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9, 30 DDI总裁兼亚洲地区常务董事陈俐同:寻求匹配,迅速学习
前一阵子陈俐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演,他问MBA:“毕业后谁想做经理?”结果台下举手一片。他追问:“既然大家都想当经理,请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多人中,你有什么特质可以让你可以胜任?”MBA们陷入沉思。
实际2005年底,国内整体就业市场就呈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洋”的局面。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offer;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流失员工的同时,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职员而发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陈俐同所说的对于自身需求和周围环境判断的不清晰,简而言之,就是“清醒”缺失。
在陈俐同看来,“唯有寻找自己与目标职位最优秀、最适合的特质,需求匹配、认知清醒才是成功的方法。而这个匹配的过程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始终,从招聘、培训到激励都很关键。”
刚找工作的年轻人如何清醒判断什么是自己的黄金职位呢?需要考虑的内容有三大块:工作的运作模式,工作的性质,还有最重要的是,谁是你的老板。
“公司需要的不是人数,而是人才。”人才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首先,要求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不断地要求,才能激发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不断学习的品质。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已高达6个月,甚至更快。这就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更新速度,需要不断地阅读、探讨、思考、学习,这也是你们主张的Fresh中的一层;再次,领导者倾向。刚进公司的时候,你要争取更多的表现机会,要多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地尝试,才会有学习的机会。勇于承担责任是迅速学习的法宝;最后,清醒而勇敢地接受批评。批评有助于看清自己,发现弱点,并且获得改进的机会。
这些都是“Awareness”基础上自我认知和管理的基本点,“只有前进,没有停留。”这也是保持清醒的最大动力。
31, 32里昂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中国区联席总裁、首席代表孟怡:贵在自知
一个公司再不好,它只要没关门,就一定有存在的道理,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公司有学习价值的那个点。收起你的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主动去贴合公司的节奏。不要拿你强的地方去比公司不善待你,而是应该拿你弱的方面比如何从公司中学习。评论别人的时候,也把说的话放到自己身上对比一下自己。
现在的年轻人稍许浮躁,这恐怕和大环境分不开,就像1986年那会儿连卖冰棍的老太太都说手里有钢材。所有人都乐意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可是没有人肯说自己败走麦城,每天都有一夜暴富的例子充涨洗刷年轻人的大脑,可是没有人肯去做点儿案头功夫,去网络上查查,稍微研究一下那些机会属不属实。
只要你演得好了,总有剧本会找到你。就像姑娘漂亮,门口小伙子多一样。但是当这个台阶摆在你眼前,你脑子要清楚,“人贵有自知之明”,你要想他找你的目的是什么,我能不能胜任,就像做财务一样,有个表。但是工作换得太频繁总是不好,一是没有发挥自己;二是,难道你真的把这个公司所有的优点都学到了吗?
33~35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咨询经理Eric:识实务者,方为俊杰
在华尔街,纵然是MBA学生,刚开始都是从Runner做起的。我有个朋友现在在华润一个下属集团负责采购,职位相当不错,但是1993年他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华润开了四年的叉车。
我常常见到有些人过于自信,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这就导致自身的抗拒性心理。我一个朋友就刚刚吃了这方面的亏,实际他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自身非常优秀,他是从雇主那里获得的内部推荐机会的。但是雇主没有亲自面试,而是安排了HR——一个大学毕业刚两年的小女孩面试。最后出于某种原因,我的朋友连HR的关都没有过就被刷了下来,跟我复述这件事的时候他仍然难以扼制地生气,连连问“她懂什么?就面试我。”这种状态下我都可以想象面试的场景,反过来考虑,你就会知道结果的必然,因为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无论对方资历深浅,她是你的面试官,你是个应聘者,无论对你是否有敌意,对方是在尽责,而如果你对这份工作有兴趣,为什么不能用合作的态度,而非要不成熟地使冲突扩大?
