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感化·升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偏重教学的知识性,而相对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这一误区导致文言文教学非常枯燥,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致高中三年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实际上,只要稍稍改变这一倾向,结合适当的教学篇目,完全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多数都是人文性较强的作品,情感细腻,感人至深。在这些篇目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人文性”大做文章,把情感当做教学切入点,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细腻的感知,使其对文中的情感产生真切的共鸣,并受到感化,从而升华学生对作品、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一、以“情”导入,创设情感教学课堂
  例如《陈情表》一文,作者李密抓住一个“孝”字,真情描写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事实,最终打动了晋武帝,准许了他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请求。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催人泪下。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要能从这一“孝”字入手,以“情”导入,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1.大屏幕演示
  苏轼语: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教师提示
  “百善孝为先”,“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下去,尤其是古人,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品德,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但是,我国也有一句俗语说“忠孝难以两全”,为国尽忠与持家尽孝,往往是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许多人只好二者选其一。那么,有没有忠孝两全的例子呢?有!他就是《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通过《陈情表》这篇文章,实现了忠孝两全的。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理,这一方法也适用于《祭十二郎文》的导入。
  二、配乐朗读,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与现代文相比较,文言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当中,会遇到相当多的语言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呢?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是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这些以“情”为主的文言文,选择一段适当的音乐,作为朗读的背景,就能够引领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容。
  我们仍然以《陈情表》为例。其范读的背景音乐选择的是一段旋律忧伤的二胡曲,而且音乐的起伏贴合文章的情感变化,加之沉郁厚重的男声朗读,节奏缓慢,感情饱满,学生在聆听录音的时候,或面露悲色,或泫然欲泣,或稍见希冀,立时就能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在学生聆听录音的同时,还解决了文言文阅读的字音、停顿等问题,可以收到相当好的诵读效果了。
  然而,仅仅“听”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亲口诵读,才能确实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深厚感情。在已经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诵读提示,纠正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并及时给予内容点拨,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细节分析,体悟文章真挚感情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的体悟;语文教学也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情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适当的篇目,在传授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从文章的思想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悟,除了反复诵读之外,还有一种更细致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细节分析——于细微处感化学生,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使其对课文与生活产生更深刻的感受与理解。
  例如《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作者归有光从一些微妙的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了“项脊轩”的沧桑变迁。文章选取了先大母婢、大母、吾妻三人,写其关于项脊轩的言行。
  文章只用三两句话,即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也写出了作者的沧桑之感,行文流畅,感人至深。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些细节,细致入微地带领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深厚的亲情,于人物一言一行之中体悟真挚的情感。比如文中描写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仅写了一个细节: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而述者与听者皆感动而泣下。此时向学生提问:“当你放学回到家中的时候,你的妈妈会向你说什么话呢?”“是不是也会问你‘路上冷吗?饿了嗎?’”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相关的记忆,与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文中深厚的亲情。通过对此细节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父母的感情,加深对生活中细微情感的体悟。再如文中写到“诸父异爨”,学生也许体会不到其家道中落的情状。但是,当教师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到“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时,其脏其乱如在面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立即形象、深刻了许多。
  假如仅仅学习归纳其中文言字词,这些字句完全可以一带而过,但考虑到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这些细节就必须细致地进行诵读、分析,在学生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痕。
  四、动脑动手,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感情共鸣感化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升华,提高学生情感认知的水平。一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思考,深刻体悟其中的人文情感;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三是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阅读中的共鸣之感表达出来,诉诸文字,形成自己对情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悟。这种必要的拓展和升华,可以通过紧跟阅读、写作课的内容来进行,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阅读,再指导学生将所感所想写成作文,既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进一步阐发的创新作文。
  例如学习了《项脊轩志》、《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一系列亲情文章之后,将阅读课主题设计为《亲情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高考作文或优秀选文,拓展视野。上作文课时,教师就可以据此让学生自由写作,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生活的领悟水平。作文讲评课则选出学生佳作在班级中朗读或传阅、交流,普遍加深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体悟。
  重视文言文学习的人文性,突出文言文课文内容的情感内涵,在诵读与分析中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由此感化学生,使其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加深学生对真善美的体悟与提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博兴第二中学(256500)
其他文献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  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n Days’的佳日,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期刊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教师问得很兴奋,学生答得很热闹。表面上看,这样的语文课很生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课的教学实录拿来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并且浅层次的问题居多,重复性的问题居多,枝节性的问题居多。换句话说,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一种虚弱和浮躁,缺少一根能贯穿课堂教学的“绳子”。笔者以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
期刊
【案例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发生。一个富有教育气度、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厚实的专业功底挖掘“意外”的课堂资源,掌握灵动的引导技巧,化“课堂暗礁”为教育推力,变“课堂意外”为教学亮点,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  【案例描述】  这是《祝福》教学的最后一课时,前面两节课已经分析了人物形象,讨论了小说主题,本节课是
期刊
从《诗经·国风》中的《式微》、《击鼓》、《扬之水》、《陟岵》、《东山》到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光》,以战争和兵役徭役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为主题的诗作很多,但像《兵车行》这首借鉴汉魏乐府体裁截取生活片断,以点面结合和简略地叙事记言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且,先以记事铺叙,渲染氛围,再以记言直抒胸臆的脍炙人口之作更是少之又少,《兵车行》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精品之一。  天宝后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参考资料,就是与课本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但书中不少资料,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分述如下。  关于老舍  对于老舍之死,教参的作者简介中只有一句话:老舍1966年初因被迫害弃世。在《四世同堂》文化谈——田沁鑫与孔庆东对谈中,孔庆东说:“他的自杀,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悲剧。今天我们声讨‘文革’,动不动就说受迫害,其实老舍受的委屈,很多人都受过,挺两天也就过来了。那时候很多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统天下,教师往往采用陈旧呆板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标准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奴隶”和“容器”。教师的单边活动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而且还会因为一些意外事件打乱已经备好的教学思路,因为课堂是活的,学生未必会按老师的思路来做,当遭遇到学生的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时,你是把它当成是一段
期刊
一位好教师,其优秀之处,往往在于他的精彩点拨、积极引导,从而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使课堂充满情趣、机智、创造,焕发生命的活力。  讲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当讲到作者的感情时,笔者将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经历概括、设计成一个很大的“悲”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这个字能不能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  面对这个别出心裁的板书,学生的興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
期刊
一、教学设想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都极高。如果能相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动走近司马迁、了
期刊
自从选修教材走进语文课堂之后,对选修教材的教法探索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新课标提出要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提出选修教材也要着重进行“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观点,但我以為现阶段仍要以“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为重点。这是因为:一是我们的学生仍是未经历过新课改或经历过不太成熟的新课改的“旧”学生;二是“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这个前
期刊
几年前,笔者读到北京市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系列文章时,萌生了打造自己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想法。几年来,虽未取得像赵老师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思考,带着这份思考一路走来,也收获了一些颇有个人色彩的成果,在此不惧浅薄,形成文字,奉献给同行们。  一、我心目中的职教语文生态课堂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一方面它的教学对象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很少品尝到明显成就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