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旧性记忆上涨是一种相较于其他年龄,我们对于年轻时候生活的记忆更为生动的现象。
马克·约瑟夫·斯特恩 Slate网站科学专栏作家
当我还是二十来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时,我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其他年龄段,我对青少年时代所喜欢的音乐印象更深——但是过去的每一年,那些电台里播放的新歌听上去都像聒噪的废话。
在客观层面上,我明白这是讲不通的。我不能严肃地断言说卢达克里斯(Ludacris)(注:美国最为出色的南方说唱歌手兼唱片制作人之一)的《Rollout》在艺术层面上就优于凯蒂·佩里(Katy Perry)(注:美国流行女歌手、演员兼词曲创作者)的《Roar》,但是前首歌的每一秒钟都铭刻我心,而后一首歌在我看来就像是平淡无味的叫嚷。
如果我去收听2013年10大热门金曲,我会头疼不已。如果我去收听2003年10大热门金曲,我会兴高采烈。
为什么我在青少年时期听的那些歌比成年后听的任何歌都要优美动听呢?作为一个乐评人,我很开心地告诉大家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我那失败的音乐鉴赏力。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已经证实,这些歌曲会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有很强的力量。
《音乐感知的科学: 用理性解释感性》(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ession)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Levitin)写道,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听的音乐从根本上是与我们的社交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我们正自主地去发现那些我们年轻时初听的音乐,”他告诉我,“通常也是通过我们的朋友。我们听着他们听的一些音乐,把这些音乐看作一枚徽章,看作归属到某个社交团体的途径。这种做法把音乐融入了我们的身份归属感之中。”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彼得·贾那塔(PetrJanata)同意这一社交性理论,他解释了我们最爱的音乐“能够被整合为对于我们成长岁月的特别的情绪记忆。“他还补充了一个可能起到作用的因素:怀旧性记忆上涨(reminiscence bump),这是一种相较于其他年龄,我们对于年轻时候生活的记忆更为生动的现象,这种记忆直至我们衰老之后也牢牢地保存在我们脑中。
根据怀旧型记忆上涨理论,我们都有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人生脚本”,它在我们的记忆里充当着人生的记叙文的角色。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主导着这种叙事的记忆有两个共性:第一,这些记忆是愉悦的;第二,它们仅仅围绕着我们十几岁的少年时期和二十来岁的青年早期。
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些年月的记忆是如此的生动持久呢?利兹大学的研究者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解释:怀旧性记忆上涨中最突出的那些年月与“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自我的出现”的时间相吻合。从12岁至22岁的这段时间,换言之,是你成为“你”的时间。之后,该段促成这种变化过程的记忆在你生命中的剩余时间都变得极其重要。他们不仅仅促成了你的自我形象的发展,也变成了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你自我意识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音乐发挥了两个作用。首先,一些歌曲成为了他们自己本身的记忆,这些歌曲是如此强烈地慢慢嵌入记忆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生动地回忆起我们第一次听披头士(或者后街男孩)的歌曲时的情景,数十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在每个KTV之夜唱起这首歌。第二,这些歌曲形成了我们对于彼时感受的背景音乐,那些时光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几年。
在我们初吻、初次参加毕业舞会、初次吸烟时播放的音乐,都属于这种记忆,并呈现出一丝丝记忆的深刻性。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回想起来,毕业舞会并不是真的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即使记忆本身消减褪色,被贴上音乐标签的情感余晖仍然萦绕回旋。
马克·约瑟夫·斯特恩 Slate网站科学专栏作家
当我还是二十来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时,我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其他年龄段,我对青少年时代所喜欢的音乐印象更深——但是过去的每一年,那些电台里播放的新歌听上去都像聒噪的废话。
在客观层面上,我明白这是讲不通的。我不能严肃地断言说卢达克里斯(Ludacris)(注:美国最为出色的南方说唱歌手兼唱片制作人之一)的《Rollout》在艺术层面上就优于凯蒂·佩里(Katy Perry)(注:美国流行女歌手、演员兼词曲创作者)的《Roar》,但是前首歌的每一秒钟都铭刻我心,而后一首歌在我看来就像是平淡无味的叫嚷。
如果我去收听2013年10大热门金曲,我会头疼不已。如果我去收听2003年10大热门金曲,我会兴高采烈。
为什么我在青少年时期听的那些歌比成年后听的任何歌都要优美动听呢?作为一个乐评人,我很开心地告诉大家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我那失败的音乐鉴赏力。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已经证实,这些歌曲会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有很强的力量。
《音乐感知的科学: 用理性解释感性》(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ession)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Levitin)写道,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听的音乐从根本上是与我们的社交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我们正自主地去发现那些我们年轻时初听的音乐,”他告诉我,“通常也是通过我们的朋友。我们听着他们听的一些音乐,把这些音乐看作一枚徽章,看作归属到某个社交团体的途径。这种做法把音乐融入了我们的身份归属感之中。”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彼得·贾那塔(PetrJanata)同意这一社交性理论,他解释了我们最爱的音乐“能够被整合为对于我们成长岁月的特别的情绪记忆。“他还补充了一个可能起到作用的因素:怀旧性记忆上涨(reminiscence bump),这是一种相较于其他年龄,我们对于年轻时候生活的记忆更为生动的现象,这种记忆直至我们衰老之后也牢牢地保存在我们脑中。
根据怀旧型记忆上涨理论,我们都有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人生脚本”,它在我们的记忆里充当着人生的记叙文的角色。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主导着这种叙事的记忆有两个共性:第一,这些记忆是愉悦的;第二,它们仅仅围绕着我们十几岁的少年时期和二十来岁的青年早期。
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些年月的记忆是如此的生动持久呢?利兹大学的研究者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解释:怀旧性记忆上涨中最突出的那些年月与“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自我的出现”的时间相吻合。从12岁至22岁的这段时间,换言之,是你成为“你”的时间。之后,该段促成这种变化过程的记忆在你生命中的剩余时间都变得极其重要。他们不仅仅促成了你的自我形象的发展,也变成了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你自我意识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音乐发挥了两个作用。首先,一些歌曲成为了他们自己本身的记忆,这些歌曲是如此强烈地慢慢嵌入记忆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生动地回忆起我们第一次听披头士(或者后街男孩)的歌曲时的情景,数十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在每个KTV之夜唱起这首歌。第二,这些歌曲形成了我们对于彼时感受的背景音乐,那些时光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几年。
在我们初吻、初次参加毕业舞会、初次吸烟时播放的音乐,都属于这种记忆,并呈现出一丝丝记忆的深刻性。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回想起来,毕业舞会并不是真的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即使记忆本身消减褪色,被贴上音乐标签的情感余晖仍然萦绕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