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Bel camto”意味着“美好的歌唱”,起源于意大利。在我国,美声唱法得到了迅速且健康的发展,如今,它在我国声乐艺术舞台上已占据了主流地位。本文尝试梳理及阐述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以便使广大美声学习者在声乐练习中能借鉴其规律。
关键词:演唱风格 演变过程 美声唱法 借鉴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美声唱法“Bel canto”用意大利语义理解,Bel是优美的意思,canto为歌或歌唱,意味着“美好的歌唱”,简称为“美歌”或“美唱”。《新格洛夫音乐字典》中则认为:“通常地理解它为18世纪和19世纪初优美、高雅的意大利的声音风格……”当然,它的演唱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时代、国家、语言、作曲家及声乐技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 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过程
美声唱法起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早期的歌剧在那里诞生,它为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因此,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主要反映在歌剧领域。
(一)古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歌剧产生前的声乐艺术有古希腊的独唱、中世纪古圣咏、游吟歌手的音乐、多声部的牧歌等。但是,它们的表现力很简单很有限。
歌剧产生后至17世纪40年代前,古意大利美声唱法形成了自如、放松、自然、优美、柔和的演唱风格,“要求是要有丰满、明亮、共鸣的、抒情的音质,要求唱得圆润连贯;起音要柔和、准确、轻巧;演唱中不得有强力重音和极强音量出现”。
(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演唱风格
17、18世纪阉人歌唱家盛极一时的时期被人们称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同时,更是阉人歌唱家独霸歌坛的时代。
1 阉人歌唱家
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1586年,在《哥林多书》中罗马圣保罗教皇发布了指令:“令妇女们在教堂中保持安静”,这使男童成为需女声时的代替者。但男童受若干年声乐训练后,无奈却变声了,所以他们的歌唱寿命不长。
1599年,罗马教廷公开聘用阉人歌手弗里尼亚托,从此,阉人歌手大大发展。1681年,最后一位唱女中音的名字叫拉弗埃利的西班牙歌手被阉人歌手代替,自此,阉人歌唱家成为独霸歌坛的鳌头。但物极必反,由于过于热衷于声音和花腔技巧的炫耀与竞争,阉人歌唱家的美声唱法开始走向了单纯炫耀声音和花腔技巧、毫无克制的哗众取宠的极端,这些加速了美声唱法的衰落。19世纪初,阉人歌唱家开始从歌剧舞台上淡出。1913年,最后一位阉人歌唱家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基(1858-1922)从罗马教堂退休,1922年去世。至此,阉人歌唱家独霸歌坛的时代也结束了。
2 17、18世纪歌剧及其演唱风格
17、18世纪的歌剧作曲家有维瓦尔迪、吕利、拉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他们的歌剧因时代的音乐风格影响、个人的创作风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吕利(1632-1687)的歌剧尤其要注意其法国特点的表演艺术:芭蕾舞、宫廷小调和豪华的舞台场面,古典悲剧的朗诵风格及美学理论。演唱时,不需要辉煌的声音,注重的是戏剧表演、语调贴切及吐字清晰。拉莫(1683-1764)法国著名的作曲家,50岁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一生共创作了25部歌剧,作品充满了18世纪中叶法国艺术的情调——典雅、优美、纤细、精致。亨德尔(1685-1759),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40多部歌剧。其作品应唱得庄严而富有英雄气概,但要保持声音的抒情性和灵活性,绝不可以用浓重的胸声。力度对比在乐段之间,这是巴洛克时期普遍的音乐风格。节拍有规律性重音,方方正正,具巴洛克音乐步伐的庄严风格,稳定进行直至曲终。格鲁克(1714-1787),歌剧改革的重要人物,一生共创作48部歌剧,他的歌剧改革打击了阉人歌唱家声音表演的风格。演唱时,不应 “俏”、“媚”、“丽”、“甜”,而应真实朴素,不可自加装饰音和华彩乐段。莫扎特(1756-1791),古典时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24部歌剧。演唱时,首先应注意古典时期纵向音乐的和声,它与演唱时的音量、音色、语气等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莫扎特歌剧典型的演唱风格;其次,起音准确,杜绝滑音;最后,要注意其创作的阶段性风格及角色、剧种及性格特征的不同。总之,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为典雅、流畅、秀丽、明朗,故应以中等音量优雅从容、柔和连贯地演唱。
17、18世纪总的唱风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和嗓音灵活。”
(三)19世纪“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演唱风格
