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正题:瓦格纳可能有害健康?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今年的情人节我是怎样过的吗?我在林肯中心观看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指挥的《女武神》。也许你会很合理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因为,真的,没什么比近亲通婚的故事更能象征情人节了。
  对不起,收起玩笑,我们从头再来。几周前,我在专栏里曾谈到,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瓦格纳摄取量》。这些日子我的情绪失调,也可以归咎于放纵自己沉迷于日耳曼浪漫的叙事传统之中。在过去的13个月里,我出席了梵志登指挥香港管弦乐团(以下简称《港乐》)的《齐格弗里德》与《众神的黄昏》、聆听《港乐》为拿索斯唱片公司录制的《女武神》(包装内含4张CD)起码两遍,还有梵志登(但我只看到他的后脑)在乐池里领导《港乐》参与演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搬演萨尔茨堡1967年卡拉扬版本的《女武神》。
  要是理智一点,我决不会选择在长假期的大好日子里观看梵志登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女武神》第一幕的音乐会。但你要知道,近在咫尺,在林肯中心广场的另一角落,雅尼克·涅杰-瑟贡正在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帕西法尔》。是听接近6小时的提倡贞洁的瓦格纳式故事,还是听70分钟的《指环》中欲火中烧的双胞胎兄妹?正如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两人都同意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让我补充一下,不少纽约人对纽约爱乐的选曲同样也持怀疑态度。除了《女武神》这个略放荡的主题在情人节不太合适以外,他们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梵志登——早在2016年,当纽约爱乐宣布他为新任音乐总监时,他一丁点指挥歌剧的资历也没有——选定瓦格纳作为他这次重头演出的主轴。鉴于我在香港见证过他与《港乐》的成绩,身为职业乐评人,我理应入场,以作比较。
  我佩服梵志登的魄力——我们也该表扬《港乐》熟悉歌剧范畴的艺术行政人员的执行力——他为香港策划并执行了艾度·迪华特(尽管这位前任的老指挥在歌剧界打拼多年)在任时没做到的大事:演出整套《指环》,请来倍受敬重的演员阵容,更找来大唱片公司制作录音。对于现场观众来说,《港乐》在体力方面的成就要比艺术性更胜一筹。虽然索尔提(Solti)或是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他们录制的《指环》经典之作地位仍难撼动,但任何一个职业交响乐团能够完成6小时的连续演出而不显得疲累,绝对算是成功的标志。试想,大部分常规音乐会整场演奏完毕时,只不过是瓦格纳歌剧刚进行到第一次幕间休息。
  说真的,今年1月在香港的《众神的黄昏》音乐会版演出,《港乐》是唯一令我耳目一新的部分。米歇尔·迪扬(Michelle DeYoung)扮演的瓦尔特劳德(Waltraute)十分出色,但这个小角色在舞台上只如同昙花一现。饰演布伦希尔德的古恩一布利特·巴克敏(Gun-Brit Barkmin)与饰演齐格弗里德的丹尼尔·布伦纳(Daniel Brenna)起码花了半个晚上,试图在身后乐队洪厚的音场里寻找落脚点。那几位命运女神与菜茵河仙女更是望尘莫及。简而言之,乐队的声量实在是太厉害了。
  一直以来,对于瓦格纳的音乐是否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我都持怀疑态度。我并不是指美学方面的问题,例如说曼谷歌剧院曾为了演出《女武神》买下一套瓦格纳大号(Wagner tuba),却没有考虑过谁来训练乐师演奏这些乐器。我所担心的是,瓦格纳的音乐影响健康的医学问题。今天在伦敦的法庭上,真的出现了一宗个案。
  克里斯托弗·戈德沙伊德是伦敦皇家歌剧院前任中提琴乐手,于2016年控告皇家歌剧院,索求100万英镑(约880万人民币)的赔偿。他声称参与2012年皇家歌剧院的《指环》演出期间,遇上《声波冲击》(acoustical shock)导致听力受损。而无法挽救的病情,甚至使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今年1月,这宗诉讼终于开庭审理。皇家歌剧院当然否认戈德沙伊德的病情与乐团有关。违心的是,歌剧院这样反驳:他们基本上认为歌剧演出的社会价值可以抵偿演出者身体受害的潜在危险性。院方更声明,他们《尽可能,甚至比合理的雇主更积极地》保护员工。
  戈德沙伊德在法庭上也承认,他有佩戴院方提供的耳塞。但演出最嘈杂的时候,声量会高达137分贝(跟喷气式飞机引擎发动的音量差不多),而在长达三小时内的平均音量为91分贝(乐队其他成员早已投诉过这个问题,所以院方录下了当时的音量数据)。原来即使使用耳塞也只能减少大约28分贝的音量,总而言之,乐手们就像坐在一架重型机械前不间断地工作几个小时。
  科文特花园的律师团队直言不讳:《瓦格纳的音乐是免责的。》戈德沙伊德的律师同样直接:指挥在乐手座位安排方面没有尽责。换句话说,罪魁祸首是铜管乐。
  这不只是一位乐手的个案。皇家歌剧院乐团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乐师们投诉过他们的听觉受到轻微或中等伤害。演罢《指环》的演出季,有7位乐手因为受到噪声干扰而要告病假。大部分的争议是因为现代乐器用上了更新的材料,演奏音量要比从前的旧式乐器响得多,因而需要另行处理。无论法庭最终作出什么判决,这宗案件肯定会影响皇家歌剧院今年9月重演《指环》的安排,以及其他歌剧院将来考虑选剧的方向。
