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花鸟趣 诗书画中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elyns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板画之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陶制民居、猪圈、鸡舍等陶器皆为板面粘结器物。瓷板形墓志铭出现于唐宋时期,青花瓷砖的出现则晚至明代,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的催生剂,应该是康熙年间镶嵌床围的彩绘瓷制饰物。直到嘉庆、道光年间,瓷板画终于闯入市井,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后大行于市。此时,景德镇官窑解体,小型瓷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应运而生的便是时称“画瓷者”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中不少人是满清时期的举人进士或官宦中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沃土。于是凭借习就的书画技艺谋生,以画瓷板画为能事,于是五彩缤纷的瓷板画从景德镇流向大江南北。
  
  20世纪20年代的“画瓷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不为人所知的。正如《陶雅》所云,“画瓷者多湮没不彰”,他们的艺术作品留传后世者多,作者却鲜为人知,只是珠山脚下的匆匆过客。尽管如此,他们的精品力作仍为不朽之笔。
  笔者在湘潭钢铁厂一收藏者家中发现一套瓷板画,高40厘米,为四屏花鸟,款字“蓬莱馆主邢幻仙”,作于“癸酉”年。从釉面的温润度和木框的包浆看,该足历经沧桑之物,这个“癸酉”当为1931年。收藏者姓冯名德华,瓷板画为其祖父冯清和旧物,乃上世纪30年代乔迁之喜时世交馈赠。冯清和分外看重,辗转珍藏,去世前叮嘱儿孙辈好生呵护。笔者去湘潭探望老友,偶然听人说起,陡然见到,顿觉眼前一亮,旧色古韵,清气扑面。
  
  第一屏为槐花双燕(图1)。一树刺槐斜出,碧叶缀翠,两只飞燕嬉戏于花叶之中。燕亦称玄鸟,自古便有以“燕”为口彩的习俗,比如退朝安度晚年称燕居,喜庆宴饮称燕喜,连作文大手笔都少不了个燕字,叫作燕许。唐代诗人孟郊有诗云“千里无人旋风起,鸳啼燕语荒城里”,是说鸳燕不知人间苦,犹把凄凉作欢歌。此屏题诗为“笑逐东风入紫薇,晚抛江海滞乌枚。空谈万里封侯颔,还傍人家门户飞”。作者用“燕颔虎劲”一典入诗,借燕抒怀,对自己空有抱负而始终未能一展宏图感慨万千。
  第二屏为白头翁图(图2)。一树紫薇似晚霞一抹,一双白头翁如夫妇相依,左上角有诗云:“紫霞云路数升沉,楚楚毛夜太古者。自笑白头无伎俩,坚持高节老山林。”这白头翁原不是鸟名,据说三国时某一日,有两只头有白色羽斑之鸟聚集于孙权殿前,孙权问左右此为何鸟,众人面面相觑,皆无以作答。唯诸葛恪答曰:“白头翁也。”孙权深以为然,对诸葛恪之才思敏捷印象深刻,从此呼此鸟为白头翁。白头翁入画多喻意“白头偕老”,然邢幻仙却引以自嘲,叹息自己纸笔之外别无他伎,唯志不入庸俗,闲云野鹤自许。画中白头翁拘谨静默,很有几分落寞的神情。
  第三为柳丝八哥(图3)。垂柳依依,八哥婉唱,题诗为“双双何事为春忙,花底飞来羽翼香。今夜且留枝上宿,莫烧银烛照红妆”。八哥其实原名鹳鹆,据说南唐李后主李煜避“鹆”讳,改鸜为八哥,从此鸜鹆以御赐名八哥行世,民间呢称其“八八儿”。画家画八哥柳梢闹春,但题诗显然受李煜赐名故事影响,把帝王生活亦牵强进去,说是今夜他宿,别宫嫔妃莫作翘首盼。画家笔下的八哥侧耳别头,娇呢唱鸣,如闻其声。
  第四屏为芦雁图(图4)。芦花扬絮,秋雁双飞,有诗云:“双影衔烟落野塘,获花萧瑟晚风凉。江湖大有清闲趣,底事劳劳竞稻梁。”雁在《礼》中以“东风解冻鸿雁来”的形象出现,雁为秋去春来之禽,因此衍生出雁泊指来去无定,又有雁逝鱼沉喻音讯全无。只是雁堂为佛堂名,别有意味,是否指佛自东来?但画家取意显然甚妙,说江湖山野乐趣无穷,何以要忙忙碌碌为生计奔忙?画家笔下为寒汀落雁,双双形影,疲惫迟归,平添了几许冷寂。
  四屏花鸟作者邢幻仙,查《景德镇瓷板画精品鉴赏》无此人,《中国美术家名家辞典》亦无其名,网上同样没有记载,显然在“湮没不彰”者之列。但其花鸟功夫不逊于典上有名之人,布白空灵,笔墨细润,且点线皴擦技巧着眼于精腻细微,鸟羽之毛绒状,枝叶之朦胧状,景与物之呼应状,无一不生动活脱。汀雁之不离不弃、八哥之唱诉娓娓、双燕之无忧无虑、白头翁之沉静冷眼,细细品读,都是画家无可奈何说人生的图解。诗则是画家的点睛之笔,君再读读“自笑白头无伎俩,坚持高节老山林”,君再看看枝上那双白头翁,其忧郁之愁苦,其惆怅之迷茫,不是跃然纸上吗?