19世纪后半叶,声乐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歌剧舞台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有罗西尼、多尼采第、贝里尼的法国大歌剧,有古诺、托玛、马斯内等法国作曲家,更有威尔第的《阿依达》《奥赛罗》相继上演。最大的改变是歌剧的写作技法得到发展,适合男生声部的作品大量涌现。
在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在声乐艺术方面艺术歌曲和歌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音乐会歌曲最突出的当数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等。它的演唱风格不同于歌剧,主要体现在:演唱时要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幽静、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不用乐队伴奏而用钢琴伴奏;其演唱具有室内乐的性质特点,音色多样,吐字清晰,语调细致,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各异。总之,音乐会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
2 歌剧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有贝多芬、韦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有罗西尼、唐尼采蒂、贝里尼,法国大歌剧的梅耶贝尔,俄国民族歌剧和格林卡,德国的瓦格纳,意大利的威尔第和“辉煌唱法”,法国的古诺和比才,真实主义歌剧的普契尼,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等。
罗西尼(1792-1868),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39部歌剧,代表作有《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演唱时,要突出其曼海姆乐派式的渐强。多尼采蒂(1797-1846),一生共写过65部歌剧,代表作有《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爱之甘醇》等。他的旋律优美动人,演唱时较为省力。贝里尼(1801-1835),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代表作有《梦游女》《清教徒》等。他的作品中男高音的常用声区很高、很“吊”。威尔第(1813-1901),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一生共创作27部歌剧,代表作有《茶花女》《阿依达》等。他诞生了“辉煌的唱法”,要求起音用很强的爆发力,需突出戏剧性激情;其附点音符要唱得更短促有力;在演唱中允许加上下滑音;要求声音有韧性,不仅连贯而且集中等。普契尼(1858-1924),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一生共创作12部歌剧,代表作有《蝴碟夫人》《托斯卡》及《图兰朵》等。演唱时常运用随意板,但必须运用适度;也有“辉煌唱法”,但音乐较深沉、浓郁,混合胸声较多;力度和音乐的对比更突出戏剧性,更需饱满连贯的气息支持。瓦格纳(1813-1883),创造了乐剧。他要求戏剧男高音使用更多的胸声和接近男中音的音色,带有粗犷的武士气质;要求戏剧性女高音音量洪大。
(四)20世纪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20世纪的音乐风格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歌剧的演唱风格也竞相争艳,各不相同。理查·斯特劳斯(1864-1949),新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他的歌剧旋律更富伸缩性,节拍接近古典主义的规整。音乐更热情,力度、色调对比幅度大,速度、节拍多用随意板。演唱时不需要混有太浓的胸声。勋伯格则首创了“说唱”风格:它要求把谱上作曲家“所记的节拍、音值、近似音高及音量变化等,用说话或近似说话的声音‘说’完一部作品”。德彪西的作品由于旋律飘忽不定、平铺直叙,感情游移闪烁、充满诗意和细腻,音色温柔、纤细、精致,唯美、淡雅,故演唱者必须掌握“半声”和轻声的技巧,避免硬起音,要运用软起音等。
总之,20世纪总的演唱风格基本上仍沿袭了19世纪的审美观点,虽然也有新的尝试,如“说唱式”的朗诵唱等,但较之19世纪,声乐无根本性的改变。
二 借鉴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的演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代、国家、语言、作曲家及声乐技巧等的不同而变化。其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日益提高完善形成的。17世纪、18世纪甚至19世纪初,美声唱法的唱风为优美、轻松、自然、自如、高雅的,它强调的是呼吸,声音的纤巧、灵活和抒情性。而到了19世纪,发现了“关闭”唱法,男声唱法突飞猛进,19世纪中叶时,较重的有力的声音风格与大音量被推崇,它强调的是共鸣。到了20世纪,嗓音机制研究开始揭开声乐演唱的层层面纱,使原来神秘抽象的声乐艺术具象、明朗起来。这对广大年轻的美声学习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遵循演唱风格演变的规律循序渐进。应遵循唱风演变的规律,根据自身程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如初学者要求唱得柔美、抒情、自然、自如些,应多演唱初级歌曲。因为它们曲式结构简单,篇幅短小;音域不宽,不超过十二度,音高不高且没有持续在高声区演唱的情况;句子短小,对气息的保持要求不高;情绪平稳,无大转折起落,不需要很强的戏剧性。如外国声乐曲目《我亲爱的》等。随着程度的逐渐提高,才可以尽可能地挖掘自身音质潜能充分利用共鸣,多唱浪漫派以前的声乐作品。而像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及其以后的声乐作品,由于它们要求用较浓重的胸声,较大的音量,较难控制,故宁迟勿早接触。
