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评分,能力层次,操作细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21-02
一、争论
本人负责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小题黑龙江省的评阅工作。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国家考试中心没有像以往那样提供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评分标准,而是仅在“观点”“论证”“表述”三个方面提供了“参考标准”,由各省自行制定“评分标准”。在讨论该问题的“评分标准”时,阅卷组的老师们产生了比较强烈的争议,基本上有两派意见:一部分老师主张将“评分标准”细化为几个“采分点”,仍像以往那样依“点”赋分,这样更便于操作,也体现出评卷的公正性。另一派意见是,采用SOLO计分法,实行分层次赋分的评判方式。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认为这是考查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好题目,从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中也能够看出这种导向。笔者当时也极力推举这种观点。
高考试题对推进课程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回顾以往的全国卷高考试题,尽管题目都很有水准,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从提供的答案来看,基本上都呈现出聚合性和唯一性的特征,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层次性要求。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堆积和罗列就可以得分。阅卷人可以全然不论学生组织的答案是否有内在的逻辑性,论证是否有力,表述是否精当(有的表述甚至都不成句子),只要有“点”,均同样给分。按照统一的答案对学生进行评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鼓励创新,也无法从总体上对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进行准确的划分。比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老师作出了这样的答案:“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一定的条件(前提、背景)(3分);中国:专制制度强化(1分);闭关锁国(1分);重农抑商(海禁)(1分);长期以农耕经济为主(1分);技术落后(1分);思想文化专制(1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议制)(1分);工业化(1分);对外进行殖民扩开(原始资本积累)(1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1分)”。
这是传统的评分办法,评定起来也很方便。我们姑且不谈该答案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仅从该答案的导向来看,实质上仍然考查的是简单移植知识点的能力,根本看不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这就违背了命题的意图。有人抱怨学生进入高校后不会撰写论文,不能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恐怕根源在于中学教学的这种应试教育。
该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论证探讨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能够从整体上综合评判学生的素质和水平。采点给分的做法,只是将学生的能力“肢解”以后再进行简单的叠加,只是“量”的简单累计,不能从“质”上进行综合判断。我们提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将“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依据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我们综合“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角度)制定了三个层次的赋分标准。
二、评分标准及操作要求
第一层次(13-11分):
观点明确、精当,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条件(前提、背景)做保障的,并能够充分运用题目中材料一、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这四个方面中的至少两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史实进行对比性论证,得出“同样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不同的历史前提下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命运”这样的观点。表达无误,语句通顺,精炼,层次分明,没有错别字。
第二层次(10-6分):
观点明确、比较合理,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条件(前提、背景)的,只能够运用题目中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信息,结合中国或英国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基本上能够单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这些历史前提的”这个结论。表达无误,语句比较通顺,层次尚分明,没有本质上的错别字。
第三层次(5-0分):
没有观点或观点错误或存在两个以上自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够运用材料信息,简单堆积中国或英国的有关史实,表达混乱,语句欠通顺,有本质上的错别字。
有关细则和具体操作要求:
1.在评定的过程中,要先从总体上确定该答案的层次和等第,并取该层次赋分区间的平均分为基础分数,如:第一层次的基础分数是12分,第二层次的基础分数是8分,第三层次的基础分数是3分,然后再从观点的明确性和深度、论证的角度和力度、与题目材料信息的结合度、史实的有机选择及逻辑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细化区分,采取“加分”和“扣分”的两种方式,得到最终的分数。
2.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中,如果仅列举相关史实而没有运用该史实的历史“影响”来支撑、论证“观点”的,超过两处,即相应的下降到下一层次赋分。
3.没有观点或观点错误或存在两个以上自相矛盾的观点的答案,无论史实及论证的水平如何,均列为第三层次。
4.若有创新内容,如能够从地理环境上(封闭与开放)、西方经院哲学和实验科学的兴起等方面进行论证的,可加2分,但本题满分不能超过13分。
5.若能给答案加注准确、精炼标题(主题)的,可加2分,但本题满分不能超过13分。
6.以上三个层次均是综合“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的情况得出的赋分阶梯,不能将某一层次的得分围绕“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肢解。
三、感受
1.学生答卷的情况。笔者对第3问做了100份答卷的抽样,得分平均为5.23分,0分卷16份,11分以上的占4.6%。总体看来还是比较低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将“历史前提”错误地回答为“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等;没有明确的观点;仅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简单罗列有关史实,没有充分运用这些史实论证所确立的观点。这说明学生审题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因此不能有机地运用史实解决、论证具体问题,不会透过史实总结、提炼观点。
2.阅卷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阅卷者对答案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定的误差。抽样显示,在区分答案层次和等第上的误差不大,但在每个等第中具体分数的区分和评判上的误差还是比较大的,有的甚至超过3分,特别是在如何界定论证水平和表达水平两个方面。阅卷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任世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21-02