  让我揭开情人节看《女武神》的真正原委。正当戈德沙伊德与他的前雇主等待法庭宣判时,我很想亲身经历官司中所描述的那种听觉震荡,我甚至连耳塞都准备好了。但出乎我意料,整场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的音量——非常柔和。
  让我再提一句,我们不是在评论演出的质量好坏。跟一个二流的歌劇院乐团相比,纽约爱乐的演出戏剧性不强;但要是从演绎的细腻程度来说,梵志登带领乐手们把总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来了。一位同行这样说: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一棵树而错过整片森林,他们甚至还仔细地研究树皮上的青苔。
  从每个角度看,纽约爱乐的演出与《港乐》都有着巨大的反差。尤其在《港乐》《众神的黄昏》的音乐会里,乐团好像刻意提醒我们,乐团才是主角,演唱者只不过是临时工。而在纽约演出的两位主角——女高音海蒂·梅尔顿(Heidi Melton)与男高音西蒙·奥尼尔(Simon O'Neill),是梵志登与《港乐》的老将(虽然奥尼尔此次在香港是首次演唱齐格弗里德,一直以来他最负盛名的角色是齐格蒙德)。因为是音乐会版演出(跟香港一样),整个乐团都坐在台上,不是躲在乐池里。可是,在某些重要场景里,纽约爱乐的声音通透之极。在整场演出里,歌唱家们不用跟乐团角力,也没有遇上被淹没的危险。   以上的描述提供了充分证据,要是领导有方的话,瓦格纳的音乐不会引发任何身体上的伤害。但是,我们还是得留意铜管乐手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恰逢情人节的数天前,我在卡内基音乐厅欣赏了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当晚的重头戏是珍妮弗·西格顿(Jennifer Higdon)的新作品,她专门为乐团里知名的铜管部的三位长号乐手与大管乐手撰写了《低音铜管协奏曲》(Low Brass Concerto)。
  大概20年前,当我首次遇上低音大提琴演奏家埃德加·迈尔(Edgar Meyer)时,被他那毫不造作的高超技巧以及他自由地横跨不同音乐领域的能力所折服。当我试图解释他的演奏有什么特别之处时,一位与他共事的音乐家解释道:《为什么埃德加那么棒?因为从来都没有人告诉过他,低音大提琴不是演奏抒情旋律的乐器。》
  正如西格顿的作品一样。铜管乐手一直以来习惯发出哼声、噪声或陪衬乐团的其他不同音色,可是这一回他们却有机会吹出完整的旋律,我们所熟悉的大音量与厚力道被毫不费劲的优雅曲调所取替。
  除了站在指挥台上英姿飒爽,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穆蒂的曲目编排同样备受赞扬。音乐会的每一首曲目都是精心挑选,不同曲目也有前呼后应的作用。比如说,下半场演出的两首曲目都与《水乐》有关:肖松(Chausson)的《爱和海之诗》(Poems of Love and the Sea)配上选自布里顿歌剧《彼得·格赖姆斯》的《四首大海间奏曲》(Four Sea Interludes from Peter Grimes),为观众展示了英伦海峡两岸的音乐风景。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序曲,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幻想诙谐曲》(Scherzo fantastique)。這是作曲大师青年时代的小品、极少有机会演出,而它所具有的法国风格与下半场的肖松却相映成趣。更重要的是,《幻想诙谐曲》既抒情又富有节奏感,音乐旋律与西格顿十分相似,就像轻盈的舞姿。在我的记忆中,很少有机会听得到两首紧接着的曲目套用了那么相似的音乐价值,但作曲家们的目标却完全不同。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聆听斯特拉文斯基这部作品,我也关注了曲目介绍。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也承认,作品有着杜卡(Dukas)与德彪西的影子,还受自己的老师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的影响。但是作品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音乐元素,令我茅塞顿开。在一个较慢的段落里,斯特拉文斯基引用了几句标志性的音乐,向另一位大师致敬——那几句正是源自《帕西法尔》。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出品的又一力作——《图兰朵》终于在1月24日至26日揭开神秘面纱,为上海歌剧院2018年演出季开启歌剧首秀,亦为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季揭开序幕。作为《场团合作》的第二部经典大戏,《图兰朵》开票19天售罄,后续两次加座亦统统被《秒杀》。首演期间,虽然恰逢上海十年难遇的暴雪天气,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仍然全场座无虚席,就连加座、包厢等也全部满座。上海
期刊
香港管弦乐团(下文简称为《港乐》)1月演出了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港译《诸神的黄昏》)。1月18日首场演出翌日,在广州遇上英国伦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特约评论家司马勤(Ken smith),他对首演夜的演出大为赞赏。按常理估计,相隔三天后(21日)的第二场,亦是全套《指环》的最后一场,也就有更高的期待了——
