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初中女生昕涵交给妈妈任淼(化名)一张购物清单,除了换季服装、笔、本、文具等必需品外,还有×××胶带5米、×××胶带7米、海报1张……
“有时候看不懂孩子的购物清单,被她的购物需求弄得一头雾水,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任淼说。
不久前昕涵曾跟任淼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判,她希望能拥有自己购物的自由。任淼拒绝了女儿:“这不是自由不自由的事情,网上购物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背后还有任淼没有说出口的一层理由:不放开购物自由至少还能对女儿有一些把控。
昕涵的购物清单不算太“出格”。最近,一位妈妈被吓了一跳:女儿竟然用10元钱在网上给闺蜜买了一个“男朋友”。后来这位妈妈弄明白了:10元钱是半个小时的租金,在半个小时里,虚拟“男朋友”的任务是发几条信息,督促闺蜜写作业。
细细品味中学生的消费,能品到一种“一路升级打怪”的味道,那么,从“小白”到“封神”是否是一条烧钱之路呢?
最初肯定是要交一些“学费”的。
小文就曾经单纯因为“好看”“销量高”“看起来舒服”而买了一双著名品牌的气垫运动鞋,结果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越野跑时,“被小树枝一类的硬物刺破鞋底”而报废。
好在这个“交学费”的过程并不长。因为这次“最后悔”的消费,激起了小文对运动鞋进行研究的兴趣和斗志。现在小文对待买鞋的态度是这样的:“买鞋也是需要理性的,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没有工资,所以买鞋钱都需要靠父母赞助,如果遇到一双鞋,经过研究后我仍然很喜欢,我也需要评估价格贵不贵、父母会不会同意。有的时候想一想,上千元干什么不好,干吗非要买鞋呢?”
研究需要理性,而研究也会让行为更为理性。
“我入手账‘坑’没走什么弯路。”昕涵说。昕涵是一个遇事爱琢磨的人,在好朋友的影响下,她开始对制作手账着迷,看别人的手账做得漂亮,便学着别人的样子迅速在网上买了几卷手账胶带,一边使用一边在网上搜寻与手账制作相关的“经验贴”。很快,昕涵便在某平台上加入了一个群,群中多是手账制作高手,昕涵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如何巧妙地使用胶带、如何写出漂亮的字体,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跟大家一起“拼米”,“一卷胶带通常有十几米,我们在做手账时,不会总是做同样主题的,因此要想做好手账需要的是样式、品种多样的胶带,每种的数量不用太多。于是,大家便在群里拼着买,有时候是每个人买不同的胶带然后分成很多1米长的小段,群里的人交换,慢慢地,有的人手里的品种越来越多,大家便开始直接从这个人手里‘拼米’。”昕涵说。
不少专家指出,00后普遍比他们的前辈拥有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因此他们更有条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00后研究报告》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7%的00后更愿意为有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产品付费。
但是付费并不一定就是高消费,比如,继“拼米”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昕涵翻箱倒柜,把自己小时候玩过的一些小贴纸都找了出来,昕涵发现这些几乎失去黏性的小纸片,剪切、重组之后就是很好的手账制作素材,“这样做不仅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还能省钱,多好。”昕涵说。
不少人说中学生爱攀比,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00后的消费已经呈现出了注重功能性的理性特点。跟父辈相比,这些孩子对品牌没有那么在意,身上没有明显的“哈”味:在购物时,他们并不非得买日货、韩货、美货……甚至他们比前几代人更加喜欢有中国味道的东西。“爸爸总喜欢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日本或德国品牌的文具作为礼物,但是如果让我自己买的话,我会选晨光,品种多、样子又好看,我喜欢用细笔芯写字,国产品牌里就能很容易找到0.38甚至0.35毫米的笔芯。”昕涵说。
对于大部分正处在青春期的00后来说,他们的消费也必然沾染着青春期的味道。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双重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这也使得他们的消费或多或少带有了双重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购物时不少中学生们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理性,但有时又显得极为盲目。
正在上初三的小雅,也喜欢做手账,她在购买手账胶带时也会精确计算到米,但小雅同时还迷上了购买“盲盒”,所谓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产品。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购买者只有打开那一瞬间才会知道自己买到的到底是什么。“我有时候也会因为打开盲盒时发现里面没有喜欢的东西而后悔,但是没过几天就开始想念在打开盲盒过程中的那种刺激。”小雅说。
专家指出,中学生的消费确实需要引导。不过,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做到冷靜和理性,就如孙宏艳所说,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这个年龄孩子所处生长发育期的特点。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有时候看不懂孩子的购物清单,被她的购物需求弄得一头雾水,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任淼说。
不久前昕涵曾跟任淼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判,她希望能拥有自己购物的自由。任淼拒绝了女儿:“这不是自由不自由的事情,网上购物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背后还有任淼没有说出口的一层理由:不放开购物自由至少还能对女儿有一些把控。
昕涵的购物清单不算太“出格”。最近,一位妈妈被吓了一跳:女儿竟然用10元钱在网上给闺蜜买了一个“男朋友”。后来这位妈妈弄明白了:10元钱是半个小时的租金,在半个小时里,虚拟“男朋友”的任务是发几条信息,督促闺蜜写作业。
花钱更注重实用性 中学生的消费没有“哈”味
细细品味中学生的消费,能品到一种“一路升级打怪”的味道,那么,从“小白”到“封神”是否是一条烧钱之路呢?
