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教学注入活力。在新课改工作中,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课改工作的突破口,在实践中还颇有成效,这个突破口就是: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什么要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是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历史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相结合,就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也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认识需要,并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事课改一线工作两年以来,我就是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做起,努力让历史的教与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在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新一轮课改十分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改的实践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法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如:使课堂气氛生动、亲切,学生也就更有学习兴趣;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在讲授7年级下册《科举制度》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来讲“看到‘状元’会想到什么?”结果学生联想到影视里“武状元苏乞儿”的场景。以及“范进中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引入了科举制度。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运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同时为了能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会更加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
授课过程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精髓,毕竟我们的教学任务主要还是要通过授课来完成的,如何设计好授课过程理所当然也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一堂好课,它首先必须得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引导学生的情感互动尤为重要。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首先,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接受了历史知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其次,创设课堂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第三,注意史情结合,赋予历史时代感,为历史注入勃勃生机,使学生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都踊跃发言,从而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这种目标定位,我们就有必要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比如:编撰族谱,实现远古与现实的链接;神游故地,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找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自己想象成农夫,充当侠客,赴京赶考的得意书生,或是富家小姐……利用文字有声有色地描述了每个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情景。让这些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课”,我们以过程学习的形式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发现搜集信息的途径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我这两年课改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做法。这一做法以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各个环节,使历史课堂在带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表达、互助合作、动手制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一做法还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组稿编辑:曾 宁】
(作者单位:贵州省纳雍县雍安育才高级中学)
一、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在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新一轮课改十分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改的实践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法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如:使课堂气氛生动、亲切,学生也就更有学习兴趣;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在讲授7年级下册《科举制度》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来讲“看到‘状元’会想到什么?”结果学生联想到影视里“武状元苏乞儿”的场景。以及“范进中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引入了科举制度。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运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同时为了能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会更加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
授课过程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精髓,毕竟我们的教学任务主要还是要通过授课来完成的,如何设计好授课过程理所当然也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一堂好课,它首先必须得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引导学生的情感互动尤为重要。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首先,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接受了历史知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其次,创设课堂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第三,注意史情结合,赋予历史时代感,为历史注入勃勃生机,使学生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都踊跃发言,从而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这种目标定位,我们就有必要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比如:编撰族谱,实现远古与现实的链接;神游故地,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找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自己想象成农夫,充当侠客,赴京赶考的得意书生,或是富家小姐……利用文字有声有色地描述了每个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情景。让这些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课”,我们以过程学习的形式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发现搜集信息的途径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我这两年课改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做法。这一做法以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各个环节,使历史课堂在带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表达、互助合作、动手制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一做法还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组稿编辑:曾 宁】
(作者单位:贵州省纳雍县雍安育才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