期刊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爱丁堡节日剧院  爱丁堡,苏格兰  一座历史悠久的剧院,如何被成功改建成可承载国内和国际活动的场所?爱丁堡节日剧院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40多年来,爱丁堡市一直在寻找一个建造新歌剧院的地方,然后才决定改造现存的但又因冗余而闲置着的帝国剧院。这座建于1928年的剧院地理位置很好,且被认为是拥有全英国最好的抒情戏剧观众席的剧院之一,但是它的舞台很小,还缺少许多当代剧院或歌剧院所需要的
期刊
2017年8月末的一天,上海歌剧院会议室迎来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多位同仁,热烈的讨论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而令与会人员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将在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办的歌剧论坛以何主题呈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是艺术节的一个重要交流窗口,也是缔结友好关系的平台。往年,艺术节论坛关注前沿艺术动态,连接国内外艺术节、艺术机构、艺术总监等,分享总结国际合作和创新创作上的经验。艺
期刊
编者按:戴鹏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因病于美国纽约时间6月24日上午9点25分在纽约皇后医院逝世,享年87岁。戴鹏海作为《歌剧》杂志前身《歌剧艺术》的编委之一,他与《歌剧》杂志有着特殊的渊源。本期我们特邀戴先生的朋友与学生撰写文章,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位大家,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引言  2017年6月24日,音乐学家、评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戴鹏海(1929—2017
期刊
万众瞩目的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终于在音乐剧迷翘首期盼中来到上海。华丽梦幻的舞美服装、《燃》爆的摇滚乐、精良的制作,让这部讲述莫扎特一生故事的音乐剧2D09年一经问世便引发轰动,至今已巡演多国,圈粉无数。  此次来沪的卡司配置中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莫扎特》的饰演者就是2009年原版演出的米开朗琪罗·勒孔特(MikeIangeIo Loconte,俗称《小米》),而《萨列里》的扮演者也即原版的弗洛
期刊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距离慕尼黑约145英里,距离法兰克福约170英里,有个7.6万人口的小城叫做拜罗伊特,城里有座举世闻名的剧场,专演瓦格纳的《乐剧》,那就是这位作曲家在1875年建造完工、次年在那里首演自己的《指环》系列四联剧的場地。这个剧场,德文叫做《Bayreuther Festspielhaus》,英文叫做《Bayreuth Festival Theatre》,从1876年开幕至今,除了
期刊
2018年年初,笔者首飞渥太华(Ottawa),在国家艺术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观赏了《时先生与他的情人》在加拿大首都的首演。当晚,阿兹利小剧场(Azrieli Studio)全场爆满,200多位观众在剧终时全都站起来,伴随着Bravo的喝彩声,不停地热烈鼓掌,以起立鼓掌致以最高敬意。现场无比热烈的气氛,与场外摄氏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天气构成强烈对比,让人无比兴奋。  该剧由
期刊
朱塞佩·威尔第是一位长寿的作曲家,自1813年诞生至1901年逝世,他整整活了88岁。威尔第的长寿给全球歌剧爱好者们带来了福音,因为大师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近30部伟大而又不朽的歌剧。一般认为,威尔第晚年的三大歌剧(《阿依达》《奥赛罗》《法尔斯塔夫》)相当具有开拓性,而在这三部杰作中,唯有《法尔斯塔夫》是最具个性和最具创造力的,因为它相对于大师其他任何一部作品来说,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艺
期刊
秋天,收获的季节。11月16日晚,雷佳博士学位毕业系列音乐会的“压轴大戏”——“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经过几年的学习,雷佳的声乐艺术在导师的培养下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当晚她用歌声向导师、向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向中华文化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华民歌文化世界独具特色  常言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造物主给每个人都赠送了一份最宝贵的礼物——人声可以代替世界上所有的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