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端正态度,医患配合
无论是医生、家人施灸,还是自己施灸,都要端正态度,认真操作,不可三心二意。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并通过掌握医理消除顾虑和恐惧,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施灸技术,保持体位、穴位正确。
2. 有序施灸,靈活掌握
艾灸利用的是温热刺激,所以在实施中应遵循刺激程度由小到大的原则。《千金要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先灸头部穴位,后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穴位,后灸腹部穴位;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就壮数而言,宜先灸少,后灸多;就艾柱大小而言,宜先灸小,后灸大,每壮递增;就施灸时间而言,宜先灸短,后灸长。
但以上只是一般原则,对于经络未通、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先灸下部穴位,再灸上部。
3. 综合考虑,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虚证患者身体虚弱,可多灸些,实证患者机能亢进,可少灸些。
施灸时间和次数,冬季宜大于春秋,春秋宜大于夏季。根据患者及施灸部位的承受能力,青壮年可多灸些,老人和小孩宜少灸些;背、腰、腹部可多灸些,四肢和胸部宜少灸些;头颈部施灸时间应更短,强度更小。
4. 施灸禁忌,铭记于心
中医艾灸师表示,为避免不安全、不可控因素,醉酒、大怒、疲劳过度、空腹、过饱、严重口渴和受惊吓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心区、大血管、肌腱和关节部不可施瘢痕灸;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较强的天灸。
小儿及昏迷、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灼伤皮肤。对于昏迷重症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不要在家施灸,以免耽误病情。
一般来说,头、面、胸部有毛发处不宜施灸。
5. 注意保暖防暑,通风换气
施灸时暴露在外的体表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防暑,同时注意室内的温度调节和适当换取新鲜空气,以便维持室内空气清新,并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及时稀释排出。
6. 注意施灸的时间
就艾灸时间而言,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无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7. 注意施灸的副反应
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具体方法:生地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苁蓉15克,用水煎服。
8. 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
9. 灸后起泡,妥善处理
施灸后,穴位处的皮肤会出现水泡,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水泡的处理方法:1.水泡较小时,宜保护好水泡,勿使其破裂,一般4 ~ 6天可吸收自愈;2.水泡较大时,先局部消毒,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吸出渗出液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每天2次,水泡处3天内不要接触生水,一般5 ~ 7日可痊愈。水泡愈合时会有轻度瘙痒,瘙痒时可外搽灸大夫甘露水,请勿用手抓挠;3.如发生感染,请及时就医。如不方便就医,请先局部清洗消毒后,用艾条悬灸,将局部渗出液灸干为止,每天两次,悬灸2 ~ 3天即可结痂愈合。
10. 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艾灸疗法是家庭常用的保健疗法,治疗时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尤其是对于慢性虚证患者,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施灸,收获健康。
无论是医生、家人施灸,还是自己施灸,都要端正态度,认真操作,不可三心二意。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并通过掌握医理消除顾虑和恐惧,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施灸技术,保持体位、穴位正确。
2. 有序施灸,靈活掌握
艾灸利用的是温热刺激,所以在实施中应遵循刺激程度由小到大的原则。《千金要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先灸头部穴位,后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穴位,后灸腹部穴位;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就壮数而言,宜先灸少,后灸多;就艾柱大小而言,宜先灸小,后灸大,每壮递增;就施灸时间而言,宜先灸短,后灸长。
但以上只是一般原则,对于经络未通、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先灸下部穴位,再灸上部。
3. 综合考虑,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虚证患者身体虚弱,可多灸些,实证患者机能亢进,可少灸些。
施灸时间和次数,冬季宜大于春秋,春秋宜大于夏季。根据患者及施灸部位的承受能力,青壮年可多灸些,老人和小孩宜少灸些;背、腰、腹部可多灸些,四肢和胸部宜少灸些;头颈部施灸时间应更短,强度更小。
4. 施灸禁忌,铭记于心
中医艾灸师表示,为避免不安全、不可控因素,醉酒、大怒、疲劳过度、空腹、过饱、严重口渴和受惊吓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心区、大血管、肌腱和关节部不可施瘢痕灸;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较强的天灸。
小儿及昏迷、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灼伤皮肤。对于昏迷重症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不要在家施灸,以免耽误病情。
一般来说,头、面、胸部有毛发处不宜施灸。
5. 注意保暖防暑,通风换气
施灸时暴露在外的体表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防暑,同时注意室内的温度调节和适当换取新鲜空气,以便维持室内空气清新,并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及时稀释排出。
6. 注意施灸的时间
就艾灸时间而言,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无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7. 注意施灸的副反应
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具体方法:生地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苁蓉15克,用水煎服。
8. 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
9. 灸后起泡,妥善处理
施灸后,穴位处的皮肤会出现水泡,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水泡的处理方法:1.水泡较小时,宜保护好水泡,勿使其破裂,一般4 ~ 6天可吸收自愈;2.水泡较大时,先局部消毒,然后用一次性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吸出渗出液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每天2次,水泡处3天内不要接触生水,一般5 ~ 7日可痊愈。水泡愈合时会有轻度瘙痒,瘙痒时可外搽灸大夫甘露水,请勿用手抓挠;3.如发生感染,请及时就医。如不方便就医,请先局部清洗消毒后,用艾条悬灸,将局部渗出液灸干为止,每天两次,悬灸2 ~ 3天即可结痂愈合。
10. 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艾灸疗法是家庭常用的保健疗法,治疗时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尤其是对于慢性虚证患者,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施灸,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