最初肯定是要交一些“学费”的。
小文就曾经单纯因为“好看”“销量高”“看起来舒服”而买了一双著名品牌的气垫运动鞋,结果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越野跑时,“被小树枝一类的硬物刺破鞋底”而报废。
好在这个“交学费”的过程并不长。因为这次“最后悔”的消费,激起了小文对运动鞋进行研究的兴趣和斗志。现在小文对待买鞋的态度是这样的:“买鞋也是需要理性的,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没有工资,所以买鞋钱都需要靠父母赞助,如果遇到一双鞋,经过研究后我仍然很喜欢,我也需要评估价格贵不贵、父母会不会同意。有的时候想一想,上千元干什么不好,干吗非要买鞋呢?”
研究需要理性,而研究也会让行为更为理性。
“我入手账‘坑’没走什么弯路。”昕涵说。昕涵是一个遇事爱琢磨的人,在好朋友的影响下,她开始对制作手账着迷,看别人的手账做得漂亮,便学着别人的样子迅速在网上买了几卷手账胶带,一边使用一边在网上搜寻与手账制作相关的“经验贴”。很快,昕涵便在某平台上加入了一个群,群中多是手账制作高手,昕涵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如何巧妙地使用胶带、如何写出漂亮的字体,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跟大家一起“拼米”,“一卷胶带通常有十几米,我们在做手账时,不会总是做同样主题的,因此要想做好手账需要的是样式、品种多样的胶带,每种的数量不用太多。于是,大家便在群里拼着买,有时候是每个人买不同的胶带然后分成很多1米长的小段,群里的人交换,慢慢地,有的人手里的品种越来越多,大家便开始直接从这个人手里‘拼米’。”昕涵说。
不少专家指出,00后普遍比他们的前辈拥有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因此他们更有条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00后研究报告》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7%的00后更愿意为有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产品付费。
但是付费并不一定就是高消费,比如,继“拼米”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昕涵翻箱倒柜,把自己小时候玩过的一些小贴纸都找了出来,昕涵发现这些几乎失去黏性的小纸片,剪切、重组之后就是很好的手账制作素材,“这样做不仅变废为宝,更重要的是还能省钱,多好。”昕涵说。
不少人说中学生爱攀比,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00后的消费已经呈现出了注重功能性的理性特点。跟父辈相比,这些孩子对品牌没有那么在意,身上没有明显的“哈”味:在购物时,他们并不非得买日货、韩货、美货……甚至他们比前几代人更加喜欢有中国味道的东西。“爸爸总喜欢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日本或德国品牌的文具作为礼物,但是如果让我自己买的话,我会选晨光,品种多、样子又好看,我喜欢用细笔芯写字,国产品牌里就能很容易找到0.38甚至0.35毫米的笔芯。”昕涵说。
有时理性有时盲目 00后的消费也沾染着青春期的味道
对于大部分正处在青春期的00后来说,他们的消费也必然沾染着青春期的味道。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双重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这也使得他们的消费或多或少带有了双重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购物时不少中学生们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理性,但有时又显得极为盲目。
正在上初三的小雅,也喜欢做手账,她在购买手账胶带时也会精确计算到米,但小雅同时还迷上了购买“盲盒”,所谓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产品。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购买者只有打开那一瞬间才会知道自己买到的到底是什么。“我有时候也会因为打开盲盒时发现里面没有喜欢的东西而后悔,但是没过几天就开始想念在打开盲盒过程中的那种刺激。”小雅说。
专家指出,中学生的消费确实需要引导。不过,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做到冷靜和理性,就如孙宏艳所说,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这个年龄孩子所处生长发育期的特点。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