2 准确把握美声唱法缤纷各异的风格。梳理美声唱法唱风的演变历程可知: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风格是不同的,故其演唱风格也各不相同。如17世纪、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作品。这个时代音乐较简单、朴实,旋律变化音不太多,故演唱时就需稍稍直一些,要柔和、均匀,不需加过多的颤音,共鸣也不太多。而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如巴赫、亨德尔的作品等,演唱时要求严整,不在音准节奏上随意自由,不可乱加滑音。而像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及其以后的声乐作品,则需要更为浓重的戏剧性声音,混以更多的胸声和更浑厚、深沉及洪大的音,等等。所以,演唱者要忠诚于过去经典音乐的风格,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3 史上阉人歌唱家的繁荣和衰落应引以为鉴。纵观阉人歌唱家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有所思考。阉人歌手的歌唱技巧高超,是对美声唱法的一种丰富和发展,也正因为其一味地炫技,脱离音乐本体,而导致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我们既要学习他们声音上的灵活性,又要谨防陷入只注重“声音”、炫耀技巧的异变中;既要重视声音技巧,又要重视演唱风格,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第一,杜绝“炫技风”。过多地要求声音,过多地考虑声音,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异变——只讲究技巧。我们应引以为戒,防止“阉人歌唱家炫技精神”的复来。第二,谨防“高分波”。不管自身的程度有多高,拔苗助长、只追求高分数大曲目,结果累了自己又毁了嗓子。这是“阉人歌唱家式的炫技”虚荣心的体现,是一种异变,应予以杜绝。
总之,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而声乐演唱技巧也是由简单至复杂,日益提高完善形成的。我们应遵循其循序渐进、不断变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 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 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肖云涛:《关于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发展变化》,《文史资料》,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芙,女,1978—,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演唱风格 演变过程 美声唱法 借鉴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美声唱法“Bel canto”用意大利语义理解,Bel是优美的意思,canto为歌或歌唱,意味着“美好的歌唱”,简称为“美歌”或“美唱”。《新格洛夫音乐字典》中则认为:“通常地理解它为18世纪和19世纪初优美、高雅的意大利的声音风格……”当然,它的演唱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时代、国家、语言、作曲家及声乐技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 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过程
美声唱法起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早期的歌剧在那里诞生,它为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因此,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主要反映在歌剧领域。
(一)古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歌剧产生前的声乐艺术有古希腊的独唱、中世纪古圣咏、游吟歌手的音乐、多声部的牧歌等。但是,它们的表现力很简单很有限。
歌剧产生后至17世纪40年代前,古意大利美声唱法形成了自如、放松、自然、优美、柔和的演唱风格,“要求是要有丰满、明亮、共鸣的、抒情的音质,要求唱得圆润连贯;起音要柔和、准确、轻巧;演唱中不得有强力重音和极强音量出现”。
(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演唱风格
17、18世纪阉人歌唱家盛极一时的时期被人们称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同时,更是阉人歌唱家独霸歌坛的时代。
1 阉人歌唱家
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1586年,在《哥林多书》中罗马圣保罗教皇发布了指令:“令妇女们在教堂中保持安静”,这使男童成为需女声时的代替者。但男童受若干年声乐训练后,无奈却变声了,所以他们的歌唱寿命不长。
1599年,罗马教廷公开聘用阉人歌手弗里尼亚托,从此,阉人歌手大大发展。1681年,最后一位唱女中音的名字叫拉弗埃利的西班牙歌手被阉人歌手代替,自此,阉人歌唱家成为独霸歌坛的鳌头。但物极必反,由于过于热衷于声音和花腔技巧的炫耀与竞争,阉人歌唱家的美声唱法开始走向了单纯炫耀声音和花腔技巧、毫无克制的哗众取宠的极端,这些加速了美声唱法的衰落。19世纪初,阉人歌唱家开始从歌剧舞台上淡出。1913年,最后一位阉人歌唱家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基(1858-1922)从罗马教堂退休,1922年去世。至此,阉人歌唱家独霸歌坛的时代也结束了。
