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发现 秦代铅质大型“半两”钱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i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新发现 秦代铅质大型“半两”钱
  甘曙光
  
  日前,笔者在广州钱币市场发现了一枚秦代铅质大型厚重“半两”钱。此钱颇具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强制推行“度、量、衡”的雄风,应是不可多得的古钱。西安董大勇先生曾在《收藏界》2003年第8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甘肃张掖一老者请求鉴定古钱“第九重四两”、秦“半两”的故事,并认为大的秦“半两”真钱不多见。
  笔者现在向收藏界、钱币界公开此秦“半两”铅质大钱,也应是收藏的一件幸事。此钱直径为4.5厘米,钱厚0.7厘米(其中肉厚0.45厘米),重37克。此钱穿、廓均有明显的拔模斜度。“半两”两字凸起,笔画深峻、清晰。其中“半”字下部外缘可见浇注口,并有清晰的横截面,是浇注铅钱“钱树”脱模后的痕迹。此钱为铅质材料,经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钱身已布满黄褐色、白色硬锈。钱身、钱背、钱穿、钱文均见长期风化、腐蚀的龟裂痕迹,十分开门。经笔者目鉴,此钱为铅质大型“半两”真钱。笔者开始为慎重起见,曾判别为秦、汉两代之间的钱币。后来,经广东省钱币学会的朋友引荐,笔者有幸拜会了广东钱币界前辈王老。王老详细观察此钱后当即认为此铅质大型“半两”应是秦始皇的“半两”钱。笔者也赞同此观点。笔者个人认为,此铅质大型秦“半两”钱的发现,为研究秦始皇时代的钱币生产、铸造材料、铸造工艺,提供了实物样品。
  (责编:丁丑)
  
  朝鲜“五分”铜元
  成春到
  
  我收藏着一枚朝鲜“五分”铜元。它充分显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朝鲜“五分”铜元,开始铸造于朝鲜开国五百一年(公元1894年),即大清光绪十九年。当时,我国仍然大量使用有孔铜钱,尚未开铸无孔铜元,直到1900年,时任广东总督的李鸿章,为了缓解钱荒,才率先在广东试铸无孔铜元“光绪元宝”,以后各省都纷纷仿效铸造。因此,朝鲜“五分”铜元的开铸时间,要比我国开铸“光绪元宝”早6年。这也许是大清朝闭关自守,受世界工业革命的影响较晚的缘故吧。
  朝鲜开国于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的将军李成桂,废高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朝鲜开国后,世宗李掏于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铸造了真书“朝鲜通宝”铜钱;仁祖李宗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除铸造了隶书“朝鲜通宝”铜钱外,还铸造了“常平通宝”铜钱;正宗17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又铸造了当十大铜钱。至1894年,朝鲜便利用机器,开始铸造这种“五分”无孔铜元了。
  
