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设教学情境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来,但最终应回归数学课堂。教师要思考数学课堂教学要素对它的影响:(1)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的兴趣;(2)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又要关注“数学中的数学”;(3)要符合数学的严谨性要求;(4)要注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新 创设教学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广大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设计出了许多精彩案例,有效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在数学课堂中看到一些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牺牲了数学或是只有热热闹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体验和思考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情境的创设流入表面化和庸俗化,失去了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课堂从只关心数学学科特点到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必然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们对这种教学方法如此青睐,一般是基于以下认识:
首先,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并不是由符号所组成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所以,儿童眼中的数学并不象科学家眼中的数学,是那些逻辑公理和已证的命题。他们的数学活动通常是从观察日常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因此,儿童对数学的认知学习,就需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构建一个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不断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和反思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于是,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相对紧密的教学情境就自然地担负起这一重任。
其次,使数学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出现,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传统数学教学更强调数学的学科特点,也就是不少专家指出的“科学的数学”,它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世界之中,它本身是一个有组织的,严密的和封闭的演绎体系。这与儿童主要通过探索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对矛盾,于是传统数学教学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常常给学生以“逻辑严密,语言规范”,但“枯燥,沉闷”的感觉。同时,教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严密,数学语言更准确,解题方法更熟练,不惜布置大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教学情景(特别是生活情景)的创设运用沟通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门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就有数学,数学并不神秘,这既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步,也是情境创设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但是,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毕竟是有差距的。我们尊重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点和让数学走近学生都是为了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归根到底,它们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的。在班级授课制为办学模式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让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懂得数学的价值,发展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的思想方式,最终提高其数学素养的目的。数学课堂中的学生、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学科特点必然会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要求我们在创设和应用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回归数学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除法平均分的意义”时,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妈妈买了12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学生很快就会列出算式12÷3=4,这时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会归纳出:12除以3等于4,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此时告诉学生12是妈妈买桃子的总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被除数,3是分的分数叫除数,4是求的每盘放的个数叫做商。
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常常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正负数(一)”一课时,教材创设的是六年级一班和二班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景,直接给出了每一局的得分。我在分析教材后对教学情境进行了改变。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记录得分。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这样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乐学、愿学的氛围中体会+1和 -1可以相互抵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亲身体验正负数相抵。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而且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求知欲。
1.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一课,先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再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银牌数的统计表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原来学的单式统计表去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2.1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教学《图形与变换》为例。平移图形时找对应点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找不准对应点,画不对平移图形,不是格数的不对,就是对应点找错了。如果教学时先发给学生画平移图形的表格图,再分组合作画图,然后分别汇报交流画图的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有效强化学生对“对应点”的理解和记忆。
2.2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在教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96-45-25),这个算式也可以说成从96中减45和25的和,这时我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综合算式,汇报是有一组同学说出:老师我们可以在算式上做个记号表示先算45加25吗?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他们非常高兴。后来我告诉学生这个记号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以后的练习中他们遇到这样的题就常用小括号计算。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3挖掘探究资源,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3.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上“平移”这堂课时,我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蚂蚁搬家。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当然最好是方格纸的格点上,这样方便学生数格子数),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虚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我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我发的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3.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二人小组,同桌玩“掷骰子”决定胜负的游戏。游戏1:每人掷一次,掷出的点数大于2时甲方记一分,小于2时乙方记一分; 游戏2:每人掷一次,掷出的点数大于3时甲方记一分,小于3时乙方记一分;游戏3:每人掷一次,掷出的点数是1、2、3时甲方记一分,点数是4、5、6时乙方记一分。教师给出下表:
各组自己统计得分情况,并比较结果,得出结论:哪种规则对双方比较公平。学生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很自然地知道机会(概率)有大小,并总结出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其它游戏规则,再参与活动,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做为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参考文献:
[1]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旭光.好教师必备的5项新技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广,杨宏丽.上好课应知应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扬庆余主编.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新 创设教学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广大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设计出了许多精彩案例,有效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在数学课堂中看到一些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牺牲了数学或是只有热热闹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体验和思考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情境的创设流入表面化和庸俗化,失去了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课堂从只关心数学学科特点到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必然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们对这种教学方法如此青睐,一般是基于以下认识:
首先,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并不是由符号所组成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所以,儿童眼中的数学并不象科学家眼中的数学,是那些逻辑公理和已证的命题。他们的数学活动通常是从观察日常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因此,儿童对数学的认知学习,就需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构建一个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不断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和反思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于是,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相对紧密的教学情境就自然地担负起这一重任。
其次,使数学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出现,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传统数学教学更强调数学的学科特点,也就是不少专家指出的“科学的数学”,它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世界之中,它本身是一个有组织的,严密的和封闭的演绎体系。这与儿童主要通过探索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对矛盾,于是传统数学教学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常常给学生以“逻辑严密,语言规范”,但“枯燥,沉闷”的感觉。同时,教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严密,数学语言更准确,解题方法更熟练,不惜布置大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教学情景(特别是生活情景)的创设运用沟通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门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就有数学,数学并不神秘,这既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步,也是情境创设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但是,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毕竟是有差距的。我们尊重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点和让数学走近学生都是为了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归根到底,它们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的。在班级授课制为办学模式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让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懂得数学的价值,发展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的思想方式,最终提高其数学素养的目的。数学课堂中的学生、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学科特点必然会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要求我们在创设和应用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回归数学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除法平均分的意义”时,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妈妈买了12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学生很快就会列出算式12÷3=4,这时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会归纳出:12除以3等于4,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此时告诉学生12是妈妈买桃子的总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被除数,3是分的分数叫除数,4是求的每盘放的个数叫做商。
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常常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正负数(一)”一课时,教材创设的是六年级一班和二班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景,直接给出了每一局的得分。我在分析教材后对教学情境进行了改变。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记录得分。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这样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乐学、愿学的氛围中体会+1和 -1可以相互抵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亲身体验正负数相抵。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而且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求知欲。
1.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一课,先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再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银牌数的统计表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原来学的单式统计表去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2.1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教学《图形与变换》为例。平移图形时找对应点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找不准对应点,画不对平移图形,不是格数的不对,就是对应点找错了。如果教学时先发给学生画平移图形的表格图,再分组合作画图,然后分别汇报交流画图的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有效强化学生对“对应点”的理解和记忆。
2.2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在教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96-45-25),这个算式也可以说成从96中减45和25的和,这时我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综合算式,汇报是有一组同学说出:老师我们可以在算式上做个记号表示先算45加25吗?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他们非常高兴。后来我告诉学生这个记号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以后的练习中他们遇到这样的题就常用小括号计算。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3挖掘探究资源,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3.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上“平移”这堂课时,我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蚂蚁搬家。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当然最好是方格纸的格点上,这样方便学生数格子数),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虚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我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我发的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3.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二人小组,同桌玩“掷骰子”决定胜负的游戏。游戏1:每人掷一次,掷出的点数大于2时甲方记一分,小于2时乙方记一分; 游戏2:每人掷一次,掷出的点数大于3时甲方记一分,小于3时乙方记一分;游戏3:每人掷一次,掷出的点数是1、2、3时甲方记一分,点数是4、5、6时乙方记一分。教师给出下表:
各组自己统计得分情况,并比较结果,得出结论:哪种规则对双方比较公平。学生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很自然地知道机会(概率)有大小,并总结出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其它游戏规则,再参与活动,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做为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参考文献:
[1]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旭光.好教师必备的5项新技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广,杨宏丽.上好课应知应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扬庆余主编.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