2 17、18世纪歌剧及其演唱风格
17、18世纪的歌剧作曲家有维瓦尔迪、吕利、拉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他们的歌剧因时代的音乐风格影响、个人的创作风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吕利(1632-1687)的歌剧尤其要注意其法国特点的表演艺术:芭蕾舞、宫廷小调和豪华的舞台场面,古典悲剧的朗诵风格及美学理论。演唱时,不需要辉煌的声音,注重的是戏剧表演、语调贴切及吐字清晰。拉莫(1683-1764)法国著名的作曲家,50岁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一生共创作了25部歌剧,作品充满了18世纪中叶法国艺术的情调——典雅、优美、纤细、精致。亨德尔(1685-1759),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40多部歌剧。其作品应唱得庄严而富有英雄气概,但要保持声音的抒情性和灵活性,绝不可以用浓重的胸声。力度对比在乐段之间,这是巴洛克时期普遍的音乐风格。节拍有规律性重音,方方正正,具巴洛克音乐步伐的庄严风格,稳定进行直至曲终。格鲁克(1714-1787),歌剧改革的重要人物,一生共创作48部歌剧,他的歌剧改革打击了阉人歌唱家声音表演的风格。演唱时,不应 “俏”、“媚”、“丽”、“甜”,而应真实朴素,不可自加装饰音和华彩乐段。莫扎特(1756-1791),古典时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24部歌剧。演唱时,首先应注意古典时期纵向音乐的和声,它与演唱时的音量、音色、语气等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莫扎特歌剧典型的演唱风格;其次,起音准确,杜绝滑音;最后,要注意其创作的阶段性风格及角色、剧种及性格特征的不同。总之,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为典雅、流畅、秀丽、明朗,故应以中等音量优雅从容、柔和连贯地演唱。
17、18世纪总的唱风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和嗓音灵活。”
(三)19世纪“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演唱风格
19世纪后半叶,声乐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歌剧舞台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有罗西尼、多尼采第、贝里尼的法国大歌剧,有古诺、托玛、马斯内等法国作曲家,更有威尔第的《阿依达》《奥赛罗》相继上演。最大的改变是歌剧的写作技法得到发展,适合男生声部的作品大量涌现。
在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在声乐艺术方面艺术歌曲和歌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音乐会歌曲最突出的当数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等。它的演唱风格不同于歌剧,主要体现在:演唱时要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幽静、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不用乐队伴奏而用钢琴伴奏;其演唱具有室内乐的性质特点,音色多样,吐字清晰,语调细致,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各异。总之,音乐会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
2 歌剧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有贝多芬、韦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有罗西尼、唐尼采蒂、贝里尼,法国大歌剧的梅耶贝尔,俄国民族歌剧和格林卡,德国的瓦格纳,意大利的威尔第和“辉煌唱法”,法国的古诺和比才,真实主义歌剧的普契尼,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等。
罗西尼(1792-1868),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39部歌剧,代表作有《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演唱时,要突出其曼海姆乐派式的渐强。多尼采蒂(1797-1846),一生共写过65部歌剧,代表作有《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爱之甘醇》等。他的旋律优美动人,演唱时较为省力。贝里尼(1801-1835),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代表作有《梦游女》《清教徒》等。他的作品中男高音的常用声区很高、很“吊”。威尔第(1813-1901),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一生共创作27部歌剧,代表作有《茶花女》《阿依达》等。他诞生了“辉煌的唱法”,要求起音用很强的爆发力,需突出戏剧性激情;其附点音符要唱得更短促有力;在演唱中允许加上下滑音;要求声音有韧性,不仅连贯而且集中等。普契尼(1858-1924),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一生共创作12部歌剧,代表作有《蝴碟夫人》《托斯卡》及《图兰朵》等。演唱时常运用随意板,但必须运用适度;也有“辉煌唱法”,但音乐较深沉、浓郁,混合胸声较多;力度和音乐的对比更突出戏剧性,更需饱满连贯的气息支持。瓦格纳(1813-1883),创造了乐剧。他要求戏剧男高音使用更多的胸声和接近男中音的音色,带有粗犷的武士气质;要求戏剧性女高音音量洪大。
