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集体备课低效现象的描述
现象一:出现了机械“拼凑式备课”,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巨大效应。
极个别教研组(相当于其他学校的备课组,下同。)只是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组长,由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却忽视了集体研讨与心灵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效能,在集体研讨时组内成员参与度不高,“该说的话不好意思说”,该发表的意见也没有认真的发表,从而缺失了集体备课的精华与真谛。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现象二:产生了“大一统”的“备课成果”,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被扼杀。
与上例相反,有些教师或者是出于惰性或者是迷信“集体智慧”,忽视了学情分析及教师个体的能力、风格差异,教学设计的个人调整成份极少,从而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从而由于学情分析的失缺,导致有些知识点学生听后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颇有梦里绣花的迷糊,也扼杀与沉没了教师应有的个性与风格。
现象三:过于细腻地研究、商讨教材中的非关键细节,淡化了重点问题的研讨,且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老师在集体研讨时,对教学非重点细节的操作办法争论不休,其实争论涉及的焦点都是些因师制宜、因生制宜的教学操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过于细腻关注教材中非关键因素的研讨行为往往是因小失大,浪费了本就十分珍贵的研讨时间,从而淡化了重点问题的研讨。
另者,由于对教材非关键因素的过分关注,造就了机械、呆板、形而上的教学设计,这种过分强调教学预设性的教学设计往往圈死了教师的思维,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师上课显得别扭且削弱了课堂各生命主体的应有活力。
现象四:不够关注集体备课的动态生成,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应有功能
集体备课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研究过程,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流程:
可有些教研组却简单地重视集体研讨(第二环节)这一环节。殊不知同伴互助必须建立在充分、丰富的个体研究的基础上方可得到理想效度,如果没有第一环节的保证,没有产生高质量的个体问题分析,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同伴合作。另者,集体研讨(第二环节)终不是集体备课的终结,而是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随后的反思修改、实践验证及头脑风暴等环节来形成最后的成果。
以上的陈述是否在批判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呢?绝不是,道理就象我们不能因为厨师的技艺不佳,烧出一碗味道极差的“姜汤面”而否定质地良好的面条,并肤浅地得出“姜汤面”是不好吃的,甚至不可以吃的观点。为了烧好集体备课这碗“姜汤面”我们必须进行成因分析,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低效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人的劣根性与社会世俗化的影响
教师不是圣人,自然会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为此,难免在“集体备课”这一行为外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从剖析人的劣根性着手,才可以根本上解决价值观滞后问题。我们认为出现上文诸现象的思想根源不外是以下几点
1、保守与封闭:受小农经验影响的炎黄子孙,尽管经历了几次思想的变革与冲击,但封闭与保守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是,对别人的不同观点往往是内心排斥,而在外显上却极其中庸。于是,当主备人与辅备人资历相当时,就出现了“想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现象;当主备人的教学经历与教学业绩丰富于辅备人的时候,主备人则缺少兼容并包的吸纳型思维;当主备人的经历与业绩劣于辅备人时,却表现为“中气不足”“自信欠佳”。这些心理倾向都极不利于集体备课各行为主体的有效参与。
2、惰性与气馁:惰性永远是人性中最顽固的分子,每个人体内都有根深蒂固的惰性。只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问题罢了。当人受到外来压力时产生的第一心理倾向往往是回避或反抗,集体备课如果是一种外力施加,自然也会让教师产生回避心理,于是就产生了消极应对的举措。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在价值判断之后,会认同集体备课这一既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又有利于教学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新举措,然而却往往因为意志品质的原因,无法持续,从而气馁,外显为“个人调整极少”“反思更证不足”。把这些社会与历史的过错及人性的劣根归结为教师的师德缺损,可能不太科学。强调以上心理倾向的事实并不是为了回避问题,而是为了更好的归因,让集体备课效益实现最大化。
(二)对备课内容的认识不够精确
集体备课备什么?集体备课是备具体的教学设计吗?如果是,那每周多达5-6课时的教案设计怎么可以通过简短的两课时“集体研讨时间”来得以充分交流、互动并解决?同时无法避免因过于细腻关注教材中非关键因素而冲谈重点问题研究的现状,更可怕的是会出现因研讨时间不足而草草了事的事实。其实集体备课应该备的绝不是具体的教学设计,也不是为了形成“大一统”的研讨成果。集体备课应该备问题,即将问题前置。
(三)操作层面的局限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操作层面的局限。从系统论角度分析,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系统要素,但集体备课同样又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作为子系统的集体备课应该由许多从属于它的系统要素组成,并且各系统要素在动态变化的发展中有紧密的联系。为此,我们在制定操作性程序时,必须关注集体备课的生成性与动态性,并重视个体研究、集体交流、个体反思、实践验证、头脑风暴各系统要素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方可避免“现象四”的出现。
另者,就质量监控体系而言,我们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监控力度不大,缺少应有的预警系统。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执行力欠高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遗憾的上述诸现象。
四、措施与对策
(一)主流价值观的共建
