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语文共同生长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老师把近几年写的文章,围绕“教育生长”串珠成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嘱我作评。我读读,如见一条窄窄的路,伸向课堂,伸向语文,伸向渐渐阔大的远方,伸向我们依然苦痛却开始丰富的岁月。而他,我们,更多的语文人,都在星光照耀的路上前行着,生长着。
  我以为,语文教育之“道”即是“以文化人”,就是促进生命的成长。“生长”一词来自于杜威的概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表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事实上,在中国最早的一本经典《周易》中就已经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换言之,即是关注和哺育人的“生长”,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教育是内在贯通的。
  这世界,从来不会自动为我们辟出成功的捷径。三尺讲台和风细雨,十八春秋笔耕不辍,贾老师在语文教学园地里播下的种子,正在阳光下发芽、吐蕾、绽放,正所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定能够怀揣最初的梦想,秉持内心的信念,沿着一条窄窄的路走向成熟和纯粹的彼岸。打开这本书,课例见匠心,随感蕴情怀,论文寓深思,细细品味,我能感受到语文人返璞归真的诉求及对语文教育的不懈追求。细微中的韵味,平淡处的华章,贾老师借语文教学研究思考实现着摆渡自我、修行生命的人生理想,也为许多在教育路上摸索行进的语文人点燃了灯火。原来,成功即热爱,生长即坚持,即思考,即上下求索。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课堂教学应该向学生教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教与学是否有效等问题。“生长式语文”基于对教学内容精准的把握。
  例如,贾老师在执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探讨了以下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炮声是高雅的? 为什么详细描写学校过道的环境布置?为什么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标题? 为什么“我”最后喃喃地说“牛奶!……”
  这些问题来自课前的学情诊断,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散而有序,思而有味,因而使课堂显得简洁浅显。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准确而合宜的。我曾请贾老师为我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教学撰写点评,他的文字充满浓浓的“生长”气息。在具体分析了教学环节后,他笔锋一转:“主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得’字,它就像一粒种子,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从中可以窥见他的“生长式语文课堂”理念。
  真正好的语文教学,必然要回归简单,回归本色,回归理性,从而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生长,必然要基于有效实在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方法和手段。贾老师的语文课,很纯粹,该读则读,该写则写,扎扎实实,没有什么花哨,不搞什么噱头,很地道,很本真。比如《论语》的教学,就很注重在“读”上下功夫。
  师:哪些例子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生:第11.22章。
  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什么意思?
  生: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师:(启发学生思考)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对冉有,激励他做事要果敢;对仲由,暗示他做事不要冲动。
  师:我们知道了孔子对两位学生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桌进行对话表演,一个读学生“冉有问、子路问”的内容,一个读老师“子曰”的内容。先练一练,等一下我们请同学来表演。
  师:可见,孔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在反复品读中,学生理解了孔子的态度,也激发了琢磨文言文的兴趣,明白了文言文中语气词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教师的生命,也是在不断生长的。只从课堂实践去蠡测一个教师的生长是不够的,教师的生长不仅要教学实践的积累,而且要不断反思。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很欣赏贾老师在《后记》中关于个人成长四重境界的感悟:教他人的语文—教自我的语文—教学生的语文—教“我与你”的语文。这“四重境界”是切合青年教师成长轨迹的。这四重境界,就是一条发展的路,一条生长的道。在这四重境界联结成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他最初摇摇晃晃的身影,是他谦逊勤恳、勤学善思的姿态,更是他日渐清澈和深刻的眼神。走出了混沌模糊,走向了清晰明了,走出了繁杂缠绕,走向了简洁厚实,从自教自说到教学相长,他和他的语文,越来越澄澈,也越来越稳重睿智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教师,怀抱理想,想要有所作为。可是,功利的应试教育的熏染,使得他们初出茅庐时的教育理想很快消磨殆尽,教学激情也随之消磨一空,偶尔有过的那一点课堂魅力不过是昙花一现。贾老师最让我钦佩的是,他的清醒不是暂时的,而是持久的。他的书,所呈现的教学生长之路,让我想起王栋生老师说的话:“教师职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我的智慧是有限的,好多领域的知识我不了解,好多应当读的书我没读过,这就让我始终把继续学习当作生活的主要内容。”贾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爱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人,他一如既往地清醒,温和,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读他的文字,可以想见他平时的生活姿态。葆有内心的清醒和对教育教学的责任感,使他的语文课堂生动,有活力,我们也才有幸在他的语文世界里体验真诚和温暖。
