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过程微探及借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Bel camto”意味着“美好的歌唱”,起源于意大利。在我国,美声唱法得到了迅速且健康的发展,如今,它在我国声乐艺术舞台上已占据了主流地位。本文尝试梳理及阐述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以便使广大美声学习者在声乐练习中能借鉴其规律。
  关键词:演唱风格 演变过程 美声唱法 借鉴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美声唱法“Bel canto”用意大利语义理解,Bel是优美的意思,canto为歌或歌唱,意味着“美好的歌唱”,简称为“美歌”或“美唱”。《新格洛夫音乐字典》中则认为:“通常地理解它为18世纪和19世纪初优美、高雅的意大利的声音风格……”当然,它的演唱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时代、国家、语言、作曲家及声乐技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 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过程
  美声唱法起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早期的歌剧在那里诞生,它为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因此,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主要反映在歌剧领域。
  (一)古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歌剧产生前的声乐艺术有古希腊的独唱、中世纪古圣咏、游吟歌手的音乐、多声部的牧歌等。但是,它们的表现力很简单很有限。
  歌剧产生后至17世纪40年代前,古意大利美声唱法形成了自如、放松、自然、优美、柔和的演唱风格,“要求是要有丰满、明亮、共鸣的、抒情的音质,要求唱得圆润连贯;起音要柔和、准确、轻巧;演唱中不得有强力重音和极强音量出现”。
  (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演唱风格
  17、18世纪阉人歌唱家盛极一时的时期被人们称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同时,更是阉人歌唱家独霸歌坛的时代。
  1 阉人歌唱家
  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1586年,在《哥林多书》中罗马圣保罗教皇发布了指令:“令妇女们在教堂中保持安静”,这使男童成为需女声时的代替者。但男童受若干年声乐训练后,无奈却变声了,所以他们的歌唱寿命不长。
  1599年,罗马教廷公开聘用阉人歌手弗里尼亚托,从此,阉人歌手大大发展。1681年,最后一位唱女中音的名字叫拉弗埃利的西班牙歌手被阉人歌手代替,自此,阉人歌唱家成为独霸歌坛的鳌头。但物极必反,由于过于热衷于声音和花腔技巧的炫耀与竞争,阉人歌唱家的美声唱法开始走向了单纯炫耀声音和花腔技巧、毫无克制的哗众取宠的极端,这些加速了美声唱法的衰落。19世纪初,阉人歌唱家开始从歌剧舞台上淡出。1913年,最后一位阉人歌唱家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基(1858-1922)从罗马教堂退休,1922年去世。至此,阉人歌唱家独霸歌坛的时代也结束了。
  2 17、18世纪歌剧及其演唱风格
  17、18世纪的歌剧作曲家有维瓦尔迪、吕利、拉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他们的歌剧因时代的音乐风格影响、个人的创作风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吕利(1632-1687)的歌剧尤其要注意其法国特点的表演艺术:芭蕾舞、宫廷小调和豪华的舞台场面,古典悲剧的朗诵风格及美学理论。演唱时,不需要辉煌的声音,注重的是戏剧表演、语调贴切及吐字清晰。拉莫(1683-1764)法国著名的作曲家,50岁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一生共创作了25部歌剧,作品充满了18世纪中叶法国艺术的情调——典雅、优美、纤细、精致。亨德尔(1685-1759),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40多部歌剧。其作品应唱得庄严而富有英雄气概,但要保持声音的抒情性和灵活性,绝不可以用浓重的胸声。力度对比在乐段之间,这是巴洛克时期普遍的音乐风格。节拍有规律性重音,方方正正,具巴洛克音乐步伐的庄严风格,稳定进行直至曲终。格鲁克(1714-1787),歌剧改革的重要人物,一生共创作48部歌剧,他的歌剧改革打击了阉人歌唱家声音表演的风格。演唱时,不应 “俏”、“媚”、“丽”、“甜”,而应真实朴素,不可自加装饰音和华彩乐段。莫扎特(1756-1791),古典时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24部歌剧。演唱时,首先应注意古典时期纵向音乐的和声,它与演唱时的音量、音色、语气等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莫扎特歌剧典型的演唱风格;其次,起音准确,杜绝滑音;最后,要注意其创作的阶段性风格及角色、剧种及性格特征的不同。总之,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为典雅、流畅、秀丽、明朗,故应以中等音量优雅从容、柔和连贯地演唱。
  17、18世纪总的唱风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连音流畅,句法完美和嗓音灵活。”
  (三)19世纪“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演唱风格
  19世纪后半叶,声乐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歌剧舞台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有罗西尼、多尼采第、贝里尼的法国大歌剧,有古诺、托玛、马斯内等法国作曲家,更有威尔第的《阿依达》《奥赛罗》相继上演。最大的改变是歌剧的写作技法得到发展,适合男生声部的作品大量涌现。
  在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在声乐艺术方面艺术歌曲和歌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音乐会歌曲最突出的当数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等。它的演唱风格不同于歌剧,主要体现在:演唱时要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幽静、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不用乐队伴奏而用钢琴伴奏;其演唱具有室内乐的性质特点,音色多样,吐字清晰,语调细致,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各异。总之,音乐会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
  2 歌剧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有贝多芬、韦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有罗西尼、唐尼采蒂、贝里尼,法国大歌剧的梅耶贝尔,俄国民族歌剧和格林卡,德国的瓦格纳,意大利的威尔第和“辉煌唱法”,法国的古诺和比才,真实主义歌剧的普契尼,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等。