上文已经分析了备课主体对集体备课可能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倾向。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1、设计问卷,把握教师对集体备课形式、内容、目的意义、专项评价等方面的看法与建议,分析问卷中的各项信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通过专家报告、心理学知识讲座、教师交流会、校本教研专题论坛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洗脑”。倡导“民主开放、团结合作”教师文化,让教师明白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狭隘封闭、闭关自守就意味着自欺欺人、自取灭亡;让教师认同只有关注团队合作才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带来快乐;向教师表明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严重的自私自利的表现,理应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从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共建。3、通过学校内部情景分析,结合教师群体性意见,确立峰中校本教研主流价值观。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峰中教师“荣辱观”,进一步明确我们“坚持什么与反对什么”、“倡导什么与抵制什么”。 4、加强舆论管理,倡导积极向上的办公室舆论。正面舆论的关键字是“合作、开放、自主、规范”。
(二)操作性规章的达成与执行力提升
要达成集体备课的高效目标,除了主流价值观共建外还必须完善修正操作程序,加强操作规程,提升管理执行力。为此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集体备课活动不是为了统一教案。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存在对文本知识的标准化理解,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
2、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解决问题,将教学问题得以前置,前置的问题通常是:
①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它建立在对学生已有水平的假设之上的,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而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师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因学生而异,将其转化为适合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的目标,建立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这种从假设到预设再到生成的研究过程非常需要集体智慧的碰撞,它应该是集体备课首先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②难点及教学共性问题的探讨。“难”本就是相对的,不同的学习主体对“难”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难点的把握更应该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文本加以实施。正因如此,对难点的分析与把握恰恰是教师教学预设时的“难点”。这时,就十分需要用“头脑风暴”之类的集体互动来研讨完成这项任务。所以难点应该是集体备课所需前置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段时间,现在大家都开始回归理性的思考,对于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引导教师来积极探讨这些热点、共性问题,争取在新课程改革中走直线,不走弯路。这时集体备课可以采取大组合作方式,以对话沙龙的形式,组织讨论,帮助教师解除疑惑,厘清思路。
现象一:出现了机械“拼凑式备课”,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巨大效应。
极个别教研组(相当于其他学校的备课组,下同。)只是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组长,由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却忽视了集体研讨与心灵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效能,在集体研讨时组内成员参与度不高,“该说的话不好意思说”,该发表的意见也没有认真的发表,从而缺失了集体备课的精华与真谛。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现象二:产生了“大一统”的“备课成果”,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被扼杀。
与上例相反,有些教师或者是出于惰性或者是迷信“集体智慧”,忽视了学情分析及教师个体的能力、风格差异,教学设计的个人调整成份极少,从而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从而由于学情分析的失缺,导致有些知识点学生听后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颇有梦里绣花的迷糊,也扼杀与沉没了教师应有的个性与风格。
现象三:过于细腻地研究、商讨教材中的非关键细节,淡化了重点问题的研讨,且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老师在集体研讨时,对教学非重点细节的操作办法争论不休,其实争论涉及的焦点都是些因师制宜、因生制宜的教学操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过于细腻关注教材中非关键因素的研讨行为往往是因小失大,浪费了本就十分珍贵的研讨时间,从而淡化了重点问题的研讨。
另者,由于对教材非关键因素的过分关注,造就了机械、呆板、形而上的教学设计,这种过分强调教学预设性的教学设计往往圈死了教师的思维,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教师上课显得别扭且削弱了课堂各生命主体的应有活力。
现象四:不够关注集体备课的动态生成,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应有功能
集体备课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研究过程,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流程:
可有些教研组却简单地重视集体研讨(第二环节)这一环节。殊不知同伴互助必须建立在充分、丰富的个体研究的基础上方可得到理想效度,如果没有第一环节的保证,没有产生高质量的个体问题分析,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同伴合作。另者,集体研讨(第二环节)终不是集体备课的终结,而是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随后的反思修改、实践验证及头脑风暴等环节来形成最后的成果。
以上的陈述是否在批判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呢?绝不是,道理就象我们不能因为厨师的技艺不佳,烧出一碗味道极差的“姜汤面”而否定质地良好的面条,并肤浅地得出“姜汤面”是不好吃的,甚至不可以吃的观点。为了烧好集体备课这碗“姜汤面”我们必须进行成因分析,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低效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人的劣根性与社会世俗化的影响