  另一套瓷板画则为笔者家传之物。“文革”时老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被赶下了三尺讲台,他曾与我商议如何保护祖父唯一遗物,即从床围上拆下四块瓷板画。瓷板画高仅18厘米,小则小矣,却惟恐被破“四旧”的红卫兵抄家损坏。而我当时亦已被视为“黑五类子弟”,同样有抄家之虞。因此,父亲要将小小瓷板存放到南昌的二妹家里去,妹夫为工农子弟,我以为此举妥当。一晃30多年过去,2002年祖父坟地要动迁,二妹竟将四块瓷板画携带回湘。惜老父早已仙逝,80老母仍照传长不传幼陈习,郑重其事当着众弟妹的面,将四块瓷板画传给长子长孙,也即我与我的儿子。老母亲告诉我瓷板画是祖父1918年结婚时镶床用的旧物,1944年日本鬼子炸醴陵,房子被毁,床上8块瓷板剩下4块完好,祖父将它保存下来作纪念。于是,父亲用心呵护的祖父唯一遗物——四块小小瓷板画,便辗转入了我的珍藏室。
  其一为蝈蝈稻穗图(图5)。蝈蝈短翅大腹,其雄虫能鸣,因此,清代顾铁卿作《清嘉录》时,记了蝈蝈一笔,说它可供人“听鸣声为玩”。民间竟有称其为“哥哥”的。宋人称“莎鸡振羽作纺丝之声,小儿夜亦养之听其声”。这个莎鸡即蝈蝈雅名之一,还有“络丝娘”、“梭鸡”,皆雅致中听。传说喂它以丹砂,冬寒可不僵,第二年仍活泼生动。或许就是这个原故,画家笔下之草虫,蝈蝈为首选之一。
  蝈蝈稻穗中熟穗如金,蝈蝈立于稻叶之间,长须纤长,瘦脚清健,绿色双翅薄如碧纱。画家抓住的动态足它不经意间的挪移,是那唱累了稍歇片刻的姿态,但一虫而有秋声夏曲在耳,一穗而有绿波金浪人目。
  其二为垂柳鸣蝉图(图6)。一枝嫩柳斜挂,一只鸣蝉高攀,长鸣挟噪,绿叶送爽,几笔几划,夏热秋凉皆入画。唐人韦庄在他的一首诗中说,“蝉移高柳进残声”,此说未免过于悲凉些,而那位不知名诗人说的“今日天气好,清吹与蝉鸣”,则多了几分明媚和欢愉。
  古人看重蝉,足在于蝉能上天入地,且其幼虫在地下可蛰伏几年,而后攀高“钦清”,因此赐蝉一个“居高饮清”圣洁之名。古人不单用蝉作玉佩,商周青铜礼器都有蝉形纹饰。画家画蝉,固然有循古之意,更因蝉居夏虫之首吧。
  秋虫之首则推蟋蟀。红蓼蟋蟀图(图7)画一柄红蓼红艳似火,红蓼下一对蟋蟀正酣战,真乃好勇斗狠之徒。《唐风·蟋蟀》说,“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说蟋蟀是报秋之虫。人类认知的蟋蟀,大致便如此了。而《聊斋·促织》中的宣德皇帝好玩蟋蟀,因此引出一个小儿变蟋蟀而称雄促织林中的传奇。
  其四为螽斯好花图(图8)。绿叶拥实荚,螽斯好红花,画家或许正是取螽斯“多子多孙”之喻,草虫四画,唯螽斯好花图,既有花又有实。
  其实螽斯之鸣不如蝉和蝈蝈,其勇不及蟋蟀,且还有个啃食庄稼的劣名,但秋鸣之虫唯蟋蟀、螽斯最佳。与蟋蟀比,螽斯之鸣虽有野趣,但为乱弹,蟋蟀则称得上勇士中的歌手了。
  四块瓷板画四虫,皆为中国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佼佼者,但画家亦为“湮没不彰”者,他们将蝉翼虫翅画得灵透轻盈,把腿脚触须描得纤劲生动,笔墨闲适,布局坦荡,虽虫小景微,却包容了春之浓艳,显示了夏之热烈,表白了秋之成熟,勾沉了冬之肃杀,不就是在谱写大自然的和谐与永恒吗?
