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来引领 题组练习显“神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毋庸置疑,题组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也得到了一线教师们的重视。用“核心问题”来引领题组的设计与练习,能充分发挥题组练习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的本质,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思维能力,这也必定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本质特征 知识方法 本质规律 知识网络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题组练习并不陌生,它可以把以前、现在以及今后的知识串联起来,知识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还能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那如何根据需要巧设“题组”,发挥题组练习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在设计题组时,要用“核心问题”来引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知道通过此题组练习,能为学生解决一个怎样的问题,学生又能得到怎样的发展。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来创设,才能充分发挥题组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
  一、设计“思辨型”题组,在辨析中感悟本质特征
  在数学学习中,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在不断增多,有些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运用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发生错误。如果能根据知识的不同特征设计一些“思辨型”题组,引导学生对题组中相似的、易混的知识进行辨别与分析,那么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周长与面积
  (1)先用红色描出上面图形的周长,用蓝色描出上面图形的面积,说说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2)先量再分别计算上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如果从上面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4)分别计算下面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上面两张图合并成组合图)
  (5)一根弯曲的棉线把长方形分成两部分(如下图)图A和图B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为什么?
  [A][B]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一线教师都会有这种感觉,当周长和面积一起出现时,学生经常会发生混淆、不断出错。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特征还缺乏清晰、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对“线”“面”概念不清造成的,帮助学生辨析差异、把握本质是我们需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描”“量”“剪”“合”“分”这五个题组,把周长与面积串联在一起,层层深入。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计算中体验到“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周长指的是“线”,面积指的是“面”。在经历“周长”与“面积”的不断变化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辨析,理顺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正确解决复杂情况下有关周长与面积的实际问题,这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图形怎么变,周长与面积的本质特征是不变的。学生在一层层的练习中、在一次次的思辨与比较中,对两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二、设计“针对性”题组,在强化中巩固知识方法
  每节数学课中都存在着知识重点与难点,单凭教学中的一两个例题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与方法,往往不是很牢固,学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的特征,设计一些“针对性”题组,就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掌握方法,激活思维。
  【案例2】商不變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条比较重要的规律,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我们总觉得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太顺”,看似学会了,没有疑问,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假象。学生只是强化了“商不变”,并没有去深入研究什么情况下商才不变。为此,帮助学生关注“商不变”的根源是我们在练习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拓展了书本上的题组。教材从“同时乘”和“同时除以”设计了三组有针对性的题组,为避免学生只关注“商不变”,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不变”。学生在观察与思索中追溯根源:第一组“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所以商不变,第二组“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所以商不变,第三组综合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再串联一组变式题组,“210÷ =14, ÷25=5”,这两题是对“商不变的规律”的逆向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中自主地从“商不变”来追溯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变化。最后一题“
  ÷ =21”,完全放开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空间。从根据算式写结果到知道结果逆向思考算式,学生在思索中一次一次地强化了“商不变的规律”的本质与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也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设计“拾级型”题组,在探索中掌握本质规律
  数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遇到难题。有些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就是怕做难题。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思考,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瓶颈”。为此,可设计一些“拾级型”题组,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拾级而上,在探索中一步一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感悟蕴含的本质规律。   【案例3】比长短
  (1)一根( )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第二次剪去米,哪次剪去的多?
  思考1: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第二次剪去米,哪次剪去的多呢?
  (2)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占全长的,第二段长为米,哪段长一些?
  思考2:第1题与第2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第二根剪去米,哪根剩下的长?
