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这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动脑,这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为学生创设生动、现实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学“8的分与合”时,我创设了两只小猴去小兔家做客,有8个桃子,请你帮小兔分一分这个问题情景。学生非常乐意帮小兔的忙,不但产生了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说在“猜数游戏”中创设了“小狐狸背上豆”的情境:小狐狸背了7个土豆,可是图中背土豆的袋子漏了,掉了4个。问学生:小狐狸回家后还剩几个土豆?多数学生会说3,可有的学生说,还可能是2个、l个甚至是0个。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有充足的理由,袋子漏了,土豆都掉了,所以是0个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回答都应给予鼓励。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只要学生说得有理由就要给予肯定。这种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如:“钟表的认识”的教学,涉及“顺时针方向”这一抽象的概念,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教学时,我分了以下几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时钟,熟悉其中的分针和时针,观察钟面上的数字。其次,借助课件演示,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情况,从而建立顺时针方向的概念;然后动手在自备的实物钟上亲自拨一拨,体会顺时针方向。最后,使学生学会看钟面,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通过动手学会将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拨到规定的时间。
学生运用学具直观操作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出现手口不一,随意性大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操作目的,我们要精心安排操作程序,设计操作方法,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操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三、结合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浅显,趣味性强,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看到插图,同学们发言踊跃,但大多数只是随兴而发,说的不完整、不规范,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教材中的每个例题都是结合图出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指导学生充分看图列算式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8个苹果图 8个苹果图
师:同学们认真看图,左边有几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几个苹果?
师:完整地叙述图意后,说说你想怎样算?
然后迅速变化图形,让学生看清楚,说明白,在举一反三后,学生通过观察这一感性认识,上升到已知两部分,求和用加法算这一理性结论。在认真观察图画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了学生观察的实践能力。
四、注重读说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问学生的思路:“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等。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式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有语言表述的机会,并注意语言的正确、简洁、符合逻辑。
如教学“9+3”这道式题时,在学生正确算出答案后,接着教师要追问运算过程(思维过程),便激发学生大胆去想,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畅所欲言,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这样激励学生,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思路也开阔了。有的说:“把9分成2和7,7加3等于10 ,10加2等于12。”有的说:“9加1等于10 ,把3分成1和2,10加2等于12。”这样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了。
看图应用题更是训练说话能力的最有利时机。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再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教师引导、训练,对他们的回答,要在肯定的基础上使之更具体化、生动化。
篮子里共15个
盘子中有5个
同学们对上图的表述如下。
(1)一共有15个桃子,放在盘子里5 个,还剩几个?
(2)妈妈一共买了15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红从中挑出5个放在盘子里,那么篮子里还剩几个?
可见(2)比(1)更生动,到位,这样长期训练,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激励学生,看图时不仅要准,更应该用生动、规范、合乎情理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讲图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计划地进行,要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日积月增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能力和智力的双向发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动脑,这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为学生创设生动、现实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学“8的分与合”时,我创设了两只小猴去小兔家做客,有8个桃子,请你帮小兔分一分这个问题情景。学生非常乐意帮小兔的忙,不但产生了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说在“猜数游戏”中创设了“小狐狸背上豆”的情境:小狐狸背了7个土豆,可是图中背土豆的袋子漏了,掉了4个。问学生:小狐狸回家后还剩几个土豆?多数学生会说3,可有的学生说,还可能是2个、l个甚至是0个。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有充足的理由,袋子漏了,土豆都掉了,所以是0个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回答都应给予鼓励。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只要学生说得有理由就要给予肯定。这种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主动动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如:“钟表的认识”的教学,涉及“顺时针方向”这一抽象的概念,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教学时,我分了以下几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时钟,熟悉其中的分针和时针,观察钟面上的数字。其次,借助课件演示,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情况,从而建立顺时针方向的概念;然后动手在自备的实物钟上亲自拨一拨,体会顺时针方向。最后,使学生学会看钟面,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通过动手学会将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拨到规定的时间。
学生运用学具直观操作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出现手口不一,随意性大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操作目的,我们要精心安排操作程序,设计操作方法,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操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三、结合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浅显,趣味性强,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看到插图,同学们发言踊跃,但大多数只是随兴而发,说的不完整、不规范,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教材中的每个例题都是结合图出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指导学生充分看图列算式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8个苹果图 8个苹果图
师:同学们认真看图,左边有几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几个苹果?
师:完整地叙述图意后,说说你想怎样算?
然后迅速变化图形,让学生看清楚,说明白,在举一反三后,学生通过观察这一感性认识,上升到已知两部分,求和用加法算这一理性结论。在认真观察图画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了学生观察的实践能力。
四、注重读说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问学生的思路:“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等。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式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有语言表述的机会,并注意语言的正确、简洁、符合逻辑。
如教学“9+3”这道式题时,在学生正确算出答案后,接着教师要追问运算过程(思维过程),便激发学生大胆去想,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畅所欲言,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这样激励学生,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思路也开阔了。有的说:“把9分成2和7,7加3等于10 ,10加2等于12。”有的说:“9加1等于10 ,把3分成1和2,10加2等于12。”这样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了。
看图应用题更是训练说话能力的最有利时机。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再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教师引导、训练,对他们的回答,要在肯定的基础上使之更具体化、生动化。
篮子里共15个
盘子中有5个
同学们对上图的表述如下。
(1)一共有15个桃子,放在盘子里5 个,还剩几个?
(2)妈妈一共买了15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红从中挑出5个放在盘子里,那么篮子里还剩几个?
可见(2)比(1)更生动,到位,这样长期训练,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激励学生,看图时不仅要准,更应该用生动、规范、合乎情理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讲图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计划地进行,要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日积月增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能力和智力的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