(四)20世纪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20世纪的音乐风格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歌剧的演唱风格也竞相争艳,各不相同。理查·斯特劳斯(1864-1949),新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他的歌剧旋律更富伸缩性,节拍接近古典主义的规整。音乐更热情,力度、色调对比幅度大,速度、节拍多用随意板。演唱时不需要混有太浓的胸声。勋伯格则首创了“说唱”风格:它要求把谱上作曲家“所记的节拍、音值、近似音高及音量变化等,用说话或近似说话的声音‘说’完一部作品”。德彪西的作品由于旋律飘忽不定、平铺直叙,感情游移闪烁、充满诗意和细腻,音色温柔、纤细、精致,唯美、淡雅,故演唱者必须掌握“半声”和轻声的技巧,避免硬起音,要运用软起音等。
总之,20世纪总的演唱风格基本上仍沿袭了19世纪的审美观点,虽然也有新的尝试,如“说唱式”的朗诵唱等,但较之19世纪,声乐无根本性的改变。
二 借鉴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的演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代、国家、语言、作曲家及声乐技巧等的不同而变化。其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日益提高完善形成的。17世纪、18世纪甚至19世纪初,美声唱法的唱风为优美、轻松、自然、自如、高雅的,它强调的是呼吸,声音的纤巧、灵活和抒情性。而到了19世纪,发现了“关闭”唱法,男声唱法突飞猛进,19世纪中叶时,较重的有力的声音风格与大音量被推崇,它强调的是共鸣。到了20世纪,嗓音机制研究开始揭开声乐演唱的层层面纱,使原来神秘抽象的声乐艺术具象、明朗起来。这对广大年轻的美声学习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遵循演唱风格演变的规律循序渐进。应遵循唱风演变的规律,根据自身程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如初学者要求唱得柔美、抒情、自然、自如些,应多演唱初级歌曲。因为它们曲式结构简单,篇幅短小;音域不宽,不超过十二度,音高不高且没有持续在高声区演唱的情况;句子短小,对气息的保持要求不高;情绪平稳,无大转折起落,不需要很强的戏剧性。如外国声乐曲目《我亲爱的》等。随着程度的逐渐提高,才可以尽可能地挖掘自身音质潜能充分利用共鸣,多唱浪漫派以前的声乐作品。而像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及其以后的声乐作品,由于它们要求用较浓重的胸声,较大的音量,较难控制,故宁迟勿早接触。
2 准确把握美声唱法缤纷各异的风格。梳理美声唱法唱风的演变历程可知: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风格是不同的,故其演唱风格也各不相同。如17世纪、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作品。这个时代音乐较简单、朴实,旋律变化音不太多,故演唱时就需稍稍直一些,要柔和、均匀,不需加过多的颤音,共鸣也不太多。而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如巴赫、亨德尔的作品等,演唱时要求严整,不在音准节奏上随意自由,不可乱加滑音。而像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及其以后的声乐作品,则需要更为浓重的戏剧性声音,混以更多的胸声和更浑厚、深沉及洪大的音,等等。所以,演唱者要忠诚于过去经典音乐的风格,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3 史上阉人歌唱家的繁荣和衰落应引以为鉴。纵观阉人歌唱家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有所思考。阉人歌手的歌唱技巧高超,是对美声唱法的一种丰富和发展,也正因为其一味地炫技,脱离音乐本体,而导致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我们既要学习他们声音上的灵活性,又要谨防陷入只注重“声音”、炫耀技巧的异变中;既要重视声音技巧,又要重视演唱风格,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第一,杜绝“炫技风”。过多地要求声音,过多地考虑声音,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异变——只讲究技巧。我们应引以为戒,防止“阉人歌唱家炫技精神”的复来。第二,谨防“高分波”。不管自身的程度有多高,拔苗助长、只追求高分数大曲目,结果累了自己又毁了嗓子。这是“阉人歌唱家式的炫技”虚荣心的体现,是一种异变,应予以杜绝。
总之,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而声乐演唱技巧也是由简单至复杂,日益提高完善形成的。我们应遵循其循序渐进、不断变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 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 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肖云涛:《关于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发展变化》,《文史资料》,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芙,女,1978—,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