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视阈下中国外交话语(2012-2020)翻译研究

来源 :上海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NI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因其开放的视角、杂合的特性及包容的精神引发了学界关注.通过思辨“第三空间”的概念和特征,本文探寻其植入外交话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第三空间”视阈下,我国外交话语呈现出如下新特点:文化自信增强、话语张力外显、传播方式多元.为了精准再现我国外交话语新风格,文章从经典叙事学理论出发,利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对文本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思考外交翻译的新路径,希望对识解外交话语中的“第三空间”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中的STEM课程存在着重技术应用轻思维培养、重机会给予轻教法支持的问题,设计思维能很好地破解这些难题.斯坦福大学已率先尝试将设计思维的模式融入STEM课程设计中,开发出一系列实践课程.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其“能源”课程的设计方法,发现其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递进式的活动和主题、多维的教学支持极具特色.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整合设计思维的“O-A-P-S”STEM课程设计模型,并提出在具体应用时的三点建议,以为我国STEM课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为了儿童活动回归儿童本位、体现童心,我们在实践中探寻童心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路径和策略,使活动育人目标真正关照儿童.基于模型简洁概括、指导实践的特性,我们尝试建构童心教育活动模型,意图使童心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实践成为可能.童心教育活动模型的建构以“爱”与“乐趣”两大特征为基本维度,以好奇心与想象力、成功感与竞争力、交往欲与合作力、趣味性与游戏力四大目标为基础,十大要素分别构成了准备、实施和升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呈线性层层递进.
数学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经过有意识地持续训练才能够培养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了解数学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及其表现,发现数学结构化思维培养的问题和破解思路,探索数学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研究的重要选题.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我国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术语库发布的术语为语料,探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特点:认知层面的抽象性、鲜明的历史性和阐释的语境性等;解析其难点:对术语抽象意义的准确理解、中华历史特有时期相关典籍翻译的二次构造和不同语境下同一思想术语的灵活阐释等.在Lasswell的5W传播模式基础上,从思想文化和语言两个维度提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传播模式,以期为术语翻译提供英译策略参考,推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
课堂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是高三绩优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非常缺乏对高三绩优生课堂笔记习惯发展变化的多学科个案研究.本研究的四位研究者分别从自己所在的高三年级选取一名绩优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六科成绩分别都在年级排名前10%的同学),主要就各自任教的学科(语文、数学、化学、历史)对该同学的课堂笔记展开相关研究,探究这些学生有怎样的课堂笔记习惯,这种课堂笔记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种课堂笔记习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资料收集法研究个案资料.研究发现,高三绩优生课堂笔记有如
多模态特征显著的中国原创图画书“走出去”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本文以中国原创图画书《团圆》《红鞋子》和《第一次出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个案,从图文兼顾和读者悦读两个维度,尝试对中国原创图画书英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析.图文兼顾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读图能力,遵循观图入微、据图择词,图文结合、语境优先,巧妙构思、精于布局的原则.读者悦读则要求译者心系读者、再现童趣,旨在让读者体验童真、感受快乐.多模态视域为图画书在文图互构的转译场域中实现文化传播与童趣再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翻译理路.
本文以教师信念为视角探讨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研究采用解释型混合策略,以从事翻译教学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质性深描,并基于扎根理论解析数据.研究发现:(1)教师对翻译技术的信念在学习观念层次与教学观念层次上不一致,这导致教师信念与行动出现偏差;(2)针对机器翻译技术,教师教学观念层次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并与教师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不相关.文章建议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学生翻译能力提升的优先考虑要素.本研究探索技术环境介入前提下,课堂微缩环境中教师技术信念表征,视角具化,
民国伊始,丁文江运用习得的西方科学擘画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后又发起改造民族科学遗产的运动.其将《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从被湮没的历史中发掘出来,并于上世纪20年代将之译介成英文,成为国内英译科技典籍的第一人.本文基于丁文江的译介文字和史料爬梳其译介动机,进而探究翻译底本和翻译策略之择以及丁氏译介活动对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开展中国科技史研究产生的“双重”影响,以期推进科技典籍英译史书写.
翻译的读者接受研究意义重大.对国内出版的5部研究专著分析后发现,相关研究一般采取翻译的重写、译介学和翻译社会学的框架,使用文化/思想史的质性分析和/或文学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重点考察社会精英读者群体对文学翻译的阅读和反应,几乎并未考虑普通读者作为文学翻译底层接受的主体的事实.本文提出从应用翻译学视角考察读者接受问题,区分读者和接受效果的层次,结合阅读史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思考如何追踪读者的阅读痕迹,展开对文学翻译阅读相关问题的探索,这将为一系列知识领域带来不一样的景观.
神经网络翻译技术的问世使得机器翻译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以至于有人惊呼机器翻译将代替人工翻译.本文选取五大在线机器翻译系统(OMT),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它们在英汉互译上的整体表现以及在不同转换方向(英汉、汉英)上的不同表现.结果 表明:它们在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上的整体质量均达到了及格及以上水平,基本能实现交际目的 ,但离良好及以上水平尚有差距;个体OMT在英汉翻译上的表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个体OMT在汉英翻译上的表现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五大OMT在汉英翻译上的整体表现显著优于英汉翻译.本研究可为读者选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