  罗西尼(1792-1868),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一生共创作39部歌剧,代表作有《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演唱时,要突出其曼海姆乐派式的渐强。多尼采蒂(1797-1846),一生共写过65部歌剧,代表作有《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爱之甘醇》等。他的旋律优美动人,演唱时较为省力。贝里尼(1801-1835),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代表作有《梦游女》《清教徒》等。他的作品中男高音的常用声区很高、很“吊”。威尔第(1813-1901),浪漫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一生共创作27部歌剧,代表作有《茶花女》《阿依达》等。他诞生了“辉煌的唱法”,要求起音用很强的爆发力,需突出戏剧性激情;其附点音符要唱得更短促有力;在演唱中允许加上下滑音;要求声音有韧性,不仅连贯而且集中等。普契尼(1858-1924),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一生共创作12部歌剧,代表作有《蝴碟夫人》《托斯卡》及《图兰朵》等。演唱时常运用随意板,但必须运用适度;也有“辉煌唱法”,但音乐较深沉、浓郁,混合胸声较多;力度和音乐的对比更突出戏剧性,更需饱满连贯的气息支持。瓦格纳(1813-1883),创造了乐剧。他要求戏剧男高音使用更多的胸声和接近男中音的音色,带有粗犷的武士气质;要求戏剧性女高音音量洪大。
  (四)20世纪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20世纪的音乐风格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歌剧的演唱风格也竞相争艳,各不相同。理查·斯特劳斯(1864-1949),新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他的歌剧旋律更富伸缩性,节拍接近古典主义的规整。音乐更热情,力度、色调对比幅度大,速度、节拍多用随意板。演唱时不需要混有太浓的胸声。勋伯格则首创了“说唱”风格:它要求把谱上作曲家“所记的节拍、音值、近似音高及音量变化等,用说话或近似说话的声音‘说’完一部作品”。德彪西的作品由于旋律飘忽不定、平铺直叙,感情游移闪烁、充满诗意和细腻,音色温柔、纤细、精致,唯美、淡雅,故演唱者必须掌握“半声”和轻声的技巧,避免硬起音,要运用软起音等。
  总之,20世纪总的演唱风格基本上仍沿袭了19世纪的审美观点,虽然也有新的尝试,如“说唱式”的朗诵唱等,但较之19世纪,声乐无根本性的改变。
  二 借鉴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的演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代、国家、语言、作曲家及声乐技巧等的不同而变化。其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日益提高完善形成的。17世纪、18世纪甚至19世纪初,美声唱法的唱风为优美、轻松、自然、自如、高雅的,它强调的是呼吸,声音的纤巧、灵活和抒情性。而到了19世纪,发现了“关闭”唱法,男声唱法突飞猛进,19世纪中叶时,较重的有力的声音风格与大音量被推崇,它强调的是共鸣。到了20世纪,嗓音机制研究开始揭开声乐演唱的层层面纱,使原来神秘抽象的声乐艺术具象、明朗起来。这对广大年轻的美声学习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遵循演唱风格演变的规律循序渐进。应遵循唱风演变的规律,根据自身程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如初学者要求唱得柔美、抒情、自然、自如些,应多演唱初级歌曲。因为它们曲式结构简单,篇幅短小;音域不宽,不超过十二度,音高不高且没有持续在高声区演唱的情况;句子短小,对气息的保持要求不高;情绪平稳,无大转折起落,不需要很强的戏剧性。如外国声乐曲目《我亲爱的》等。随着程度的逐渐提高,才可以尽可能地挖掘自身音质潜能充分利用共鸣,多唱浪漫派以前的声乐作品。而像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及其以后的声乐作品,由于它们要求用较浓重的胸声,较大的音量,较难控制,故宁迟勿早接触。
  2 准确把握美声唱法缤纷各异的风格。梳理美声唱法唱风的演变历程可知: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风格是不同的,故其演唱风格也各不相同。如17世纪、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作品。这个时代音乐较简单、朴实,旋律变化音不太多,故演唱时就需稍稍直一些,要柔和、均匀,不需加过多的颤音,共鸣也不太多。而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如巴赫、亨德尔的作品等,演唱时要求严整,不在音准节奏上随意自由,不可乱加滑音。而像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及其以后的声乐作品,则需要更为浓重的戏剧性声音,混以更多的胸声和更浑厚、深沉及洪大的音,等等。所以,演唱者要忠诚于过去经典音乐的风格,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3 史上阉人歌唱家的繁荣和衰落应引以为鉴。纵观阉人歌唱家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有所思考。阉人歌手的歌唱技巧高超,是对美声唱法的一种丰富和发展,也正因为其一味地炫技,脱离音乐本体,而导致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我们既要学习他们声音上的灵活性,又要谨防陷入只注重“声音”、炫耀技巧的异变中;既要重视声音技巧,又要重视演唱风格,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第一,杜绝“炫技风”。过多地要求声音,过多地考虑声音,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异变——只讲究技巧。我们应引以为戒,防止“阉人歌唱家炫技精神”的复来。第二,谨防“高分波”。不管自身的程度有多高,拔苗助长、只追求高分数大曲目,结果累了自己又毁了嗓子。这是“阉人歌唱家式的炫技”虚荣心的体现,是一种异变,应予以杜绝。
  总之,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演变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而声乐演唱技巧也是由简单至复杂,日益提高完善形成的。我们应遵循其循序渐进、不断变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 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 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肖云涛:《关于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发展变化》,《文史资料》,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芙,女,1978—,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话语分析需要把话语作为受到认知和社会多种因素影响的互动的过程来进行。分析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人物偏见话语的人际意义对于揭示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独幕剧Twelve Angry Men中出现的偏见话语的分析,总结出人物的话语可以反映出话语之外的各种信息;说话人的偏见话语会向读者或观众揭示其性格、身份、心理状态及他们所属的或期望所属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Twelve