  在分数问题的练习中,常会遇到上述这类题目,不管哪一题,学生回答最多的是“无法比较”。很多学生认为和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此做出错误判断。显然,学生只关注了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区别,而没有结合情境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一根绳到两根绳的题组练习。从让学生选择一根绳子的长度入手,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在思考绳子长度时,发现绳子的长短会影响到第一次剪去的长短,从而获得因绳子长短不一样出现的三种不同结果。第二问的出现再次引发学生争议,但此时学生更多的是吸取前面的经验,认真分析,在思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问虽然涉及两根绳子,但学生在一层层的练习中,对分数的意义已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掌握了分析数量关系来解决这类题的方法,也就能水到渠成地获得结论。此题组,层层深入,层层突破,使学生在逐层的解决中领悟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在“爬楼梯”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设计“体系型”题组,在建构中形成知识网络
  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往往把知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以单元的形式来编排,相对来说,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是比较零散的、琐碎的,这不易学生调动自身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体系型”题组,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案例4】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题:算一算,比一比。
  192÷30 990÷60
  192÷34 990÷62
  192÷38 990÷66
  想想怎么填?
  □92÷34,□里最大填( ),商是一位數,最小填( ),商是两位数。
  690÷□2,□里最小填( ),商是一位数,最大填( ),商是两位数。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单元中的知识点非常多,为了逐步突破竖式计算中的难点,教材分成了许多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是零碎的,解决问题时不宜从大脑中检索所需的知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上述题组蕴含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的知识网络,横看题组,第一行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比较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竖式的简算。第二、第三行分别是“四舍”“五入”试商、调商的除法,比较中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出商随着除数“看大”或“看小”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竖看题组,学生惊奇地发现商是一位数与两位数的算式特征,并在思考“□里最大填几,最小填几”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解。此题组把单元中分解成的若干小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计算、观察与比较,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整体认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和运用。
  毋庸置疑,题组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形式,用核心问题来引领题组设计与练习,是笔者在实施题组练习中的一点教学经验。它能充分发挥题组练习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的本质,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思维能力,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教学本课时,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握紧人文精神的罗盘,让学生自主提问,根据问题来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趣味盎然。课堂上的三处生成,更是让师生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它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现在,这一说法被苏教版品德教材的编者加以运用,翻开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不难发现,随处可见留白部分,显然,教材留白在编者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孩子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需要积累,语言需要运用。有了积累,运用才更加自如;因为运用,积累才更显必要。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运用,不会运用,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与运用的兴趣,指导学生会积累、会运用,扎
石玉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包括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以科研骨干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共发表论文80多篇。2011年,获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称号,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国之大计。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研究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了特殊单元——习作单元。本文对这一单元的编排进行教材解读,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统编 习作单元 教材解读 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编排这个单元,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重阅读轻习作的教学状况。  三年
【摘要】学会自主学习,是新时代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具有的能力。在阅读《地球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们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按照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对其兴趣点进行深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我们创设一个让孩子们共同交流的平台,老师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让更多的孩子去发现别人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相互学习,在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小小年纪就饱受病痛折磨,行走吞咽困难,言语困难,不自主动作,肝硬化等等一系列病症有如梦魇;他们辗转各地求医只为一个答案,只为恢复往日健康。他们是一群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晓平教授恰恰是少数几个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肝豆病专家。  追本溯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由铜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五大学习领域,其中运动技能领域不仅是实现其他四大领域的载体,也恰恰反映并诠释了体育的本质,因此它是重中之重,也是体育学科的关键,但传统模式的技能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所热衷的内容,甚至被认为那就是他们脑海中所理解的体育课,必定对其是积极的、向往的、感兴趣的,但是纯粹的游戏活动又缺乏针对性、规范性以
牛献礼 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曾于1999年荣获全国小学数学第四届评优课一等奖:多节录像课由中央电教馆、河南省电教馆、北京市电教馆等单位发行;2012年12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上执教观摩课;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案例等100多篇,40余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参与编著《名师如何观察课堂》、《名师课堂DNA解码》(小学
“语用”意指“语言文字运用”,它成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高频词。一时间,重语用成了语文教学界最热议的话题。但反观十几年课改实践,我们发现轻语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首先,以人文主题为主导的教材编排形式,将语言训练目标隐性化,让许多一线教师很难准确定位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因此,课改初期曾一度出现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得意不得言的普遍现象。  其次,课改初期,重感悟体验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