教师不是圣人,自然会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为此,难免在“集体备课”这一行为外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从剖析人的劣根性着手,才可以根本上解决价值观滞后问题。我们认为出现上文诸现象的思想根源不外是以下几点
1、保守与封闭:受小农经验影响的炎黄子孙,尽管经历了几次思想的变革与冲击,但封闭与保守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于是,对别人的不同观点往往是内心排斥,而在外显上却极其中庸。于是,当主备人与辅备人资历相当时,就出现了“想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现象;当主备人的教学经历与教学业绩丰富于辅备人的时候,主备人则缺少兼容并包的吸纳型思维;当主备人的经历与业绩劣于辅备人时,却表现为“中气不足”“自信欠佳”。这些心理倾向都极不利于集体备课各行为主体的有效参与。
2、惰性与气馁:惰性永远是人性中最顽固的分子,每个人体内都有根深蒂固的惰性。只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问题罢了。当人受到外来压力时产生的第一心理倾向往往是回避或反抗,集体备课如果是一种外力施加,自然也会让教师产生回避心理,于是就产生了消极应对的举措。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在价值判断之后,会认同集体备课这一既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又有利于教学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新举措,然而却往往因为意志品质的原因,无法持续,从而气馁,外显为“个人调整极少”“反思更证不足”。把这些社会与历史的过错及人性的劣根归结为教师的师德缺损,可能不太科学。强调以上心理倾向的事实并不是为了回避问题,而是为了更好的归因,让集体备课效益实现最大化。
(二)对备课内容的认识不够精确
集体备课备什么?集体备课是备具体的教学设计吗?如果是,那每周多达5-6课时的教案设计怎么可以通过简短的两课时“集体研讨时间”来得以充分交流、互动并解决?同时无法避免因过于细腻关注教材中非关键因素而冲谈重点问题研究的现状,更可怕的是会出现因研讨时间不足而草草了事的事实。其实集体备课应该备的绝不是具体的教学设计,也不是为了形成“大一统”的研讨成果。集体备课应该备问题,即将问题前置。
(三)操作层面的局限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操作层面的局限。从系统论角度分析,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系统要素,但集体备课同样又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作为子系统的集体备课应该由许多从属于它的系统要素组成,并且各系统要素在动态变化的发展中有紧密的联系。为此,我们在制定操作性程序时,必须关注集体备课的生成性与动态性,并重视个体研究、集体交流、个体反思、实践验证、头脑风暴各系统要素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方可避免“现象四”的出现。
另者,就质量监控体系而言,我们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监控力度不大,缺少应有的预警系统。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执行力欠高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遗憾的上述诸现象。
四、措施与对策
(一)主流价值观的共建
上文已经分析了备课主体对集体备课可能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倾向。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1、设计问卷,把握教师对集体备课形式、内容、目的意义、专项评价等方面的看法与建议,分析问卷中的各项信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通过专家报告、心理学知识讲座、教师交流会、校本教研专题论坛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洗脑”。倡导“民主开放、团结合作”教师文化,让教师明白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狭隘封闭、闭关自守就意味着自欺欺人、自取灭亡;让教师认同只有关注团队合作才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带来快乐;向教师表明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严重的自私自利的表现,理应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从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共建。3、通过学校内部情景分析,结合教师群体性意见,确立峰中校本教研主流价值观。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峰中教师“荣辱观”,进一步明确我们“坚持什么与反对什么”、“倡导什么与抵制什么”。 4、加强舆论管理,倡导积极向上的办公室舆论。正面舆论的关键字是“合作、开放、自主、规范”。
(二)操作性规章的达成与执行力提升
要达成集体备课的高效目标,除了主流价值观共建外还必须完善修正操作程序,加强操作规程,提升管理执行力。为此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集体备课活动不是为了统一教案。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存在对文本知识的标准化理解,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
2、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解决问题,将教学问题得以前置,前置的问题通常是:
①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它建立在对学生已有水平的假设之上的,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而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师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因学生而异,将其转化为适合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的目标,建立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这种从假设到预设再到生成的研究过程非常需要集体智慧的碰撞,它应该是集体备课首先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②难点及教学共性问题的探讨。“难”本就是相对的,不同的学习主体对“难”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难点的把握更应该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文本加以实施。正因如此,对难点的分析与把握恰恰是教师教学预设时的“难点”。这时,就十分需要用“头脑风暴”之类的集体互动来研讨完成这项任务。所以难点应该是集体备课所需前置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段时间,现在大家都开始回归理性的思考,对于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引导教师来积极探讨这些热点、共性问题,争取在新课程改革中走直线,不走弯路。这时集体备课可以采取大组合作方式,以对话沙龙的形式,组织讨论,帮助教师解除疑惑,厘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