  黄厚江老师曾说:“课上不好,不敢上课,不管发表了多少文章,不管名氣多大,也不是真正的特级教师。”贾老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特级教师”,他是一个让我感到特别有特点、有特色、有特性的语文教师。在此,我要诚挚地祝福他上出更多更美好的语文课,充满诗性的、生长着的语文课。
  从冬天延续到春天的雨终于停了,阳光很是鲜艳,一切都在生长。我们,也在生长。
  希望大家都能读读贾老师的新书。
其他文献
摘 要: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并进行思考。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以“真正的问题”为导向,以真实的阅读状态、深入的阅读讨论、产品化的阅读成果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场域”,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出议题、筛选整合议题、小组合作解决议题、汇报分享等多个环节,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辅以多元评价,推动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
期刊
摘 要: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它指的是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依据课程标准,明确目标,评价任务;提供学法建议,资源助力,引领课堂;完整过程,自主探索,内化知识;分层作业,关注差异,加强反思。  关键词:学历案;课堂教
期刊
摘 要:写作知识教学低效不能全归咎于写作知识本身,而首先应从教学设计上找原因。在设计写作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寻找起点,破解疑点,开发基点,创设承载点,安排能力点,让学生在“境中学”“做中写”,使学生“乐写”“善写”。   关键词:写作知识;修辞教学;教学设计;象征  教写作,要不要教写作知识?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度,许多教师视写作知识为“洪水猛兽”,上公开课闭口不谈“写作知识”,唯恐破坏写
期刊
摘 要: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诵读”中的《望海潮》(柳永)一词,在被誉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的柳永的作品中,地位非同寻常。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这首词的教学可以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采用探究和体验的方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点染;铺叙;《望海潮》  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古诗词诵读”中收录了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此词在柳永作品中的地位非同寻常。柳词的成就可
期刊
摘 要:言语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从多角度品析比喻妙用、多角度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品析“大笑”的内涵等三个环节教学《咏雪》,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联想和想象品析语言,走进经典作品丰富复杂的意蕴世界,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言语思维内容,进而从中习得和学得言语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发展言语思维。   关键词:言语思维;具象思维;思维方法和规律  《世说新语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遵循认知规律,编排更科学,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体系都融合在整套教材之中,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就统编教材相对于以往教材有较大不同的名著阅读、“活动·探究”单元、综合性学习而言,其教学可以分别采用一书一法、激发阅读兴趣,任务驱动、促进思维发展提升,联系生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   关键
期刊
摘 要:在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看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有“愚昧”“冷漠”的共性,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多类“看客”对比、“看”与“被看”的描写、以“看客”為镜反照主角等等。“看客”映射出社会之病,尽显语言讽刺艺术,引起读者深刻反思。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中的《范进中举》《孔乙己》和《变色龙》三篇选文,是研究“看客”形象和意义的较好材料,引导学生作对比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
期刊
摘 要:《秦腔》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传承精神 、吟咏文化”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单元导语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将其与“文化”和“传承精神”放在一起解读。借助皮尔士的溯因逻辑,以“一个关于秦腔的事实”“一个关于秦腔的假设”“一个关于秦腔的结论”三个步骤分析《秦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秦腔文化,更深切地体会贾平凹在散文《秦腔》中寄寓的文化传承思考。   关键词:溯因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的课后“积累拓展”,要求学生“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这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意图。在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构建写作序列,落实写作任务;二是探究写作背景,做好写前准备;三是设计写作支架,指导学生表达。   关键词:课文改写;读写结合;《记承天寺夜游》  一、缘起  统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