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口单招是中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一极。当前对口单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辩证地审视对口单招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理性而通透地剖析问题的根源,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施以“立体”变革,方能促进对口单招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对口单招;问题;辨析;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39-03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简称对口单招)是中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一极。当前对口单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审视现实问题,辨析问题根源,谋求有效改革,使对口单招教学成为彰显职校特色、诠释职教宗旨、凸显职校魅力、增强职教吸引力的重要着力点。
一、问题: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前的对口单招教学,深深地烙上了“应试教育”的印记,一些背离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行为逐渐“浮出水面”,而从事教学的教师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更助推了对口单招教学的偏向。
(一)教而不期动
当前对口单招教学中,“教而不期动”成了很多专业科目的教学常态。从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科目的设置(详见表1)可以看出,除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具有“天然”理论考试属性的科目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这三门专业课也只有理论考试,计算机网络的技能考试也仅占1%,而这些科目都深具“实践性品格”,在以考定教的“旗帜”下,这些科目的实践性“退却”,理论性“滋长”。学生学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后,可能既不会组装又不会维修,却在理论上头头是道;学完计算机网络后,可能既不会组网又不会管网,而只会简单的上网浏览、下载资料等网络操作,这种黑板上的“组装与维修”“网络组建与管理”在中职对口单招的课堂上真实而重复地上演着。
(二)学而不求用
自2008年将技能考试成绩计入对口高考总分以来,对口单招教学彻底改变了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技能考试“半壁江山”的地位得以确立。但仔细分析上表,当前的对口单招教学,更多地还是偏于理论课,所占比例达70%,理论性、基础性色彩浓厚,实用性、技能性成分欠缺。这当然有助于“建构”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夯实中职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中职生往往着眼于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实用性”,最终是“为考而学”而非“学以致用”。
(三)改而不谋同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各校纷纷建构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点纷纷“出炉”,践行着职教课程改革理念。但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并没有吹进对口单招课堂,对口单招教学渐渐被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所“同化”,职业教育的痕迹日渐模糊。对口单招教学成了职教课程改革的“世外桃源”,依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职业学校的教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条腿走路”,在计算机专业中,非对口单招班的专业课更多地采用模块化的校本教材,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对口单招班依旧标准教材一统天下,课堂教学“风景依然”。
二、辨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我们不能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辩证地审视对口单招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理性而通透地剖析问题的根源,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对口单招教学“踏平坎坷成坦道”。
(一)技能取向误酿理实分离
2008年前,对口单招中技能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于是广大中职校也就“不小心”忽略了技能教学。2008年起,对口单招增添了技能考试环节,权重300分,占比30%。[2]这一实质性的变革,将技能取向昭示天下,实现了对口单招的华丽转身,为深度变革对口单招教学提供了基础,可细细查看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的科目,却鲜有“交集”,理论归理论,技能归技能,两条平行线,这就意味着有的科目只作理论要求,有的科目只作实践要求,理论科目不必顾及学生的操作,技能科目也可完全忽视理论。[3]在职教课程趋向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种理实分离的做法显然有悖时代潮流,形式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比例是1∶1,但这个1∶1,不是一块“蛋糕”的两半,而是一块“蛋糕”,一块“烧饼”。
(二)着眼基础走偏实用方向
改革后的对口单招在突出技能取向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迹象没有任何消退。理论教学注重的是通用专业理论,技能训练也侧重于通用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通用武器”“常规武器”,而无需掌握“专业武器”“特种武器”。思考的基点显然是参加对口单招的学生不直接进入社会,而是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没有必要急于考查学生“谋生之本领”“服务社会之能力”,而要为他们进入高职院校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以便能和同样升入高职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抗衡。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试想中职生没有“谋生之本领”,又怎可期望高职生有更强“谋生之本领”,中职生缺乏“服务社会之能力”,又怎可期望高职生有更高“服务社会之能力”。中、高职的衔接不应是单方面的中职教学迎合高职教学,也不是单方面的高职教学顾及中职教学,而是中、高职教学与社会实际、专业实际的衔接。
(三)知识体系排斥课改成果
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知识掌握得系统不系统、完整不完整定义为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也惯于追求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着力打造“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对口单招的科目设置,也延续了这一惯性思维,透过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段式”的印迹,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原理等)、专业技能课(汉字录入、Word、Excel等)“三足鼎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架构直接导致了课程间的相互封闭、教学过程中的理实分离,不利于构建学生的专业体系,不利于形成专业教学的整体合力。[4]这种基于“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排斥了以“工艺体系、作业体系”为主旨的课程改革理念,使职教课程改革不适应对口单招的土壤。
