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猴子种果树》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min143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2课)是一篇童话。主人公是猴子,另外三个“人物”是乌鸦、喜鹊、杜鹃,它们对猴子各说了三句话,说法大同小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从模仿起步——阅读中的写作训练策略例谈》中对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分析:细细推之,鸟儿劝告的话语又隐藏着这样的语言结构:第一句:“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这是劝阻,连叫两次“猴哥”是着急的表现,“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第二句:“有句农谚,‘梨五杏四’。”这是说理,运用农谚来告知道理。第三句:“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这是“再劝”,反问句再次加强了劝阻的力量。〔原文见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增刊)第12页〕笔者对这一见解不敢完全苟同,冒昧指出其中的疑点进行浅析,与薛老师商榷。
  一、如何理解三句话的内容?
  薛老师的理解是:第一句是“劝阻”;第二句是“说理”,用谚语“劝阻”;第三句是“再劝”,加强了“劝阻”的力量。分析可见,乌鸦的三“劝阻”(不要种梨树,要种杏树),其力度一次比一次强,给人的感觉不单是“劝阻”,还有“逼”的味道。照这样分析,接下来喜鹊的三“劝阻”(不要种杏树,要种桃树),到后来杜鹃的三“劝阻”(不要种桃树,要种樱桃树),是三个“人物”的极力劝告阻止,导致了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笔者认为,这样分析有失珍贵的童真、童趣,不知不觉在孩子心田里留下阴影——乌鸦、喜鹊、杜鹃不是好孩子。建议贴近儿童的心来引导思考、朗读,孩子们只要把“人物”为猴哥的“着急”“担心”读出来就可以了。着急什么?种了晚结果的树。担心什么?等不及。猴子种果树为什么没种成?外来的原因是三个好朋友出于好心帮了倒忙,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它心里没主见,少耐心。
  二、这几个句子是反问句吗?
  1.薛老师说:“‘你怎么种梨树呢?’反问句又增强了劝阻的力量。”
  课文中与其类似的还有两个例句(略)。笔者认为,课文中的这三个例句,都是无疑而问,答案就是“你不能种梨(杏、桃)树”,可视为反问句。反问句与陈述句比较,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学生读出语气就可以了。说它“增强了劝阻的力量”,有点夸大反问句的作用,似不可取。
  2.薛老师说:“‘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反问句再次加强了劝阻的力量。”
  课文中与其类似的也有两个例句:“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能等得及吗?”“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笔者认为,薛老师把这三个例句视为反问句来教学有失妥当。反问句问而不答,寓答于问。这里将其改为陈述句分析一下:你没有这个耐心。你等不及。你着急。这三个陈述句的意思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显然不符。试想,幼稚、活泼、可爱的猴哥,这个说它没耐心,那个说它等不及,又来一个说它着急,这样“加强劝阻”,不合情理。世上有这样劝人的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三个问句的答案,下文中都可以找出来:
  (1)“……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2)“……你等得及吗?”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
  (3)“……你不着急吗?”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
  分析说明,这三个例句都不是反问句,是一般问句。比较而言,一般问句用的语气就要舒缓、柔和,猴子也可以接受了。
  (山东省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 264000
  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 264000)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又富有特色。阅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积累语句,培养语感。二上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学定教,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解词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脑、袋、狡、猾 ”等生字,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
【摘 要】游记在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对游记“写作体式”的研究,学生能了解习作时需要依据不同的写作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具体文章展开相关教学,配合迁移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游记;写作体式;迁移  游记在现行语文教材选文中约占四分之一的比例。从中段到高段,学习如何写游记在教材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遗憾的是,不论是教材
【设计意图】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任溶溶是一位充满热情、童心未泯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童真、童趣。全诗有4个小节,语言通俗易懂,采用复沓的手法,增强了节奏感。诗中呈现了儿童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凸显了儿童玩耍的快乐。依据学生的学前经历调查,笔者尝试通过“语境中识字”“情景中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词句理解能力,有效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根据汉字的组字规律,联系学生生
第一板块 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经典的儿童诗,自1985年选入语文教材,至今已有33年。这是一首融“情”与“理”为一体的儿童诗,其鲜明的角色形象富有儿童情趣,其流畅的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在贴近儿童生活、契合儿童心理的同时,用诗的形式普及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在这首诗里,儿童用心灵与万物接触,交流对话,碰撞出了火花!  一、破译标点的秘密  综观全诗,“雪”不仅是小画家们绘画的画布,更是构
【摘 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思维的参与,以打通现代语言与文言之间的通道。迁移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利用横向迁移,明确思维路径;利用纵向迁移,构建思维网络;利用重组迁移,活化思维过程;利用跨越迁移,整合思维方法。  【关键词】迁移;小古文;思维;小学语文  学习的迁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重组的,也可以是综合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围绕习作主题,依托阅读教学,渗透观察事物的要诀;布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融合例文与习作,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整合学科知识,巧设习作训练,突出重点,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观察;习作指导;学科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三
因本期是7-8的合刊。本期內容全在8期中。
近日,我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 年第1-2期上读到李济任老师的《这样的课文不学也罢——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之过》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多处文字,我持有异议。这里仅仅针对李老师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见解谈谈看法,兼与李老师商榷。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山村的兴亡史。山村里的人们靠砍伐山上森林里的树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过度的砍伐使得环境不断恶化,最终洪水带走了一切。  李老
今天,我和鱼儿来了一场“PK”赛,由于我“作战”勇猛,技术高超,擒获了不少“俘虏”。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天,风和日丽,无所事事的我突然想到楼下沟渠里有不少鱼儿,便向老爸建议一起去捕鱼。老爸听了两眼发亮,双手一拍大声說:“好主意!”說干就干,我们准备好饼干、网兜等就兴冲冲地出发了。“哈哈!小鱼小鱼,我来了!”老爸瞧我手舞足蹈的样子直笑得眉眼弯弯。  来到沟渠边,老爸先把网兜轻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