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的指手画脚,到底有多伤人?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两个朋友晓云和建志吃饭,晓云说,她70岁的老公刚刚离家出走。建志笑道,晓云老公是个叛逆青年,受不了晓云的唠叨,她总是叨念:手机别放在枕头旁边睡觉,开空调就别穿那么少衣服……总之,就是对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指手画脚的,老公受不了。
  晓云抱怨:为什么她周边的人,包括她妹妹、小孩,都不听她的话,而她是那么地“关心”他们。
  建志又插嘴:“你这种爱,别人接受不了啊!”
  我忍不住插嘴:“这怎么是爱呢?这不是啊!”
  建志说:“这是以负面情绪为形式而表达的爱。”
  他们两位显然都振振有词地认为,这是一种爱。我举例: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母亲一个人独居在美国某城市,这个朋友每次接到他妈妈的电话,都是一堆的负能量,而他就需要“休养”好几天才能复原。
  他的母亲显然负能量爆棚,而周边没有亲朋好友供她“出口”“挂靠”,于是,她和隔壁邻居为了围墙的事情缠讼多年,美国打官司好贵的,又伤神,但显然老太太乐此不疲。我问:“难道,她爱她的邻居吗?”
  我常说,生活中让我们烦恼的事情当中,几乎有80%以上都是自找的。我们可能原先就已经有一个需要“出口”或是“发泄”的负面情绪,然后在身边找到一个对象或是事件去“挂靠”。
  有没有看到那种随时等待下一件事情让他生气、烦恼、忧虑的人?
  我儿子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焦虑的孩子。我那时买了一本儿童漫画书给他,书名叫作《Mr. Worry》(忧虑先生),感觉他就是随时等待下一件让他担心的事情发生,然后就直接跳进去开始担忧。
  反观我的女儿,就是天生比较平静愉悦的人,所以,同样一件事情我说出来,哥哥会立刻开始担忧、着急,可是妹妹却自自在在,毫无反应。
  那本漫画书最后说到,忧虑先生最终的担心竟然是:生活中没有一件事可以让他忧虑了!真令他担忧啊!
  所以,负面情绪的投射真的不是爱。
  就拿这次疫情期间我和儿女的互动来说:他们两人在美国疫情的震中—加州,我是属于“理性担忧”的妈妈,美国疫情开始后,我就让他们各自准备药品和口罩,并没有投射过多自己的忧虑在他们身上(因为我没有那么担忧)。
  而这两个孩子,因为性格完全不同,我儿子在武汉疫情暴发、美国还安然无事的时候就去囤了几十个N95的口罩,但我女儿就没有准备口罩,后来国内疫情缓解、口罩买得到以后,我还寄了口罩给女儿。
  这个例子是在说,我们的内在情绪模式、习惯,一直都在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
  说到这里,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养成一个习惯:每当情绪被触动的时候,也许你还是习惯性地去对待外面的人事物,没问题。但是,该做的做完了以后,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种情绪是不是常常发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经常感觉如此?会不会正是我有这样的情绪“嗜好、倾向”,所以常常在生命中招来这样的事呢?(根据我的观察,几乎都是如此)
  我自己就不断地在生命中检视自己的惯性情绪,以及它的反应模式,和它在生活中为我“制造”的事件。
  从最早的发现自己讨厌迟到、也讨厌别人迟到,厌恶愚笨又效率慢的人,到总是觉得自己被别人辜负、占便宜、不公平对待、甚至剥削等,我一直都在看着自己在生活中被各种事情、人物触动,接着就起反应(有情绪)。现在大部分的时候我会立刻清醒,看到这是自己的模式又发作了,学着去感受那个很不舒服的感觉,接受当下的这个情绪。
  当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和自己的情绪感受时,那种被辜负、被不尊重的痛苦,已经消融大半。
  当然,别人迟到或是效率低耽误我的事,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愤怒了。情绪平复之后,再去处理外面的人事物,效果特别的好。因为我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它自然就不会在我的“被迫害妄想症的头脑”的驱动下去回应人事物,所以我的日常感受、人际关系都会好很多,而“触发”我这些感受的人事物,自然也在生活中愈来愈少见了。这是自我修行的方法,但是,如果你周围的人有这种投射负面情绪在你身上的情形,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就拿上面的晓云和她老公来说,晓云其实是非常缺乏爱的,但是她以这种干涉别人私事和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讨爱,实在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只会把爱的人推得愈来愈远。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需要先划定自己的界限,不让对方越界。方法是:不对她说的或是做的起反应。
  晓云的老公越生气,晓云下次干涉他生活的概率就越高。还不如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理会,这样没有一个钩子让晓云的能量可以挂靠,她自讨没趣之后,知道再也烦不到你,无法再用这种方式向你讨爱,也许她就会停止,至少,会收敛很多。如果这个越界的人是你的至亲比如爸爸、妈妈,你想要搞好自己的人生和各种关系,适当的柔软回应也是必要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最近从台湾地区飞到大陆,集中隔离14天。他的母亲很担忧,天天打电话来询问他怎么样。
  这个就是很明显的“负面情绪挂靠”了,他在集中隔离的酒店,哪里都不能去,是最安全的,但是母亲还要担忧—因为他离开了,所以有恐惧。
  我朋友他就主动每天打电话给妈妈,告訴她他很好,母亲也就放心了。我在隔离期间,父母其实也很想念我,相信也有担忧,但是我不让他们“挂靠”,所以他们也很“识趣”地不会打电话来“倾诉”他们的担心。
  所以,面对亲人的“负面情绪挂靠”,除了不与他们起舞、不起反应之外(我是用这种方式),还可以用柔软的方式应对。柔软不是懦弱,否则,对方会逐步逼近,愈来愈占据你的生活空间。差别就在于,柔软的前提其实是谦卑,很多人非常的刚硬,表面上是有性格、厉害,其实是出于傲慢,而傲慢的人,骨子里都是脆弱、自卑的,他们不想面对自己的无助感和自我感觉不良好的感受,所以,就用强硬的外表来掩饰、保护自己。
  这样的人,都需要自我和解,才有可能与别人和解,否则,总是死要面子,无法回归天真柔软的一面,那么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和感受也会擦肩而过,不会进入。
  有力量的柔软可能是,在对方倾诉他们的担忧、想要干涉你的生活时,轻轻松松带着笑意告诉他们:我知道了,你不用再说了。这种我说的“不粘锅”的回应方式,也会不留余地给对方再逐步逼近。不过注意,是“能量”上的“不粘锅”,而不是嘴上的逞凶斗狠。
  还有一种方式是,面对这样缺爱的人,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安慰。
  比方说我的母亲其实和晓云很相像,童年经历了很多坎坷的路程,所以非常缺乏安全感,总喜欢控制周遭的人事物,好让自己舒服。我就会时时赞美她、安慰她,有时候也适度地规劝她。因为,我自己已经训练到不追求父母的认可、赞赏,他们早就拿我没办法了。所以,我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划得比较好,他们就知道,有负面情绪自己要去承担,不能丢在我身上,用“干涉我的生活”来让他们好过。
  所以,以上几种方式,我是混着使用的,效果真的很不错。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以爱为名来伤害自己爱的人。