关键词:对口单招;问题;辨析;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39-03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简称对口单招)是中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一极。当前对口单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审视现实问题,辨析问题根源,谋求有效改革,使对口单招教学成为彰显职校特色、诠释职教宗旨、凸显职校魅力、增强职教吸引力的重要着力点。
一、问题: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前的对口单招教学,深深地烙上了“应试教育”的印记,一些背离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行为逐渐“浮出水面”,而从事教学的教师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更助推了对口单招教学的偏向。
(一)教而不期动
当前对口单招教学中,“教而不期动”成了很多专业科目的教学常态。从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科目的设置(详见表1)可以看出,除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具有“天然”理论考试属性的科目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这三门专业课也只有理论考试,计算机网络的技能考试也仅占1%,而这些科目都深具“实践性品格”,在以考定教的“旗帜”下,这些科目的实践性“退却”,理论性“滋长”。学生学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后,可能既不会组装又不会维修,却在理论上头头是道;学完计算机网络后,可能既不会组网又不会管网,而只会简单的上网浏览、下载资料等网络操作,这种黑板上的“组装与维修”“网络组建与管理”在中职对口单招的课堂上真实而重复地上演着。
(二)学而不求用
自2008年将技能考试成绩计入对口高考总分以来,对口单招教学彻底改变了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技能考试“半壁江山”的地位得以确立。但仔细分析上表,当前的对口单招教学,更多地还是偏于理论课,所占比例达70%,理论性、基础性色彩浓厚,实用性、技能性成分欠缺。这当然有助于“建构”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夯实中职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中职生往往着眼于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实用性”,最终是“为考而学”而非“学以致用”。
(三)改而不谋同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各校纷纷建构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点纷纷“出炉”,践行着职教课程改革理念。但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并没有吹进对口单招课堂,对口单招教学渐渐被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所“同化”,职业教育的痕迹日渐模糊。对口单招教学成了职教课程改革的“世外桃源”,依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职业学校的教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条腿走路”,在计算机专业中,非对口单招班的专业课更多地采用模块化的校本教材,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对口单招班依旧标准教材一统天下,课堂教学“风景依然”。
二、辨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我们不能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辩证地审视对口单招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理性而通透地剖析问题的根源,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对口单招教学“踏平坎坷成坦道”。
(一)技能取向误酿理实分离
2008年前,对口单招中技能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于是广大中职校也就“不小心”忽略了技能教学。2008年起,对口单招增添了技能考试环节,权重300分,占比30%。[2]这一实质性的变革,将技能取向昭示天下,实现了对口单招的华丽转身,为深度变革对口单招教学提供了基础,可细细查看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的科目,却鲜有“交集”,理论归理论,技能归技能,两条平行线,这就意味着有的科目只作理论要求,有的科目只作实践要求,理论科目不必顾及学生的操作,技能科目也可完全忽视理论。[3]在职教课程趋向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种理实分离的做法显然有悖时代潮流,形式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比例是1∶1,但这个1∶1,不是一块“蛋糕”的两半,而是一块“蛋糕”,一块“烧饼”。
(二)着眼基础走偏实用方向
改革后的对口单招在突出技能取向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迹象没有任何消退。理论教学注重的是通用专业理论,技能训练也侧重于通用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通用武器”“常规武器”,而无需掌握“专业武器”“特种武器”。思考的基点显然是参加对口单招的学生不直接进入社会,而是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没有必要急于考查学生“谋生之本领”“服务社会之能力”,而要为他们进入高职院校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以便能和同样升入高职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抗衡。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试想中职生没有“谋生之本领”,又怎可期望高职生有更强“谋生之本领”,中职生缺乏“服务社会之能力”,又怎可期望高职生有更高“服务社会之能力”。中、高职的衔接不应是单方面的中职教学迎合高职教学,也不是单方面的高职教学顾及中职教学,而是中、高职教学与社会实际、专业实际的衔接。
(三)知识体系排斥课改成果
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知识掌握得系统不系统、完整不完整定义为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也惯于追求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着力打造“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对口单招的科目设置,也延续了这一惯性思维,透过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段式”的印迹,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原理等)、专业技能课(汉字录入、Word、Excel等)“三足鼎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架构直接导致了课程间的相互封闭、教学过程中的理实分离,不利于构建学生的专业体系,不利于形成专业教学的整体合力。[4]这种基于“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排斥了以“工艺体系、作业体系”为主旨的课程改革理念,使职教课程改革不适应对口单招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