  朝鲜“五分”铜元,用红铜铸造,钱面正中是珠圈双龙,珠圈与边齿之间是一行呈圆圈状排列的字,从时钟“3点”部位开始,字头向内、顺时针排列的次序为:“大朝鲜·开国五百一年 5FUN”;钱背中间偏上是楷书“五分”二字,“五分”上方是一朵五瓣花,下方是一个蝴蝶结图案,两边是环绕的麦穗(见正、背面照片)。其设计合理,制作精细,保存完好。虽历经100多年,钱面、钱背的文字和图案,仍清晰可见。
  由于中朝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朝鲜通宝”、“常平通宝”等铜钱流入我国较多,如今在古钱币市场上不难见到,但“五分”铜元流入我国较少,如今要想得到就比较困难了。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陶瓷制造业也不例外,同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继承汉、晋、南北朝和隋代施釉挂彩陶瓷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少施釉挂彩陶瓷新品种,包括各类白釉彩瓷、黑釉花斑瓷以及唐三彩、绞胎器、绞釉器等,都以独树一帜的崭新面貌在我国北方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继青瓷、白瓷之后,彩瓷生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期刊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喜”字罐(见图)。该罐高21.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6.5厘米。罐口收敛,露胎。肩上饰有一圈回纹,罐腹分别有三个“喜”字和缠枝牡丹纹,构成此罐的主题纹饰。瓷罐内外及罐底施透明釉,圈足内外斜削较尖,并有火石红。整个瓷罐釉色滋润、细亮,胎质致密。应是晚清时期的一件民窑器物。  这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喜”字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器型端庄稳重,口小收敛,溜肩,
期刊
一枚“太平真宝”  子 庆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集得这枚“太平真宝”钱。此钱外廓5.2厘米,内径0.9厘米,重48.5克。钱文为篆书,铜质,见拓片和照片。此钱锈迹浓重,似为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钱。对于这枚“太平真宝”钱,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未见此枚“太平真宝”钱,并一直未找到确切的说法。现将此钱币介绍给泉家,希望得到大家的赐教。  (责编:丁 丑)      悬疑折十“大观通宝”钱  周
期刊
在民国初年,闻名一时的“四大公子”何许人?乃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溥侗是也,笔者说的正是袁公子。  袁克文,字豹岑,又名抱存,小名叫“招儿”,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韩国。6岁识书字,7岁读经文,10岁习文章,15岁学诗赋、练书法。因得北宋王晋卿《西蜀寒云图》,又号寒云,又得商代玉龟币,便取名书斋“龟庵”,他的父亲一味笑他是假名士。    袁世凯一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克文排行老二,长
期刊
王莽是铸造货币的能手,史称“三一绝”之一,他曾多次实行货币改革,铸钱的数量与花样也称著于中国货币史。  对于集币者来说,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六泉十布”和“国宝金匮·直万”等大名誉品,能集全一套者,被人艳羡不已。至于其他则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最近,笔者遇到四川来的一位周姓泉友,持一金质“布泉”请求鉴定。据说此钱出土于川北广元市昭化古城老城故址,系罐藏品。    此钱曾引起当地钱泉学会的重视
期刊
梅县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或水车窑,创于唐初,盛于中晚唐,北宋初期已少见。以烧造青瓷为主,生产历时近三百年。20世纪70年代发现,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赴窑址实地考察命名。冯先铭先生曾论及:“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唐代曾远销海外,泰国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窑、长沙窑外,还有广东梅县窑和高明窑碗片,这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例证。”  1985
期刊
瓷板画之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陶制民居、猪圈、鸡舍等陶器皆为板面粘结器物。瓷板形墓志铭出现于唐宋时期,青花瓷砖的出现则晚至明代,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的催生剂,应该是康熙年间镶嵌床围的彩绘瓷制饰物。直到嘉庆、道光年间,瓷板画终于闯入市井,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后大行于市。此时,景德镇官窑解体,小型瓷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应运而生的便是时称“画瓷者”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中不少人是满清时期的举人进士或
期刊
清代雍正粉彩是陶瓷艺苑的一颗明珠,具有胎细釉润、笔意俊秀、色彩明艳、格调清雅的艺术特色。由于色料和彩绘工艺的变化,雍正粉彩不同于现代粉彩。但是,现代研究古陶瓷的部分重要著作对雍正粉彩的工艺特征记述颇值得商榷。另外雍正粉彩花卉的形态相似中国画的“没骨花”,近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雍正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当代论瓷者大多引以为据,著述传播,影响深远。本文就以上相关
期刊
“太平天国”铁质大花钱  王纪民    “平天国”大花钱是太平朝举行重大庆典时特铸的纪念币,是赏赐给有功之臣和赠送  给外国人的礼物。现发现特大、大号、中号和小号四种型号,皆为铜铸,一钱一模,很难找到两枚完全相同者,是我国钱币中珍稀的大名誉品。该钱大多发现于湖南地区,但据郭若愚先生论证,该钱应铸于1861年李秀成攻克苏州建立苏福局以后。    笔者集藏一枚“太平天国”铁质中号大花钱,外径109.3
期刊
罕见的王莽“一刀平五千”残品  赏习斋    二千二百年前,秦王嬴政吞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后,结束了七雄争霸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秦王并号称“始皇帝”,也即历史上的秦始皇。秦始皇在位12年,后来由于出巡途中染疾身亡,由赵高等人排斥大公子扶苏而拥立秦二世胡亥为皇帝。秦二世暴政,民不聊生,不久即被刘邦推翻并建立西汉。刘邦死后,西汉又曾被王莽篡权。王莽建立王朝,国号“新”。王莽政权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