一就是一,三就是三,无论是一说成三还是三说成一,都不好。
前一阵子陈俐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演,他问MBA:“毕业后谁想做经理?”结果台下举手一片。他追问:“既然大家都想当经理,请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多人中,你有什么特质可以让你可以胜任?”MBA们陷入沉思。
实际2005年底,国内整体就业市场就呈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洋”的局面。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offer;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流失员工的同时,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职员而发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陈俐同所说的对于自身需求和周围环境判断的不清晰,简而言之,就是“清醒”缺失。
在陈俐同看来,“唯有寻找自己与目标职位最优秀、最适合的特质,需求匹配、认知清醒才是成功的方法。而这个匹配的过程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始终,从招聘、培训到激励都很关键。”
刚找工作的年轻人如何清醒判断什么是自己的黄金职位呢?需要考虑的内容有三大块:工作的运作模式,工作的性质,还有最重要的是,谁是你的老板。
“公司需要的不是人数,而是人才。”人才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首先,要求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不断地要求,才能激发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不断学习的品质。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已高达6个月,甚至更快。这就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更新速度,需要不断地阅读、探讨、思考、学习,这也是你们主张的Fresh中的一层;再次,领导者倾向。刚进公司的时候,你要争取更多的表现机会,要多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地尝试,才会有学习的机会。勇于承担责任是迅速学习的法宝;最后,清醒而勇敢地接受批评。批评有助于看清自己,发现弱点,并且获得改进的机会。
这些都是“Awareness”基础上自我认知和管理的基本点,“只有前进,没有停留。”这也是保持清醒的最大动力。
31, 32里昂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中国区联席总裁、首席代表孟怡:贵在自知
一个公司再不好,它只要没关门,就一定有存在的道理,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公司有学习价值的那个点。收起你的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主动去贴合公司的节奏。不要拿你强的地方去比公司不善待你,而是应该拿你弱的方面比如何从公司中学习。评论别人的时候,也把说的话放到自己身上对比一下自己。
现在的年轻人稍许浮躁,这恐怕和大环境分不开,就像1986年那会儿连卖冰棍的老太太都说手里有钢材。所有人都乐意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可是没有人肯说自己败走麦城,每天都有一夜暴富的例子充涨洗刷年轻人的大脑,可是没有人肯去做点儿案头功夫,去网络上查查,稍微研究一下那些机会属不属实。
只要你演得好了,总有剧本会找到你。就像姑娘漂亮,门口小伙子多一样。但是当这个台阶摆在你眼前,你脑子要清楚,“人贵有自知之明”,你要想他找你的目的是什么,我能不能胜任,就像做财务一样,有个表。但是工作换得太频繁总是不好,一是没有发挥自己;二是,难道你真的把这个公司所有的优点都学到了吗?
33~35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咨询经理Eric:识实务者,方为俊杰
在华尔街,纵然是MBA学生,刚开始都是从Runner做起的。我有个朋友现在在华润一个下属集团负责采购,职位相当不错,但是1993年他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华润开了四年的叉车。
我常常见到有些人过于自信,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这就导致自身的抗拒性心理。我一个朋友就刚刚吃了这方面的亏,实际他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自身非常优秀,他是从雇主那里获得的内部推荐机会的。但是雇主没有亲自面试,而是安排了HR——一个大学毕业刚两年的小女孩面试。最后出于某种原因,我的朋友连HR的关都没有过就被刷了下来,跟我复述这件事的时候他仍然难以扼制地生气,连连问“她懂什么?就面试我。”这种状态下我都可以想象面试的场景,反过来考虑,你就会知道结果的必然,因为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无论对方资历深浅,她是你的面试官,你是个应聘者,无论对你是否有敌意,对方是在尽责,而如果你对这份工作有兴趣,为什么不能用合作的态度,而非要不成熟地使冲突扩大?
一就是一,三就是三,无论是一说成三还是三说成一,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