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
【关键词】思维导图 概念图 情节梯 维恩图 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如何阅读整本书?叶圣陶先生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更为高效,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有“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之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它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了这样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那么我们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呢?笔者以阅读《小狼小狼》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借助“概念图”,链接原有认知
概念图,是一种用图表表征知识的方法。它最主要的优点就是用清晰的方式表明思维的逻辑性,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它可以把学生内心活动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把在阅读中激发出的思想和思想形成的过程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可利用因素。在《小狼小狼》的导读课上,笔者通过如下方法,设计概念图。
提到“狼”,我们的头脑中立刻会出现“狡猾、冷血”等词语,这就是我们的原有认知,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了这样一个头脑风暴游戏:“请拿出思维导图作业纸(如图1所示)。在1分钟之内,在概念图上填写由‘狼’联想到的词语。”
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名称类的:灰太狼、大灰狼、狼王梦
评价类的:血性、嗜血、阴险、冷酷
相关事物类的:草原、黑暗、肉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张“概念图”,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前,唤起了对书中主人公的原有认知,这样就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利用“情节梯”,把握书中脉络
所谓“情节梯”,就是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而绘制的故事阶梯。在指导学生阅读《小狼小狼》的故事时,笔者通过反复阅读目录,聚焦最吸引人的故事内容,然后把最具代表性、最能显示文章主要脉络的片段,用阶梯式的思维导图勾勒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展示了一个故事的全景图,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全貌,又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寻找狼窝”的片段,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感悟,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制作了这样一架情节梯(如图2所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的结构,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利用“维恩图”,紧扣作品灵魂
维恩图,也叫韦恩图,它是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是利用交叉的圆显示组别之间的相似点、差别以及相互关系的图(如图3所示)。交叉部分代表相同点或相似部分,而非交叉部分代表不同点或差异部分。
如在学生完成了《小狼小狼》的阅读之后,笔者引导他们看原著《狼图腾》以及电影《狼图腾》,还有与狼相关的沈石溪的《狼王梦》。让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比较、整理,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挖掘故事的精髓。
通过这样的维恩图,学生对于故事本质、人物形象都有了一个深入的感知。这既是阅读外延的扩展,也是另一段阅读旅程的开始。
四、回归“概念图”,重新构建思考
经过这三层操作之后,再次出示发散型的概念图(如图4所示),让学生重新构建思考,此时狼在他们心目中有了新的印象。
通过这个层次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经历了从初始到读后的情感碰撞,经历了思想的变化过程,明白了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有所观察才能有所了解。这时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已经还原了人物本真,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到达认识提升、情感升华的层面。
思维导图可以成为课外阅读的伴侣,“概念图”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整本书的中心内容,阅读后又能重现思考。“情节梯”能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梗概,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整体冲击。“维恩图”能让学生在寻找不同点和共同点的时候,对故事的主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阅读一本书,对整本书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思维导图再现,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思维导图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金钥匙”,使学生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 牟怀松.小学生获奖作文思维导图[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
【关键词】思维导图 概念图 情节梯 维恩图 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如何阅读整本书?叶圣陶先生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更为高效,让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有“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之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它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了这样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那么我们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呢?笔者以阅读《小狼小狼》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借助“概念图”,链接原有认知
概念图,是一种用图表表征知识的方法。它最主要的优点就是用清晰的方式表明思维的逻辑性,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它可以把学生内心活动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把在阅读中激发出的思想和思想形成的过程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可利用因素。在《小狼小狼》的导读课上,笔者通过如下方法,设计概念图。
提到“狼”,我们的头脑中立刻会出现“狡猾、冷血”等词语,这就是我们的原有认知,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了这样一个头脑风暴游戏:“请拿出思维导图作业纸(如图1所示)。在1分钟之内,在概念图上填写由‘狼’联想到的词语。”
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名称类的:灰太狼、大灰狼、狼王梦
评价类的:血性、嗜血、阴险、冷酷
相关事物类的:草原、黑暗、肉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张“概念图”,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前,唤起了对书中主人公的原有认知,这样就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利用“情节梯”,把握书中脉络
所谓“情节梯”,就是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而绘制的故事阶梯。在指导学生阅读《小狼小狼》的故事时,笔者通过反复阅读目录,聚焦最吸引人的故事内容,然后把最具代表性、最能显示文章主要脉络的片段,用阶梯式的思维导图勾勒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展示了一个故事的全景图,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全貌,又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寻找狼窝”的片段,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感悟,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制作了这样一架情节梯(如图2所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的结构,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利用“维恩图”,紧扣作品灵魂
维恩图,也叫韦恩图,它是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是利用交叉的圆显示组别之间的相似点、差别以及相互关系的图(如图3所示)。交叉部分代表相同点或相似部分,而非交叉部分代表不同点或差异部分。
如在学生完成了《小狼小狼》的阅读之后,笔者引导他们看原著《狼图腾》以及电影《狼图腾》,还有与狼相关的沈石溪的《狼王梦》。让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比较、整理,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挖掘故事的精髓。
通过这样的维恩图,学生对于故事本质、人物形象都有了一个深入的感知。这既是阅读外延的扩展,也是另一段阅读旅程的开始。
四、回归“概念图”,重新构建思考
经过这三层操作之后,再次出示发散型的概念图(如图4所示),让学生重新构建思考,此时狼在他们心目中有了新的印象。
通过这个层次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经历了从初始到读后的情感碰撞,经历了思想的变化过程,明白了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有所观察才能有所了解。这时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已经还原了人物本真,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到达认识提升、情感升华的层面。
思维导图可以成为课外阅读的伴侣,“概念图”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整本书的中心内容,阅读后又能重现思考。“情节梯”能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梗概,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整体冲击。“维恩图”能让学生在寻找不同点和共同点的时候,对故事的主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阅读一本书,对整本书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思维导图再现,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思维导图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金钥匙”,使学生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 牟怀松.小学生获奖作文思维导图[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