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课终教学,可用归结式、悬念式、延伸式、表演式、朗诵式、笔记式、畅谈式,使平时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文;课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如果把一节语文课比喻成一出戏的话,那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就是这一出戏的“开场白”,而课终教学这一环节就是这一出戏的“压轴戏”。课终教学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有趣的课终教学既可以弥补开头或中间教学的不足,起到巩固和深化所学语文知识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建构语文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认识,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的语文知识引路和作铺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与课本进行对话,吃透教材,讲究课终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课终教学实效。我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实效较好的形式:
一、归结式——巩固知识
一些重点课文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条理清晰地概括全课的教学内容,并点出结论。例如,在教学《哦,香雪》这篇抒情小说时,我总结:“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呢?我想应该学到了这么两点: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这篇小说用了不少抒情性的语言描写香雪月夜归来时见到的影物,充分展露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我们还体会到了这篇小说构思十分巧妙,语言非常精美,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小说融自然美和人物美于一体,描写和议论、赞美与抒情自然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课终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本课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镜头”再现一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悬念式——诱发思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但义未完,余味很深。课终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悬念,引导学生遵循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续想,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课终时,我这样结尾:“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呢?”
这样的课终处理,让悬念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作者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由低到高,由自然的产物到精神的创造。也使学生懂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职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呢?这样就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又如,在学习《永远的蝴蝶》这篇小小说时,我设置这样的悬念:“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想一想悲剧因什么而发生?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信的内容直到作品结尾处才告诉读者,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
这样在课终设置悬念,能较好地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建构语文知识。
三、延伸式——拓宽视野
一些节选名篇的课文,課终时,教师可以设法勾连学生的阅读所及,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如在教学《雷雨》(节选)这篇课文时,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节选自《雷雨》第二幕,作者十分巧妙地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爱、恨浓缩于发生在周家客厅的故事之中。全剧矛盾冲突、情节发展扣人心弦,语言简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潜台词极为丰富。同学们课后认真去阅读《雷雨》全剧,了解全剧。思考一下: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周朴园家庭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亲情、伦理与道德?”
这样的课终设计,促使学生以精读片段连带博览全篇,既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
四、表演式——创设情境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谈》中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那么,教学环节的设计,还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实践证明:在愉悦和昂扬的情绪中接受知识效果显著。基于此,在教学《雷雨》一文的最后一节课时,我请四个同学根据剧情进行表演:一名扮演周朴园,一名扮演鲁侍萍,一名扮演鲁大海,一名扮演仆人,让他们带上道具,抓住各自扮演的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即兴表演。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演得生动形象、十分逼真,底下观众看得认真仔细。在掌声和笑声中同学们对剧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受到了教育熏陶,不但加深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加充分地认识剧中人物的性格。
这样,以情境教学既增加趣味性,又吸引学生钻研课文、琢磨课文,是对知识最好的巩固和记忆。正如有的同学所说:“《雷雨》一文我记忆最深,因为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我难以忘怀。”
五、朗诵式——陶冶情操
大凡抒情散文与诗歌,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最适合朗诵,在朗诵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是一曲富有时代气息的动人诗篇。我在课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认真品味,从而深刻体会女性对真正平等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进而理解诗歌深刻的意蕴,体会到诗中缠绵的倾诉和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这样一节课就在同学们悦耳的朗读声中结束了。同学们反复朗诵这首爱情诗,既加深了对诗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美。
六、笔记式——迁移能力
文言文教学如果流于一般的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那么学习文言文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只有根据课文的难易实际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认真与课本对话、自主学习,方可在获取和建构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能力。
例如,在设计《师说》一文最后教学环节时,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实际,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师说》作为文言文的经典,其价值和魅力在于韩愈指出的问题以及他的思想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比如文中关于教师的功能、师生关系、择师原则等论述,你认为哪些观点或语句,对你有启发?请选取一点,或阐释,或生发,或辩驳,撰写一则读后感。”适时地抓住古文学习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匠心独运,既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此迁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七、畅谈式——渗透德育
针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在进行课终教学时,教师可巧妙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等形式来畅谈自己的学习感想。如《善良》课终时,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它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善良伸出毒手,但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这是作者对善与恶的看法。你最认同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请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一个例子说明作者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如此课终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善与恶的认识,而且无形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课终教学设计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要因文而导、巧妙设计、灵活处理,力求使得课终教学正如琴师的高妙演奏,一曲虽终,却余音缭绕、不绝于耳。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文;课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如果把一节语文课比喻成一出戏的话,那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就是这一出戏的“开场白”,而课终教学这一环节就是这一出戏的“压轴戏”。课终教学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有趣的课终教学既可以弥补开头或中间教学的不足,起到巩固和深化所学语文知识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建构语文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认识,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的语文知识引路和作铺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与课本进行对话,吃透教材,讲究课终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课终教学实效。我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实效较好的形式:
一、归结式——巩固知识
一些重点课文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条理清晰地概括全课的教学内容,并点出结论。例如,在教学《哦,香雪》这篇抒情小说时,我总结:“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呢?我想应该学到了这么两点: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这篇小说用了不少抒情性的语言描写香雪月夜归来时见到的影物,充分展露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我们还体会到了这篇小说构思十分巧妙,语言非常精美,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小说融自然美和人物美于一体,描写和议论、赞美与抒情自然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课终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本课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镜头”再现一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悬念式——诱发思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但义未完,余味很深。课终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悬念,引导学生遵循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续想,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课终时,我这样结尾:“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呢?”