一、争论
本人负责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小题黑龙江省的评阅工作。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国家考试中心没有像以往那样提供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评分标准,而是仅在“观点”“论证”“表述”三个方面提供了“参考标准”,由各省自行制定“评分标准”。在讨论该问题的“评分标准”时,阅卷组的老师们产生了比较强烈的争议,基本上有两派意见:一部分老师主张将“评分标准”细化为几个“采分点”,仍像以往那样依“点”赋分,这样更便于操作,也体现出评卷的公正性。另一派意见是,采用SOLO计分法,实行分层次赋分的评判方式。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认为这是考查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层次的好题目,从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中也能够看出这种导向。笔者当时也极力推举这种观点。
高考试题对推进课程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回顾以往的全国卷高考试题,尽管题目都很有水准,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从提供的答案来看,基本上都呈现出聚合性和唯一性的特征,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层次性要求。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堆积和罗列就可以得分。阅卷人可以全然不论学生组织的答案是否有内在的逻辑性,论证是否有力,表述是否精当(有的表述甚至都不成句子),只要有“点”,均同样给分。按照统一的答案对学生进行评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鼓励创新,也无法从总体上对学生的水平和层次进行准确的划分。比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老师作出了这样的答案:“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一定的条件(前提、背景)(3分);中国:专制制度强化(1分);闭关锁国(1分);重农抑商(海禁)(1分);长期以农耕经济为主(1分);技术落后(1分);思想文化专制(1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议制)(1分);工业化(1分);对外进行殖民扩开(原始资本积累)(1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1分)”。
这是传统的评分办法,评定起来也很方便。我们姑且不谈该答案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仅从该答案的导向来看,实质上仍然考查的是简单移植知识点的能力,根本看不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这就违背了命题的意图。有人抱怨学生进入高校后不会撰写论文,不能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恐怕根源在于中学教学的这种应试教育。
该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论证探讨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能够从整体上综合评判学生的素质和水平。采点给分的做法,只是将学生的能力“肢解”以后再进行简单的叠加,只是“量”的简单累计,不能从“质”上进行综合判断。我们提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将“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依据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我们综合“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角度)制定了三个层次的赋分标准。
二、评分标准及操作要求
第一层次(13-11分):
观点明确、精当,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条件(前提、背景)做保障的,并能够充分运用题目中材料一、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这四个方面中的至少两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史实进行对比性论证,得出“同样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不同的历史前提下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命运”这样的观点。表达无误,语句通顺,精炼,层次分明,没有错别字。
第二层次(10-6分):
观点明确、比较合理,能够指出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一定条件(前提、背景)的,只能够运用题目中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信息,结合中国或英国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基本上能够单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需要这些历史前提的”这个结论。表达无误,语句比较通顺,层次尚分明,没有本质上的错别字。
第三层次(5-0分):
没有观点或观点错误或存在两个以上自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够运用材料信息,简单堆积中国或英国的有关史实,表达混乱,语句欠通顺,有本质上的错别字。
有关细则和具体操作要求:
1.在评定的过程中,要先从总体上确定该答案的层次和等第,并取该层次赋分区间的平均分为基础分数,如:第一层次的基础分数是12分,第二层次的基础分数是8分,第三层次的基础分数是3分,然后再从观点的明确性和深度、论证的角度和力度、与题目材料信息的结合度、史实的有机选择及逻辑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细化区分,采取“加分”和“扣分”的两种方式,得到最终的分数。
2.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中,如果仅列举相关史实而没有运用该史实的历史“影响”来支撑、论证“观点”的,超过两处,即相应的下降到下一层次赋分。
3.没有观点或观点错误或存在两个以上自相矛盾的观点的答案,无论史实及论证的水平如何,均列为第三层次。
4.若有创新内容,如能够从地理环境上(封闭与开放)、西方经院哲学和实验科学的兴起等方面进行论证的,可加2分,但本题满分不能超过13分。
5.若能给答案加注准确、精炼标题(主题)的,可加2分,但本题满分不能超过13分。
6.以上三个层次均是综合“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的情况得出的赋分阶梯,不能将某一层次的得分围绕“观点”“论证”“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肢解。
三、感受
1.学生答卷的情况。笔者对第3问做了100份答卷的抽样,得分平均为5.23分,0分卷16份,11分以上的占4.6%。总体看来还是比较低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将“历史前提”错误地回答为“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等;没有明确的观点;仅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简单罗列有关史实,没有充分运用这些史实论证所确立的观点。这说明学生审题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因此不能有机地运用史实解决、论证具体问题,不会透过史实总结、提炼观点。
2.阅卷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阅卷者对答案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定的误差。抽样显示,在区分答案层次和等第上的误差不大,但在每个等第中具体分数的区分和评判上的误差还是比较大的,有的甚至超过3分,特别是在如何界定论证水平和表达水平两个方面。阅卷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