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作杂谈
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演出的音乐剧《大三峡》11月17日亮相湖北剧院。作为我国第一部表现重大工业题材的音乐剧,全剧围绕着三峡工程,讲述了一位长年献身于三峡事业的水利专家罗磊与他的学生程风、医生辛恬以及大学生严竞等众多建设者及三峡移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序曲,由弦乐奏出深情的音乐主题,点题般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突然,小号、长号等铜管乐器,奏出惊天霹雳的《大三峡》音乐主题,以摧枯拉朽之势摇天撼地,呼喊出“三峡石”音乐主题的主导动机,不由分说地占据了观众情感的制高点……
音乐剧《大三峡》中的音乐紧随戏剧发展的脉搏,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为戏剧的展开和发展服务。根据戏剧发展的需要“直奔主题”,不做“为音乐而音乐”的铺垫和“孤芳自赏”的音乐段落。
在服务于戏剧发展的同时,音乐自身采用的是“歌曲”式结构。以歌曲结构形式来完成它的功能和作用。它排除了歌剧“咏叹调”式的结构方式,以避免冗长和罗嗦。但是,这些歌曲在该剧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是有着不同分类的。
这些歌曲可分作五大类;主体性、叙事性、创作插曲性、民歌性和主题歌性。
主体性歌曲;如《人生只有一次梦》《瞬間》《烫一壶苞米酒暖暖三峡》《清晨·黄昏》、《流星雨》《告诉你我愿意》等,包括《三峡石》歌曲中的中段(辛恬与罗磊的对唱),虽然这段歌曲具有明显的叙事性,但它们都毫无疑问地构成了《大三峡》音乐剧的歌曲——主体。这些歌曲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咏叹了人物的情感,独白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是从歌剧“咏叹调”式风格中演变而来,因此它也是剧中最重要的部分。
叙事性歌曲;如《讨论会》《云中村庄》的中段(老爹唱)和《三峡石》的中段(辛恬与罗磊的对唱),他们讲述了过去、现在、将来所发生的事情。这些歌曲的功能效用,是从歌剧中“喧叙调”式的唱段中演变而来的,音乐剧《大三峡》是中国音乐剧,根据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时代的需要、音乐剧的自身特征和大家的欣赏习惯,音乐剧《大三峡》又加进了创作性的插曲。如《就这样走进雨里》《心壁》,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式插曲,如《拜歌》《哭嫁歌》和主题歌《大三峡》(A主题)、《三峡石》(B主题)。这些歌曲的功能性质,在音乐剧《大三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准确的应用。
作曲家罗依林从小学习音乐,拥有娴熟的管弦乐写作功底,对我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湖北地方音乐,如鄂西山区、江汉平原等地区音乐非常熟悉。对器乐演奏,地方花鼓戏,国粹京剧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民族歌剧有着很深的了解与情感。
作曲家在写作技术方面明显地追求:曲调顺畅、好听、通俗却不失声乐技巧的发挥余地;辉煌的管弦乐加上激情的电声乐器融入其中,雄浑有力、张弛有度却不失爆发的和声音响;音乐结构方正、规范却不失有自由插部的曲式结构。
《大三峡》是工业题材的音乐剧,音乐创作态度严谨、是一部水平较高的音乐剧作品。
■
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演出的音乐剧《大三峡》11月17日亮相湖北剧院。作为我国第一部表现重大工业题材的音乐剧,全剧围绕着三峡工程,讲述了一位长年献身于三峡事业的水利专家罗磊与他的学生程风、医生辛恬以及大学生严竞等众多建设者及三峡移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序曲,由弦乐奏出深情的音乐主题,点题般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突然,小号、长号等铜管乐器,奏出惊天霹雳的《大三峡》音乐主题,以摧枯拉朽之势摇天撼地,呼喊出“三峡石”音乐主题的主导动机,不由分说地占据了观众情感的制高点……
音乐剧《大三峡》中的音乐紧随戏剧发展的脉搏,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为戏剧的展开和发展服务。根据戏剧发展的需要“直奔主题”,不做“为音乐而音乐”的铺垫和“孤芳自赏”的音乐段落。
在服务于戏剧发展的同时,音乐自身采用的是“歌曲”式结构。以歌曲结构形式来完成它的功能和作用。它排除了歌剧“咏叹调”式的结构方式,以避免冗长和罗嗦。但是,这些歌曲在该剧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是有着不同分类的。
这些歌曲可分作五大类;主体性、叙事性、创作插曲性、民歌性和主题歌性。
主体性歌曲;如《人生只有一次梦》《瞬間》《烫一壶苞米酒暖暖三峡》《清晨·黄昏》、《流星雨》《告诉你我愿意》等,包括《三峡石》歌曲中的中段(辛恬与罗磊的对唱),虽然这段歌曲具有明显的叙事性,但它们都毫无疑问地构成了《大三峡》音乐剧的歌曲——主体。这些歌曲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咏叹了人物的情感,独白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是从歌剧“咏叹调”式风格中演变而来,因此它也是剧中最重要的部分。
叙事性歌曲;如《讨论会》《云中村庄》的中段(老爹唱)和《三峡石》的中段(辛恬与罗磊的对唱),他们讲述了过去、现在、将来所发生的事情。这些歌曲的功能效用,是从歌剧中“喧叙调”式的唱段中演变而来的,音乐剧《大三峡》是中国音乐剧,根据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时代的需要、音乐剧的自身特征和大家的欣赏习惯,音乐剧《大三峡》又加进了创作性的插曲。如《就这样走进雨里》《心壁》,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式插曲,如《拜歌》《哭嫁歌》和主题歌《大三峡》(A主题)、《三峡石》(B主题)。这些歌曲的功能性质,在音乐剧《大三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准确的应用。
作曲家罗依林从小学习音乐,拥有娴熟的管弦乐写作功底,对我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湖北地方音乐,如鄂西山区、江汉平原等地区音乐非常熟悉。对器乐演奏,地方花鼓戏,国粹京剧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民族歌剧有着很深的了解与情感。
作曲家在写作技术方面明显地追求:曲调顺畅、好听、通俗却不失声乐技巧的发挥余地;辉煌的管弦乐加上激情的电声乐器融入其中,雄浑有力、张弛有度却不失爆发的和声音响;音乐结构方正、规范却不失有自由插部的曲式结构。
《大三峡》是工业题材的音乐剧,音乐创作态度严谨、是一部水平较高的音乐剧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