这样的课终处理,让悬念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作者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由低到高,由自然的产物到精神的创造。也使学生懂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职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呢?这样就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又如,在学习《永远的蝴蝶》这篇小小说时,我设置这样的悬念:“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想一想悲剧因什么而发生?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信的内容直到作品结尾处才告诉读者,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
这样在课终设置悬念,能较好地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建构语文知识。
三、延伸式——拓宽视野
一些节选名篇的课文,課终时,教师可以设法勾连学生的阅读所及,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如在教学《雷雨》(节选)这篇课文时,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节选自《雷雨》第二幕,作者十分巧妙地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爱、恨浓缩于发生在周家客厅的故事之中。全剧矛盾冲突、情节发展扣人心弦,语言简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潜台词极为丰富。同学们课后认真去阅读《雷雨》全剧,了解全剧。思考一下: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周朴园家庭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亲情、伦理与道德?”
这样的课终设计,促使学生以精读片段连带博览全篇,既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
四、表演式——创设情境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谈》中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那么,教学环节的设计,还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实践证明:在愉悦和昂扬的情绪中接受知识效果显著。基于此,在教学《雷雨》一文的最后一节课时,我请四个同学根据剧情进行表演:一名扮演周朴园,一名扮演鲁侍萍,一名扮演鲁大海,一名扮演仆人,让他们带上道具,抓住各自扮演的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即兴表演。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演得生动形象、十分逼真,底下观众看得认真仔细。在掌声和笑声中同学们对剧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受到了教育熏陶,不但加深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加充分地认识剧中人物的性格。
这样,以情境教学既增加趣味性,又吸引学生钻研课文、琢磨课文,是对知识最好的巩固和记忆。正如有的同学所说:“《雷雨》一文我记忆最深,因为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我难以忘怀。”
五、朗诵式——陶冶情操
大凡抒情散文与诗歌,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最适合朗诵,在朗诵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是一曲富有时代气息的动人诗篇。我在课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认真品味,从而深刻体会女性对真正平等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进而理解诗歌深刻的意蕴,体会到诗中缠绵的倾诉和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这样一节课就在同学们悦耳的朗读声中结束了。同学们反复朗诵这首爱情诗,既加深了对诗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美。
六、笔记式——迁移能力
文言文教学如果流于一般的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那么学习文言文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只有根据课文的难易实际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认真与课本对话、自主学习,方可在获取和建构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能力。
例如,在设计《师说》一文最后教学环节时,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实际,我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师说》作为文言文的经典,其价值和魅力在于韩愈指出的问题以及他的思想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比如文中关于教师的功能、师生关系、择师原则等论述,你认为哪些观点或语句,对你有启发?请选取一点,或阐释,或生发,或辩驳,撰写一则读后感。”适时地抓住古文学习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匠心独运,既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此迁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七、畅谈式——渗透德育
针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在进行课终教学时,教师可巧妙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等形式来畅谈自己的学习感想。如《善良》课终时,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它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善良伸出毒手,但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这是作者对善与恶的看法。你最认同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请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一个例子说明作者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如此课终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善与恶的认识,而且无形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课终教学设计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要因文而导、巧妙设计、灵活处理,力求使得课终教学正如琴师的高妙演奏,一曲虽终,却余音缭绕、不绝于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