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学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总结了高校构建学科竞赛的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建立学科竞赛优秀导师库、整合创新实践平台等举措,以期为同类字院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
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竞赛和创业风险。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不断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完善综合素质,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常态下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探索与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等文件,指出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举措,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赛力。如何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1]。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
學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2]。
二、基于学科竞赛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举措
1.高校构建学科竞赛的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
要构建学术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高校的高瞻远瞩和长远规划是重中之重,必不可缺的。苏州大学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5〕137号)等文件精神,于2016年12月出台了《苏州大学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总体目标为:到2017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平台充裕、师资队伍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左右,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5年左右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
此外,学校颁布了《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大赛”竞赛管理办法》、《苏州大学关于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苏州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经费管理规定》,对“三大赛”竞赛管理、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活动的工作量认定、获奖情况奖励、学科竞赛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优化,促进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提升了竞赛成绩。
2.建立学科竞赛优秀导师库
学生的学科竞赛要取得好的成绩,优秀的导师是重要保障。要建立富有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强、年龄职称合理的优秀导师库,科学全面地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一个指导教师队伍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成果转化;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精神和竞赛指导能力,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引进竞赛专长师资并加强各科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提高竞赛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学科竞赛体系的核心智慧平台[3]。
3.整合创新实践平台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验室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好实验室资源,高校可考虑对全校实验室资源进行统计整合,建设共享实验室,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实验设备的管理部门,可配套对实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摒弃各院系各自为政的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式[4]。
创新实践平台是学科竞赛的重要依托,学院根据学科竞赛要求、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对原有实验室的架构和功能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构建了满足不同竞赛需求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现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苏州大学IT校企合作联盟(包含有优质企业80家)等平台,提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三、取得的成效
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连年收获颇丰,提高了学院的美誉度,推进了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优势明显,软件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计算机科学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2个专业,均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学科竞赛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创就业能力明显提升。近5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在97%以上,在学校中属于名列前茅。对于教师而言,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学院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多人次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0SJD880107)的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数学》,2009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8页到10页。
[3]刘亮,孙利平,张海涛,龙英,《构建学科竞赛体系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3月第28卷第2期,第135页到137页。
[4]黄炜,《面向学科竞赛的高校实验室资源量化管理策略研究》,《科教文汇》,2014年12月上,第1到2页。
(作者简介:沈云彩,副教授,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硕士学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
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竞赛和创业风险。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不断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完善综合素质,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常态下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探索与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等文件,指出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举措,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赛力。如何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1]。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
學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2]。
二、基于学科竞赛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举措
1.高校构建学科竞赛的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
要构建学术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高校的高瞻远瞩和长远规划是重中之重,必不可缺的。苏州大学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5〕137号)等文件精神,于2016年12月出台了《苏州大学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总体目标为:到2017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平台充裕、师资队伍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左右,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5年左右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
此外,学校颁布了《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大赛”竞赛管理办法》、《苏州大学关于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苏州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经费管理规定》,对“三大赛”竞赛管理、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活动的工作量认定、获奖情况奖励、学科竞赛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优化,促进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提升了竞赛成绩。
2.建立学科竞赛优秀导师库
学生的学科竞赛要取得好的成绩,优秀的导师是重要保障。要建立富有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强、年龄职称合理的优秀导师库,科学全面地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一个指导教师队伍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成果转化;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精神和竞赛指导能力,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引进竞赛专长师资并加强各科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水平竞赛师资队伍是提高竞赛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学科竞赛体系的核心智慧平台[3]。
3.整合创新实践平台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验室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好实验室资源,高校可考虑对全校实验室资源进行统计整合,建设共享实验室,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实验设备的管理部门,可配套对实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摒弃各院系各自为政的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式[4]。
创新实践平台是学科竞赛的重要依托,学院根据学科竞赛要求、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对原有实验室的架构和功能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构建了满足不同竞赛需求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现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苏州大学IT校企合作联盟(包含有优质企业80家)等平台,提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三、取得的成效
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连年收获颇丰,提高了学院的美誉度,推进了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优势明显,软件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计算机科学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2个专业,均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学科竞赛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创就业能力明显提升。近5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在97%以上,在学校中属于名列前茅。对于教师而言,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学院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多人次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0SJD880107)的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数学》,2009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8页到10页。
[3]刘亮,孙利平,张海涛,龙英,《构建学科竞赛体系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3月第28卷第2期,第135页到137页。
[4]黄炜,《面向学科竞赛的高校实验室资源量化管理策略研究》,《科教文汇》,2014年12月上,第1到2页。
(作者简介:沈云彩,副教授,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硕士学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