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下面,结合近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向心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大多是采用小组进行的。这就必须准备比较多的实验材料,所以实验材料的准备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会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力不从心。像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如植物类的棉花、水稻、油菜花,动物类的蚂蚁、蜗牛等,实验室中没有,市场上也很难买到。诸如此类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如果要找齐所有的东西,教师在课前要花的精力太多。但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作支撑,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价值。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科学课实验用的材料。这样做,实质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各式各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变实验方案由教师提前预设为师生动态生成
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和探索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难度),从而激活创造思维。如果注意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三、打破时空界限,课内外水乳交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外的教学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实践与创造能力。另外,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时,带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到学校旁的鲥渔港研究水污染情况等,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开放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实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811600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中心学校)
一、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向心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大多是采用小组进行的。这就必须准备比较多的实验材料,所以实验材料的准备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会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力不从心。像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如植物类的棉花、水稻、油菜花,动物类的蚂蚁、蜗牛等,实验室中没有,市场上也很难买到。诸如此类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如果要找齐所有的东西,教师在课前要花的精力太多。但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作支撑,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价值。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科学课实验用的材料。这样做,实质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各式各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变实验方案由教师提前预设为师生动态生成
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实验的“神秘”和探索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难度),从而激活创造思维。如果注意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三、打破时空界限,课内外水乳交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外的教学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实践与创造能力。另外,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时,带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到学校旁的鲥渔港研究水污染情况等,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开放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实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811600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