期刊
摘要翻译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界带来了新的方向和生机,也给我们引入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即归化和异化。如直译与意译之争那样,归化与异化之争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亮点,同时也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那就是《译介学》。在这本书中,谢天振教授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特别谈到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笔者十分赞同他的观点,即坚持它们的共存,顺应翻译的发展趋势,更多地采用异化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期刊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它包括原作者—译者、译者—译文读者两个交际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作出估计,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让读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杨绛作品《洗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英译本在再现原作审美效果方面体现了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最佳关联 交际意图 语境效果 《洗澡》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对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也历来是译界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主要有“归化说”与“异化说”两种。前者主张以译文为导向,尽量减免译文读者理解时的语言“壁垒”;后者提倡以原文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洋风”、“洋味”。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针对“Milky Way”的翻译所引发的争议从未间断,本文在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价值取向问题。
期刊
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精神的引领。本文试从大学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在大学精神视野中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精神 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现状 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    大学精神(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维系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
期刊
摘要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题材,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比较注重人物的塑造,所以演员的个性能动性对于塑造音乐剧中的形象非常重要。本文以音乐剧中个性能动性与剧中人物塑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析剧本和角色分析与诠释两方面进行研究。文章在论述中加入了家喻户晓的音乐剧《猫》作为例证,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个性能动性对人物塑造带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音乐剧 《猫》 个性能动
期刊
摘要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中指出:“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点明了潮州传统文化与畲族文化之间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血肉关系。本文将今天的潮州民俗与畲族民俗作比较,试图分离出其中的“畲族民俗成分”,进而探讨潮州民俗与畲族民俗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潮州
期刊
摘要电视传媒顺应“秀”时代的需要,将“舞台秀场”特别是“屏幕秀场”延伸到了生活现场,各大电视台与“秀”元素相关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争先恐后,层出不穷。遗憾的是,原本应该积极向上、由内而外的“秀”,当下却成为阿世媚俗、哗众取宠的秀场。好的综艺娱乐节目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而应该真正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逐渐影响观众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秀出个性,秀得精彩。  关键词:综艺娱乐 庸俗 做秀 质同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与艺术作品的翻译一样,商务英语的翻译也存在审美问题。而正视语言美的基本规律的运用,则有助于通过审美功能的对等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并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  关键词:语言美学 翻译 商务英语 功能 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语言美是指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活动时语言所产生的审美价值。(杨习良,1988:9)美国著名的翻译等值理论研究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的归化翻译策略,并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指出:译文应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注重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增强其可读性;与此同时,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内容的翻译方面,一味地采取归化策略会导致文化失真。进而建议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翻译要注重异化翻译的使用,将中华特色文化推向国际化舞台。  关键词:民族文化 异化 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