中学 56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