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避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的逆转与倒退,也为下一步两岸关系发展、规划创造了重要条件与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马英九连任后,能否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深化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真正和解与社会融合?可以预期,未来四年,两岸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会有重大发展,但要打破两岸政治僵局,讨论或协商敏感的政治议题仍面临许多困难,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可能仍只是一种愿望。
两岸合作进入“深水区”
马英九执政近四年来,两岸关系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签署了16个涉及经济、金融、医疗与核电安全等方面的协议,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时代、新局面,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也对台湾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大陆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下不断做出让步、让利,以及台湾“只要不给”或“多要少给”的情况下取得的,并不是建立在真正平等协商、相互让步妥协与实现互利双赢基础之上获得的。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如果按照既有模式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大陆依然会在“两岸是同胞兄弟”、“两岸一家”的思维下处理两岸合作,但大陆内部的不同声音与意见会越来越多,主张建立在公平、合理、相互妥协让步基础上开展合作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台湾方面不能不有所了解与考虑,不能不有所让步与让利。
在两岸经贸问题上,台湾方面不能在经济议题协商之前就自行设下条件迫使大陆接受,应从根本上改变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对大陆学生在台就读不应设置太多的歧视性限制;在ECFA后续协议问题上应遵循国际规则,签署具体时间表与以零关税为目标的货物贸易协议、大幅相互开放的服务贸易协议等。
然而,这些主张,台湾方面肯定会有意见与反弹,但必须面对与接受。“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是马英九当局处理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合作的基本态度与原则,在马英九的下一任期内,两岸合作仍然会受到既有政治思维与政策的限制,两岸协商将进入所谓的“深水区”,对此,大陆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由经入政”困难重重
马英九连任之后,外界最关切的是两岸关系是否可以由“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逐步向“由经入政、亦经亦政、逐步破解政治难题”的方向过渡,即两岸能否迈入政治对话、政治协商的时代。然而,依笔者观察与判断,破解政治难题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岛内还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条件,马英九似乎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抱负与愿望,甚至马英九的政治主张还会成为两岸政治僵局突破的障碍。
首先,台湾是一个蓝绿对抗激烈的社会,蓝绿两大政治阵营呈现“势均力敌”的发展态势,而且在民主政治机制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已没有一个政党可以完全主导政治改革与政治协商谈判。以民进党为主的绿营势力将成为马英九当局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协商的最大阻力。
其次,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偏离越来越严重,极大制约了马英九突破两岸政治僵局的空间。在台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两岸的交流与互动是“两个国家”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强烈的台湾“主权”意识与概念下,两岸要在大陆认定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政治对话与协商是非常困难的。
随着台湾“主体意识”的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不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就连马英九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马英九在脸谱网站中提出“三段论”的身份认同表述是:血统上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身份上认同台湾、是台湾人;国籍上是“中华民国国民”)。这样极力回避自己是中国人的政治认同与政治态度,很难致力于两岸的和平统一。
第三,马英九有强烈的“中华民国意识”,根本没有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考虑与规划。马英九对“中华民国”的信仰与坚持,可能让两岸和平统一这一问题难解。马英九当局与岛内各界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要求大陆在“互不承认(主权)与互不否认(治权)”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而在现阶段,要大陆公开或正式承认“中华民国”是非常困难的。
第四,马英九的“台湾意识”越来越强烈,台湾偏安成为他的政治目标,不再有两岸和平统一的理想。在民粹主义气氛不断上升的台湾,为了保住政权的需要,马英九的“台湾意识”越来越强烈。他的当选感言充满着“台湾路线”、“台湾人民”、“台湾新历史”、“台湾梦”与“为台湾奋斗”等以台湾价值为核心的台湾观念与主张,完全架空了法理上的“中华民国”,将包含一个中国与终极统一的“中华民国”抛到九霄云外。
最后,保住政权,延续国民党的执政,是马英九的第一要务,“先经后政”与尽力回避两岸政治议题仍是马英九的既定两岸政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马英九面临的最迫切任务,这些议题与两岸关系有关,尤其与两岸经济合作有关,但与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关系不大,不是马英九迫切要做的事情。2月初,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访美时表示,两岸还有许多经济、民生议题需要解决,在缺乏内部高度共识及两岸足够互信等条件下,两岸不太可能跨越到政治性议题的谈判。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也表示,马英九在未来四年会“非常谨慎”处理两岸政治议题。