  来源|张德芬空间(用户数量众多、颇具影响力的心理成长新媒体平台,涵盖心理健康、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种类丰富的原创文章、在线课程等)
其他文献
初一女孩小Z的 来信  小舒老师,我最近学习退步了。我妈知道后跟我说“你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吗?”我顶嘴,跟她说想上补习班学习,说我羡慕别的同学。我们就吵了起来,我妈像疯了一样打了我。然后没收了我的手机,不允许我与人聊天、交往,不允许我买衣服、出去玩。违背她的意思,她就会打骂我,还经常言语中伤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呢?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她好好生活在一起,我好想赶快长大然后搬出这个家,远离
期刊
低头族,是一个“手机”和“冷落”组成的新型词,它指那些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或者是冷落周围一切的一群人或者一種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在大街上、地铁里、商场中、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低头看屏幕的低头族,他们不分年龄和性别,沉浸于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很少与身边的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  “低头族”这一人群或是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手机的便利性使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人们用手机购物、娱
期刊
许多人理解中的自恋型人格,是不需要被治疗的。因为他们看起来逻辑自洽,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如果自己不够优秀那是因为环境不好,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则是天赋异禀,所以无论怎样,似乎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办法,内心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度的烦恼和焦虑。  可这种理解,其实是有点简单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恋型人格,他们的内心更像是一部“冰与火之歌”的大剧,存在完全两个极端的区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跌落地狱,而中间并没
期刊
童年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孩子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要在课外班中度过。这些课外班中有些是孩子自主选择的兴趣班,但更多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报的补习班,还有一些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选择超过孩子现阶段理解能力的奥数班、英语班。孩子们虽有许多的不情愿,但大多都在坚持着。学校的作业,课外班的作业,加在一起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少了玩耍的时间,这令有些孩子感到了疲惫。  面对这个困局
期刊
曹洁芸简·育空间创始人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中德舞动心理师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对我们的爱从来都是沉默不语,但每次开口说的话却总让我们皱眉。我能充分感受到父亲给予我们的爱,但同时他说出的话语却又戳人心。我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也没有
期刊
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深入,心理健康课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许多心理教师反映,学生上完自己的心理课后,课程效果总达不到预期,也不知道如何改善。  心理课应该是什么样?我觉得,简单而言,是将心理课上出心理味。  心理味是什么味?有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心理味至少应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五味。即通过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创设某种心理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思考、
期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为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我们感谢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能让孩子们居家的同时,不仅能上课还能随时接受老师的指导。然而,在此期间,很多家长通过心理热线电话反映:孩子在家沉迷网络,不上网课,不写作业。  张易(化名),初一,父母离异,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疫情期间,在家整天上网玩游戏,只要妈妈一说让上网课,就和
期刊
在社会工作中,女性的婚姻问题往往是敏感而又棘手的话题,也是很多女性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与此同时,很多女性由于对相关法律不够了解,很难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矛盾。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笔者就《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在实际运用中对于女性保障的特色亮点专访了朱春霞律师,旨在为大家解疑答惑,指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新时代
期刊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不仅感染者、被隔离者和一线医务工作者需要心理支持,普通群众也有缓解焦虑和恐惧的需求,这也对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给人的生命造成威胁,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恐惧、焦虑甚至哀痛。因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预是非常必要
期刊
《我是余欢水》是一部口碑很好的、短小精悍的电视剧,改编自余耕小说《如果没有明天》。该剧以诙谐荒诞的方式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余欢水的艰难境遇与心路历程,以及他在人生泥淖中触底后反弹“上天”的故事。低自尊及其表现  《我是余欢水》塑造了一个堪称“史上最悲催男主”的中年男人余欢水:他被儿子鄙视,被徒弟挤兑瞧不起,被朋友欺骗借钱不还,被老父亲追着要钱,被老婆逼着离婚,被查出身患绝症“胰腺癌”……几乎所有的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