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名:《爱弥儿》
二、著者:卢梭 译者:李平沤
三、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一生坎坷波折,晚年孤独不幸。1778年 7月2 日,他结束了悲愤的一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卢梭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他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发生巨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
四、内容摘要:
全书总共五卷,按“自然的秩序”分阶段叙述爱弥儿成长的过程并阐发作者的理论。在第一卷中,主要阐明了《爱弥儿》写作的宗旨和人之所以要受教育的原因。第二卷中,卢梭论述了从孩子学步开始到十岁或十二岁时的教育。在这一阶段,卢梭主张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而应让他多接触自然,多观察周围的事物。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应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童年的第三个阶段”的教育。在这一时期,卢梭认为爱弥儿体力有所增长,脑力也开始活跃,开始进行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教育。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五、心得体会:
卢梭的这本书分上下两册,虽是译本,但其中的字字句句仍充满深刻的道理和韵味。读过以后,我感触颇深。
这本书是卢梭在十八世纪所著作的,其中提出的自然教育的观点——让孩子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然教育的观点贯穿了整本书的主线,该观点不仅在十八世纪即使是在现当代的教育实践之中也是相当适用的,并且还是民主教育思想一直所探讨的。卢梭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接受三种教育的培养: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中,自然教育是我们不能够左右的,而事物的教育,我们只能决定其中的某些部分,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掌控的。只有将这三种教育完全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成功,更加接近自然地目标。卢梭能够在18世纪就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就可见这本书是一本超前的、影响时代的,并且能够供人借鉴探讨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我跟随着卢梭的脚步,陪伴着爱弥儿,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母亲,在一步步地教育陪伴着自己的孩子,陪他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现在还是一名学生的我从未感受过教育和抚养婴儿的过程,也不知其中的道理。读了卢梭对于爱弥儿婴儿时期的教育,却颇有感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开始牙牙学语,这便是许多父母开心起来,忙教着各种复杂的词语让孩子学着说。殊不知这样是不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在教孩子说话方面,卢梭不赞成操之过急,因为操之过急反而使他们说的更迟,说的更乱。不要让还没有到年龄的孩子学说话,因为他们所理解的词汇意思与我们不同。对于刚为人父母的人来说,了解孩子的生长特点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卢梭在书中提醒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讲话,必须咬字清楚,音调纯正。其次是要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词。我也从这些地方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当爱弥儿到了少年期的时候,卢梭对他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这有什么用处”的讨论。关于这一点,卢梭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当他在教爱弥儿用太阳辨认方向的时候,爱弥儿有了疑惑学这个有什么用处。卢梭没有直接回答他。第二天,他带爱弥儿去森林玩耍却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他通过指引爱弥儿使他利用昨天学到的知识找到了回家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方法真的很有用。但是对比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教师在课堂上长篇阔论地讲,学生在下面听,虽是听得认真,但听得最多的,记得最牢的都是这个知识点如何如何重要之类的话。学生也许背下来了知识点,心中却不免有疑惑:学这个有什么用。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高中时在学习数学的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时,自己心里也会纳闷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些有什么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他们的用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是仅仅交给学生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更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知识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这样学生才会清晰明白的去学,不至于一直迷迷糊糊。这也是当今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的道理所在。
我们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解决之道。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从小学开始接受教育到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教育有着最亲身的理解和感受。在这本书中,我们现在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度等都能找到源头和影子。我不得不佩服那个时期的卢梭,早在那么多年以前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例子,其伟大之处无人可及。我感触较深的还有一点。卢梭在教爱弥儿地理的时候,直接带他去大自然中亲身观察体验,观察完后让爱弥儿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思考问题。这样的启发式引导教学自是有其优势所在。观察可以让学生得到亲身经历的体验,相比于教师口头相传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内化。首先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兴趣,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所观察到的思考问题。这样的方法的结果整容卢梭所说那样“你的學生只能看地图,而我的学生已经能画地图了”。
当爱弥儿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龄时,卢梭便为其假想了一个妻子——苏菲。书中的苏菲是美好的。善良、纯洁,头脑聪颖。思想健全,心思敏感缜密,她懂得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做善事。这样的一个女孩形象真的堪称完美。也只有这样的女孩才和爱弥儿相配。在和苏菲恋爱后,爱弥儿盼望见到苏菲,见完回来后又花许多时间回忆甜蜜的场景。爱情本就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当他独处时,又回到原來的爱弥儿。去田野里考察,研究博物学,热心公益,保护弱者。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在生活中的有些情侣。自从谈恋爱后两个人便整天黏在一起,尤其是有些大学生情侣,两个人在一起但却放任学习不管,只顾玩乐,心思全在对方身上,其中一人要是有些疏远便什么事也不能做了。这样的爱情让人迷失了自己。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便是互相鼓励,一起进步,在一起时甜蜜,分开时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己的事。这便是爱情的最好状态吧。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的教育思想是相当全面的。有许多在当今教育中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卢梭过分强调儿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知识,从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由于儿童本身的经验较少,能亲自参加的活动有限,因此,儿童这样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散片面、支离破碎的。其次,他把对儿童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等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也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尽管在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可以不同,但绝对不能截然分开。最后,在对女子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的局限。卢梭认为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就应该服从权威,且无需发展她们的智力,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妇女作用及教育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性及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还需细细品味和理解这本书中许多具体的教育思想。爱弥儿永远在成长。
作者简介:王雪妮(1994.02.01—),女,籍贯:陕西省渭南市,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二、著者:卢梭 译者:李平沤
