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空巢学生”的现状调查及行动策略研究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调查背景及方法
  “空巢学生”,即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家中的在读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年轻的父母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外出务工,或是天灾人祸意外造成,或是夫妻离异,成为新单亲家庭……但不管怎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流通的加快,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而由其引发的诸多问题也显现在教育之中。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七年义务教育,很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因此,我们提出本研究课题。
  2011年学年初,笔者以问卷方式对所任教的一所农村小学三个年级共计1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父母状况、现监护人情况,学生本人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座谈、访问等,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求教于同仁探讨。
  二、 现状分析
  1.各年级学生父母状况
  上表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学生总数占总学生数的16.6%;一方外出的占总数的41.4%;其它原因造成的占总数的1.3%;空巢学生总数占总学生数的51.3%。家庭关爱的缺失,父母监护的放任,使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模糊阶段的小学生缺乏情感,迷失方向,失去奋斗的动力。
  2.学生性格现状:根据性格类型测量表调查
  从表中可以看出,60%的学生有内倾、外倾两重性格。通过谈话、家访,我们发现这类学生很少与其监护者进行交流。在家中,显得较孤独、任性,常与监护者发生冲突。在学校则显得活泼、好动,男生喜欢到处闲逛,但对集体活动不够热心,较自由散漫;女生则乐于交流,显示出良的合作态度。
  3.“空巢学生”的学习状况,总体上讲较差,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同一标准要求下,女生优于男生。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家庭学习,这类学生最突出的感受是不自觉,不认真,贪玩,课外活动贫乏,其内容不健康。
  三、 行动策略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构建全方位的空巢学生管理网络,正确对待和处理空巢学生出现的问题,不仅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现实,也应是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的一个课题。学校要构建科学的管理网络,成立空巢学生问题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拟订计划、宏观调控;政教处要检查、监督和协助班主任及时保质做好学生工作,抓计划的落实、反馈和改进;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联系家长(或监护人),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还可以建立定期家访和随访制度,开设爱学校和班主任的空巢学生问题联系热线。
  2.开设空巢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心理对学习的影响,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个性心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根据这类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使他们在“心理断乳期”顺利度过这段远离双亲的日子。
  3.建立和健全空巢学生档案,全程追踪空巢学生成长
  每学年初,学校应周密部署、班主任配合,对全校学生进行拉网或调查登记,内容包括空巢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要存入《班主任工作手册》。同时,各班还应建立空巢学生成长档案,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绩、生活方式和爱好、违规违纪行为及处理,成功进步和奖励,教师评语和学生自评等。利用学生成长档案,教师可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解决空巢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而学生则可以借此全程地评判、监督和激励自己。
  4.严爱相加,春风化雨,让校、班成为学生之“家”
  在对待空巢学生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晓之有理,更要动之以情,爱字为先。学校、教师、班集体在处理空巢学生的问题上不能鄙视,不要坐观,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和改造他们,如生日时的一个祝福,病难时的一个问候,孤独时的一个聚会。班级间、同学间可以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师生间可以开展节假日“临时家庭”活动,课外活动时加一个小派对,班级里开设温馨提示栏,增设家庭(师生信箱)等,努力给空巢学生营造充满温馨、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家庭氛围,让他们不再孤僻,不再叛逆,不再沉沦。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才能切实解决空巢学生存在的问题,保障学生健康持续成长。
  (作者单位:332603江西省都昌县大树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今天早晨,我照例带领大家习第十课《风筝》,在上课时有一精彩片断对我感触很深,于是撷取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本课第一段原文是: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这段里,我带领同学们重点理解“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作者激动的感情,在教学目标上这是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是有关心理活动方面的抽象描写。于是,我想引导学生从“最大的”一词来突破对这句话
期刊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学习,天长日久,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游戏入手,激发兴趣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只要一提到做游戏,都会欢呼鹊跃起来,都会积极地参与。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兴趣,适当地穿插游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
期刊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是备课过程的记录。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备课、拟写教案是服务于教学的。然而,有不少教师常常认为,我有那么多课要上,有那么多作业要批改,哪有时间来备课、书写教案。也有的教师认为,我已经上过几遍了,轻车熟路,不备课、不写教案也照样能把课上好,备课、写教案无非是应付检查而已。请看下面三则案例:  【案例一】教学目标假、大、空、套,不可检测  2011年6月3日,我参加了纳雍县西南
期刊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奉献社会。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发展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期刊
最新颁布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学科渗透。简单地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就是指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交叉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涵盖德育、美育等人文精神的内容。可见,学科渗透有其丰富的内涵。  物理学与其他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在遣词造句上本身就极具语言艺术,可以用语言知识来讲解,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更深刻、更准确。许多诗词歌赋中都含有
期刊
有人说“表扬与赞美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阳光雨露”,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当代,教师们变着花样夸孩子,别说惩罚,就连批评也是慎之又慎,唯恐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  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固然很多,但需要改正的错误也不少,一味地“夸”,岂不让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了吗?其实,惩罚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教育者,要避免简单粗暴的惩罚。“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要让惩罚温柔一点,美丽一些
期刊
在教育理念转型时期,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在当今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它具有短期效应,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这才是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
期刊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组成是一定的,因此,各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的计量数也具有唯一确定的相当关系。与此同时,因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也具有唯一确定的相当关系。由此看来,就可以利用这种计量数的相当关系解决很多化学计算与某些物质推断问题。该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现简述于后:    一、利用相当关系求解已知质量的某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例:求27gH2O
期刊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乃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十分令人担忧。几年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厌学情况越来越严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上课不专
期刊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