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3问评分标准的制定及感受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评分,能力层次,操作细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21-02
  
  一、争论
  
  本人负责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小题黑龙江省的评阅工作。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国家考试中心没有像以往那样提供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评分标准,而是仅在“观点”“论证”“表述”三个方面提供了“参考标准”,由各省自行制定“评分标准”。在讨论该问题的“评分标准”时,阅卷组的老师们产生了比较强烈的争议,基本上有两派意见:一部分老师主张将“评分标准”细化为几个“采分点”,仍像以往那样依“点”赋分,这样更便于操作,也体现出评卷的公正性。另一派意见是,采用SOLO计分法,实行分层次赋分的评判方式。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认为这是考查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好题目,从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中也能够看出这种导向。笔者当时也极力推举这种观点。
  高考试题对推进课程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回顾以往的全国卷高考试题,尽管题目都很有水准,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从提供的答案来看,基本上都呈现出聚合性和唯一性的特征,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层次性要求。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堆积和罗列就可以得分。阅卷人可以全然不论学生组织的答案是否有内在的逻辑性,论证是否有力,表述是否精当(有的表述甚至都不成句子),只要有“点”,均同样给分。按照统一的答案对学生进行评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鼓励创新,也无法从总体上对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进行准确的划分。比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老师作出了这样的答案:“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一定的条件(前提、背景)(3分);中国:专制制度强化(1分);闭关锁国(1分);重农抑商(海禁)(1分);长期以农耕经济为主(1分);技术落后(1分);思想文化专制(1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议制)(1分);工业化(1分);对外进行殖民扩开(原始资本积累)(1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1分)”。
  这是传统的评分办法,评定起来也很方便。我们姑且不谈该答案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仅从该答案的导向来看,实质上仍然考查的是简单移植知识点的能力,根本看不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这就违背了命题的意图。有人抱怨学生进入高校后不会撰写论文,不能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恐怕根源在于中学教学的这种应试教育。
  该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论证探讨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能够从整体上综合评判学生的素质和水平。采点给分的做法,只是将学生的能力“肢解”以后再进行简单的叠加,只是“量”的简单累计,不能从“质”上进行综合判断。我们提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将“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依据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我们综合“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角度)制定了三个层次的赋分标准。
  
  二、评分标准及操作要求
  
  第一层次(13-11分):
  观点明确、精当,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条件(前提、背景)做保障的,并能够充分运用题目中材料一、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这四个方面中的至少两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史实进行对比性论证,得出“同样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不同的历史前提下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命运”这样的观点。表达无误,语句通顺,精炼,层次分明,没有错别字。
  第二层次(10-6分):
  观点明确、比较合理,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条件(前提、背景)的,只能够运用题目中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信息,结合中国或英国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基本上能够单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这些历史前提的”这个结论。表达无误,语句比较通顺,层次尚分明,没有本质上的错别字。
  第三层次(5-0分):
  没有观点或观点错误或存在两个以上自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够运用材料信息,简单堆积中国或英国的有关史实,表达混乱,语句欠通顺,有本质上的错别字。
  有关细则和具体操作要求:
  1.在评定的过程中,要先从总体上确定该答案的层次和等第,并取该层次赋分区间的平均分为基础分数,如:第一层次的基础分数是12分,第二层次的基础分数是8分,第三层次的基础分数是3分,然后再从观点的明确性和深度、论证的角度和力度、与题目材料信息的结合度、史实的有机选择及逻辑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细化区分,采取“加分”和“扣分”的两种方式,得到最终的分数。
  2.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中,如果仅列举相关史实而没有运用该史实的历史“影响”来支撑、论证“观点”的,超过两处,即相应的下降到下一层次赋分。
  3.没有观点或观点错误或存在两个以上自相矛盾的观点的答案,无论史实及论证的水平如何,均列为第三层次。
  4.若有创新内容,如能够从地理环境上(封闭与开放)、西方经院哲学和实验科学的兴起等方面进行论证的,可加2分,但本题满分不能超过13分。
  5.若能给答案加注准确、精炼标题(主题)的,可加2分,但本题满分不能超过13分。
  6.以上三个层次均是综合“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的情况得出的赋分阶梯,不能将某一层次的得分围绕“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肢解。
  
  三、感受
  
  1.学生答卷的情况。笔者对第3问做了100份答卷的抽样,得分平均为5.23分,0分卷16份,11分以上的占4.6%。总体看来还是比较低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将“历史前提”错误地回答为“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等;没有明确的观点;仅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简单罗列有关史实,没有充分运用这些史实论证所确立的观点。这说明学生审题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因此不能有机地运用史实解决、论证具体问题,不会透过史实总结、提炼观点。
  2.阅卷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阅卷者对答案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定的误差。抽样显示,在区分答案层次和等第上的误差不大,但在每个等第中具体分数的区分和评判上的误差还是比较大的,有的甚至超过3分,特别是在如何界定论证水平和表达水平两个方面。阅卷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关键词]科学史,人物,故事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向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冷门。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学术研究专业化的趋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科学家的内容该如何处理呢?2013年,朱可老师在《历史教学》上发表的文章给人很大启发。朱老师认为,在处理一节课时,中学历史老师要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引导学生对科学人物进行历史思考。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究竟该如何实现呢?一种思路是设计为问题
关键词史论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1-0023-06   史论结合作为我国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追求,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研究领域的关注和重视,①成为“贯穿我国40多年来史学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②同时,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历史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也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高度认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011年12月,云霄县中学教研室在将军山学校举办了一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比赛,我有幸成为评委并全程参与了整个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所有参赛老师都根据指定的内容——七年级(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一课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以不同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讲解,但因为三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讲授中都存在一个通病——把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历史僵硬化、复杂化:要么照本宣科、机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历史思维,历史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22—04  光阴荏苒,天津市自2005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几年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围绕提高课堂实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期间,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92%的学生表示喜欢历史,但只有34%的学生认为历史课重要或比较重要。为什么学
关键词 史料,提取信息,历史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30-05   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与考试中,史料的地位日益显要。在解读史料时,历史教师总会谆谆告诫学生,要充分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获取史料信息呢?笔者认为,史料信息是由三個层面和九个要素构成的。三个层面是指显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和概括的信息。九个
“好书推荐”栏目征文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这个说法在信息时代已不够准确,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任何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之前学过的东西,一劳永逸地用一辈子。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需要持续的学术滋养。当下,教师接受学术滋养的途径众多,阅读,是其中最便捷的一条。我刊重视阅读与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也曾通过“阅读与备课”“开卷有益”等栏目,倡导教师读书。从2018年起,我们将这种倡导
关键詞 备课,课程标准,出发点,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38-06  一线教师在备课中最常见的误区是根据课本进行备课,以为教材分析就是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这种备课的基本思路与课程改革要求背道而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备课?下面笔者选择一篇高中必修三的课文进行分析说明。  对于必修三专题的思想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03-04  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为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主编之一。  李艳辉: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采访。您是统编高
[关键词]历史实证,细节,真实,心知其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61-05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历史学科,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时不仅要思考“对象”,更要以我们的思想思考“对象”的思想。一方面,“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习要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讲求实证,注重求真。但另一方面,也要基于实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走出为实
[关键词]“文综”安徽卷,材料,清朝,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43—02    命制考试题目(含编制答案)最忌讳出现知识性错误,亦即圈子里所说的“硬伤”,而2009年“文综”安徽卷第36题却存在这一问题,令人遗憾。  该题材料一从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中转摘了如下两条材料:  上(宋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