三、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一生坎坷波折,晚年孤独不幸。1778年 7月2 日,他结束了悲愤的一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卢梭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他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发生巨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
四、内容摘要:
全书总共五卷,按“自然的秩序”分阶段叙述爱弥儿成长的过程并阐发作者的理论。在第一卷中,主要阐明了《爱弥儿》写作的宗旨和人之所以要受教育的原因。第二卷中,卢梭论述了从孩子学步开始到十岁或十二岁时的教育。在这一阶段,卢梭主张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而应让他多接触自然,多观察周围的事物。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应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童年的第三个阶段”的教育。在这一时期,卢梭认为爱弥儿体力有所增长,脑力也开始活跃,开始进行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教育。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五、心得体会:
卢梭的这本书分上下两册,虽是译本,但其中的字字句句仍充满深刻的道理和韵味。读过以后,我感触颇深。
这本书是卢梭在十八世纪所著作的,其中提出的自然教育的观点——让孩子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然教育的观点贯穿了整本书的主线,该观点不仅在十八世纪即使是在现当代的教育实践之中也是相当适用的,并且还是民主教育思想一直所探讨的。卢梭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接受三种教育的培养: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中,自然教育是我们不能够左右的,而事物的教育,我们只能决定其中的某些部分,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掌控的。只有将这三种教育完全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成功,更加接近自然地目标。卢梭能够在18世纪就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就可见这本书是一本超前的、影响时代的,并且能够供人借鉴探讨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我跟随着卢梭的脚步,陪伴着爱弥儿,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母亲,在一步步地教育陪伴着自己的孩子,陪他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现在还是一名学生的我从未感受过教育和抚养婴儿的过程,也不知其中的道理。读了卢梭对于爱弥儿婴儿时期的教育,却颇有感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开始牙牙学语,这便是许多父母开心起来,忙教着各种复杂的词语让孩子学着说。殊不知这样是不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在教孩子说话方面,卢梭不赞成操之过急,因为操之过急反而使他们说的更迟,说的更乱。不要让还没有到年龄的孩子学说话,因为他们所理解的词汇意思与我们不同。对于刚为人父母的人来说,了解孩子的生长特点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卢梭在书中提醒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讲话,必须咬字清楚,音调纯正。其次是要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词。我也从这些地方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当爱弥儿到了少年期的时候,卢梭对他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这有什么用处”的讨论。关于这一点,卢梭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当他在教爱弥儿用太阳辨认方向的时候,爱弥儿有了疑惑学这个有什么用处。卢梭没有直接回答他。第二天,他带爱弥儿去森林玩耍却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他通过指引爱弥儿使他利用昨天学到的知识找到了回家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方法真的很有用。但是对比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教师在课堂上长篇阔论地讲,学生在下面听,虽是听得认真,但听得最多的,记得最牢的都是这个知识点如何如何重要之类的话。学生也许背下来了知识点,心中却不免有疑惑:学这个有什么用。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高中时在学习数学的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时,自己心里也会纳闷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些有什么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他们的用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是仅仅交给学生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更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知识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这样学生才会清晰明白的去学,不至于一直迷迷糊糊。这也是当今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的道理所在。
我们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解决之道。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从小学开始接受教育到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教育有着最亲身的理解和感受。在这本书中,我们现在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度等都能找到源头和影子。我不得不佩服那个时期的卢梭,早在那么多年以前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例子,其伟大之处无人可及。我感触较深的还有一点。卢梭在教爱弥儿地理的时候,直接带他去大自然中亲身观察体验,观察完后让爱弥儿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思考问题。这样的启发式引导教学自是有其优势所在。观察可以让学生得到亲身经历的体验,相比于教师口头相传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内化。首先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兴趣,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所观察到的思考问题。这样的方法的结果整容卢梭所说那样“你的學生只能看地图,而我的学生已经能画地图了”。
当爱弥儿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龄时,卢梭便为其假想了一个妻子——苏菲。书中的苏菲是美好的。善良、纯洁,头脑聪颖。思想健全,心思敏感缜密,她懂得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做善事。这样的一个女孩形象真的堪称完美。也只有这样的女孩才和爱弥儿相配。在和苏菲恋爱后,爱弥儿盼望见到苏菲,见完回来后又花许多时间回忆甜蜜的场景。爱情本就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当他独处时,又回到原來的爱弥儿。去田野里考察,研究博物学,热心公益,保护弱者。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在生活中的有些情侣。自从谈恋爱后两个人便整天黏在一起,尤其是有些大学生情侣,两个人在一起但却放任学习不管,只顾玩乐,心思全在对方身上,其中一人要是有些疏远便什么事也不能做了。这样的爱情让人迷失了自己。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便是互相鼓励,一起进步,在一起时甜蜜,分开时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己的事。这便是爱情的最好状态吧。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的教育思想是相当全面的。有许多在当今教育中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卢梭过分强调儿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知识,从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由于儿童本身的经验较少,能亲自参加的活动有限,因此,儿童这样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散片面、支离破碎的。其次,他把对儿童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等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也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尽管在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可以不同,但绝对不能截然分开。最后,在对女子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的局限。卢梭认为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就应该服从权威,且无需发展她们的智力,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妇女作用及教育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性及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
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还需细细品味和理解这本书中许多具体的教育思想。爱弥儿永远在成长。
作者简介:王雪妮(1994.02.01—),女,籍贯:陕西省渭南市,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