马英九上台后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尽管设限在他任期之内,但这是他政治态度与思想的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很可能捆住马英九未来在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的手脚,在破解两岸政治议题上迈不出大步伐。
为签署两岸“和平协议”设置
重重障碍
外界最为关心的另一重大问题是马英九连任后,未来四年时间内海峡两岸能否签署“和平协议”。大陆许多人对此抱有很大期待,但依笔者的判断,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困难非常大。
马英九在大选期间发表的“黄金十年”台湾发展愿景中提出了未来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是选举策略还是战略目标,则是需要深入分析与探讨的。不可否认,马英九在选举的重要纲领中提出这一主张,有一定的选举考虑,但仍是其对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主张。马英九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问题上十分谨慎,将“公投”设定为签署的条件,这增加了协议签署的政治风险。众所周知,台湾的社会政治结构是蓝绿对立,要在岛内就涉及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协议达成“高度共识”,是非常难的。一旦签署的“和平协议”,因台湾“公投”被否决而宣告失败,未来再签署将更加困难。
面对困难与挑战,是不是推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就无所作为?当然也不是,还要看马英九作为台湾领导人,有没有真实的意愿与勇气积极推动。如果马英九认识到他未来四年任内有“历史评价的压力”,他就应该在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上有所作为,启动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尤其是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问题上积极进取,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展开协商“和平协议”事宜,至少可以就此达成一些框架性原则与某种共识,为未来协议的签署奠定一个坚实与良好的基础。
拓展国际空间的主张将冲击
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
在马英九上一个任期里,大陆在马英九“外交休兵”倡议下,为了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采取了“礼让”、“克制”的态度与策略,两岸在国际社会大致能维护良好的互动,台湾在国际空间问题上也大有所获,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观察员,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还在选前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等等。然而,台湾方面并不仅仅满足于此,而是希望争取更多、更大的国际空间。
台湾不断的“要”与“争”,迫使大陆不断的“给”与“让”。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涉及“一个中国”框架与原则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所谓台湾民众的权益甚至人权问题,任何一个不小心或意外事件都会引起波澜。一旦做出原则性与普遍性让步,会不会造成国际社会“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蔓延与发展?一旦四年后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民进党会不会利用已经得到的国际空间平台大搞“一边一国”或“两国论”等分裂活动?这些我们都要提前考虑。
可以预计,选后台湾的国际空间要价与开拓,或者说两岸在国际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两岸政治关系突破的重大挑战。
两岸合作进入“深水区”
马英九执政近四年来,两岸关系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签署了16个涉及经济、金融、医疗与核电安全等方面的协议,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时代、新局面,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也对台湾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大陆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下不断做出让步、让利,以及台湾“只要不给”或“多要少给”的情况下取得的,并不是建立在真正平等协商、相互让步妥协与实现互利双赢基础之上获得的。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如果按照既有模式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大陆依然会在“两岸是同胞兄弟”、“两岸一家”的思维下处理两岸合作,但大陆内部的不同声音与意见会越来越多,主张建立在公平、合理、相互妥协让步基础上开展合作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台湾方面不能不有所了解与考虑,不能不有所让步与让利。
在两岸经贸问题上,台湾方面不能在经济议题协商之前就自行设下条件迫使大陆接受,应从根本上改变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对大陆学生在台就读不应设置太多的歧视性限制;在ECFA后续协议问题上应遵循国际规则,签署具体时间表与以零关税为目标的货物贸易协议、大幅相互开放的服务贸易协议等。
然而,这些主张,台湾方面肯定会有意见与反弹,但必须面对与接受。“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是马英九当局处理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合作的基本态度与原则,在马英九的下一任期内,两岸合作仍然会受到既有政治思维与政策的限制,两岸协商将进入所谓的“深水区”,对此,大陆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由经入政”困难重重
马英九连任之后,外界最关切的是两岸关系是否可以由“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逐步向“由经入政、亦经亦政、逐步破解政治难题”的方向过渡,即两岸能否迈入政治对话、政治协商的时代。然而,依笔者观察与判断,破解政治难题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岛内还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条件,马英九似乎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抱负与愿望,甚至马英九的政治主张还会成为两岸政治僵局突破的障碍。
首先,台湾是一个蓝绿对抗激烈的社会,蓝绿两大政治阵营呈现“势均力敌”的发展态势,而且在民主政治机制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已没有一个政党可以完全主导政治改革与政治协商谈判。以民进党为主的绿营势力将成为马英九当局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协商的最大阻力。