  有人说“自然之声便是诗”,实在是至理名言。南朝的王籍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足在承认鸟虫之鸣便是诗的同时,还以鸟虫之鸣为丈量幽静的尺度,此说既别致又优雅。与王籍同时代的钱包照说“春燕参差风散梅”,燕的与春结伴而行之状不是扪摩可及吗?而唐代刘树勋一句“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纱窗”,则将虫们标志为春之使者,虫声之可亲可爱,虫声之可捧揽可容留,一语而尽。瓷板画广用虫鸟题材,便在装点居室之外,平添了笔描春媚,纸弄秋涛的雅逸之趣了。不单“虫鸣静可听”,也不单“鸟语芬芳外”,这两套瓷板画,画虫鸟唱虫鸣,写虫鸟话虫鸣,原来皆为画家内心世界的独白……
  (责编:耕生)
其他文献
1894年,美国著名科学发明家爱迪生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影视镜,翌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内首次用投射方式放映了《水浇园丁》、《火车到站》、《墙》等短片时,他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发明的这个“新奇的玩意儿”会在不远的将来迅速普及到全世界,并且成为20世纪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卢米埃尔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
期刊
十七年前,一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商代大墓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程家村被发现。墓内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原始瓷器等多达2000多件,这些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特点鲜明的出土器物曾轰动一时,震惊世界,享誉海内外,并为描绘三千多年前长江中游地区的历史图景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玉器是商代时期长江南岸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754件(颗)出土玉器对研究当时长江中游地区方国的玉器文化和玉
期刊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依次排列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茶经》著于中唐广德二年(764年),主要阐述了茶的起源、品种、产地、焙制工艺、煮茶方法、生产工具和饮茶器皿等,这是一本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著作,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  洪州窑究竟在何处,陆羽没有说明,故一直困扰着人们。1977年考古工作者终于在南昌市南约30公
期刊
调整之后未必是春天    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已经落幕,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这一轮行情就此尘埃落定。相对于2004年和2005年初的“爆涨”、“井喷”、“飘红”等,2006年艺术品拍卖的槌声,夹杂在一片“泡沫”、“崩盘”、“调整”和“回暖”的喧闹声中。特别是中国近现代书画让老买家心存疑虑,让新买家举棋不定,让书画收藏家和投机存货者不愿将好作品送拍,让刚准备进门的投机加盟者停步不前,让逐利热钱
期刊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对外贸易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陶瓷制造业也不例外,同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继承汉、晋、南北朝和隋代施釉挂彩陶瓷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少施釉挂彩陶瓷新品种,包括各类白釉彩瓷、黑釉花斑瓷以及唐三彩、绞胎器、绞釉器等,都以独树一帜的崭新面貌在我国北方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继青瓷、白瓷之后,彩瓷生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  
期刊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喜”字罐(见图)。该罐高21.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6.5厘米。罐口收敛,露胎。肩上饰有一圈回纹,罐腹分别有三个“喜”字和缠枝牡丹纹,构成此罐的主题纹饰。瓷罐内外及罐底施透明釉,圈足内外斜削较尖,并有火石红。整个瓷罐釉色滋润、细亮,胎质致密。应是晚清时期的一件民窑器物。  这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喜”字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器型端庄稳重,口小收敛,溜肩,
期刊
一枚“太平真宝”  子 庆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集得这枚“太平真宝”钱。此钱外廓5.2厘米,内径0.9厘米,重48.5克。钱文为篆书,铜质,见拓片和照片。此钱锈迹浓重,似为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钱。对于这枚“太平真宝”钱,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未见此枚“太平真宝”钱,并一直未找到确切的说法。现将此钱币介绍给泉家,希望得到大家的赐教。  (责编:丁 丑)      悬疑折十“大观通宝”钱  周
期刊
在民国初年,闻名一时的“四大公子”何许人?乃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溥侗是也,笔者说的正是袁公子。  袁克文,字豹岑,又名抱存,小名叫“招儿”,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韩国。6岁识书字,7岁读经文,10岁习文章,15岁学诗赋、练书法。因得北宋王晋卿《西蜀寒云图》,又号寒云,又得商代玉龟币,便取名书斋“龟庵”,他的父亲一味笑他是假名士。    袁世凯一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克文排行老二,长
期刊
王莽是铸造货币的能手,史称“三一绝”之一,他曾多次实行货币改革,铸钱的数量与花样也称著于中国货币史。  对于集币者来说,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六泉十布”和“国宝金匮·直万”等大名誉品,能集全一套者,被人艳羡不已。至于其他则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最近,笔者遇到四川来的一位周姓泉友,持一金质“布泉”请求鉴定。据说此钱出土于川北广元市昭化古城老城故址,系罐藏品。    此钱曾引起当地钱泉学会的重视
期刊
梅县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或水车窑,创于唐初,盛于中晚唐,北宋初期已少见。以烧造青瓷为主,生产历时近三百年。20世纪70年代发现,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赴窑址实地考察命名。冯先铭先生曾论及:“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唐代曾远销海外,泰国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窑、长沙窑外,还有广东梅县窑和高明窑碗片,这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例证。”  198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