其次,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偏离越来越严重,极大制约了马英九突破两岸政治僵局的空间。在台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两岸的交流与互动是“两个国家”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强烈的台湾“主权”意识与概念下,两岸要在大陆认定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政治对话与协商是非常困难的。
随着台湾“主体意识”的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不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就连马英九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马英九在脸谱网站中提出“三段论”的身份认同表述是:血统上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身份上认同台湾、是台湾人;国籍上是“中华民国国民”)。这样极力回避自己是中国人的政治认同与政治态度,很难致力于两岸的和平统一。
第三,马英九有强烈的“中华民国意识”,根本没有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考虑与规划。马英九对“中华民国”的信仰与坚持,可能让两岸和平统一这一问题难解。马英九当局与岛内各界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要求大陆在“互不承认(主权)与互不否认(治权)”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而在现阶段,要大陆公开或正式承认“中华民国”是非常困难的。
第四,马英九的“台湾意识”越来越强烈,台湾偏安成为他的政治目标,不再有两岸和平统一的理想。在民粹主义气氛不断上升的台湾,为了保住政权的需要,马英九的“台湾意识”越来越强烈。他的当选感言充满着“台湾路线”、“台湾人民”、“台湾新历史”、“台湾梦”与“为台湾奋斗”等以台湾价值为核心的台湾观念与主张,完全架空了法理上的“中华民国”,将包含一个中国与终极统一的“中华民国”抛到九霄云外。
最后,保住政权,延续国民党的执政,是马英九的第一要务,“先经后政”与尽力回避两岸政治议题仍是马英九的既定两岸政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马英九面临的最迫切任务,这些议题与两岸关系有关,尤其与两岸经济合作有关,但与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关系不大,不是马英九迫切要做的事情。2月初,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访美时表示,两岸还有许多经济、民生议题需要解决,在缺乏内部高度共识及两岸足够互信等条件下,两岸不太可能跨越到政治性议题的谈判。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也表示,马英九在未来四年会“非常谨慎”处理两岸政治议题。
马英九上台后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尽管设限在他任期之内,但这是他政治态度与思想的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很可能捆住马英九未来在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的手脚,在破解两岸政治议题上迈不出大步伐。
为签署两岸“和平协议”设置
重重障碍
外界最为关心的另一重大问题是马英九连任后,未来四年时间内海峡两岸能否签署“和平协议”。大陆许多人对此抱有很大期待,但依笔者的判断,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困难非常大。
马英九在大选期间发表的“黄金十年”台湾发展愿景中提出了未来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主张,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是选举策略还是战略目标,则是需要深入分析与探讨的。不可否认,马英九在选举的重要纲领中提出这一主张,有一定的选举考虑,但仍是其对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主张。马英九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问题上十分谨慎,将“公投”设定为签署的条件,这增加了协议签署的政治风险。众所周知,台湾的社会政治结构是蓝绿对立,要在岛内就涉及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协议达成“高度共识”,是非常难的。一旦签署的“和平协议”,因台湾“公投”被否决而宣告失败,未来再签署将更加困难。
面对困难与挑战,是不是推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就无所作为?当然也不是,还要看马英九作为台湾领导人,有没有真实的意愿与勇气积极推动。如果马英九认识到他未来四年任内有“历史评价的压力”,他就应该在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上有所作为,启动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尤其是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问题上积极进取,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展开协商“和平协议”事宜,至少可以就此达成一些框架性原则与某种共识,为未来协议的签署奠定一个坚实与良好的基础。
拓展国际空间的主张将冲击
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
在马英九上一个任期里,大陆在马英九“外交休兵”倡议下,为了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采取了“礼让”、“克制”的态度与策略,两岸在国际社会大致能维护良好的互动,台湾在国际空间问题上也大有所获,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观察员,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还在选前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等等。然而,台湾方面并不仅仅满足于此,而是希望争取更多、更大的国际空间。
台湾不断的“要”与“争”,迫使大陆不断的“给”与“让”。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涉及“一个中国”框架与原则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所谓台湾民众的权益甚至人权问题,任何一个不小心或意外事件都会引起波澜。一旦做出原则性与普遍性让步,会不会造成国际社会“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蔓延与发展?一旦四年后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民进党会不会利用已经得到的国际空间平台大搞“一边一国”或“两国论”等分裂活动?这些我们都要提前考虑。
可以预计,选后台湾的国际空间要价与开拓,或者说两岸在国际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两岸政治关系突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