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性,通过发现、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它总是指向于问题的变换,表现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性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心。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入手。低年级一般是图文应用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正确解答。要提高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明确题目求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会从图中找出来。图中采用了学生很熟悉的图书角作题材,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入手,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有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已知条件:图书角有16本书,我们借走了5本。问题:还剩下多少本?让学生理清图意,从总数16本里面,拿走5本。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16-5=11(本)。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深切地感受课本里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一共有76条海鱼,5只螃蟹,已经卖出9条海鱼,还剩多少条海鱼?与问题相关的条件是:一共有76条海鱼,已经卖出9条海鱼,而题目中的5只螃蟹与问题没有直接联系,这是多余的信息。这就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理清图意,一共有76条海鱼,已经卖出9条海鱼,还剩多少条海鱼?卖出的9条鱼是从76条里减去9条,是用减法计算的。
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检。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能力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的新知识记得更牢固,运用起来更自如。
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方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同一问题,或在同一问题上,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以寻找不同的解答。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将这方面考虑在内。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时,很明确地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题目是求:一共有多少枝花?第一种方法:(按花瓶里的花计算)把左边的7枝花和右边的7枝花合在一起计算,一共有14枝花,7 7=14(枝)。第二种方法:(按颜色或種类计算)把5枝红色和9枝黄色合在一起计算,一共有14枝花,5 9=14(枝)。
通过这道题的教学,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发散式思维来思考问题。
三、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性
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它总是指向于问题的变换,表现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性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心。重视问题的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是数学思维问题性的精髓。数学问题的推广、引申和应用过程是新的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深化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解决问题出发,找出与它相关的条件。这道题是出现有多余信息的应用题,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让学生把每一个条件试一试,看看哪一个条件与问题有关联。
(1)如果选条件①,妈妈买回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把9瓶放在冰箱里,桌上放6瓶,酸奶有多少瓶?条件与问题没有直接联系。
(2)如果选条件③,妈妈买回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把9瓶放在冰箱里,果汁有7瓶,酸奶有多少瓶?条件与问题也没有直接联系。
(3)如果选条件②,妈妈买回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把9瓶放在冰箱里,纯牛奶有8瓶,酸奶有多少瓶?选条件②是正确的。
这道题目要让学生知道“把9瓶放在冰箱里”是一个多余的信息。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求酸奶有多少瓶?必须要知道纯牛奶有几瓶,用减法计算。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去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用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认真理解图意,观察图中的事物,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图中的意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让小组成员汇报总结,教师作适当点评。学生汇报情况:
1. 树上原来有6只小鸟,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6 6=12(只)
2. 草地上有5只灰兔子,7只白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7=12(只)
3. 左边有6朵花,右边有9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6 9=15(朵)
4. 草地上有5只灰兔子,7只白兔子。白兔子比灰兔子多几只?
7-5=2(只)
5. 草地上有5只灰兔子,7只白兔子。灰兔子比白兔子少几只?
7-5=2(只)
通过这道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与题目相关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新。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有创新。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提出好的问题,是思维过程很关键的一步,要扎实地完成这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小龙小学,广州51000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它总是指向于问题的变换,表现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性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心。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入手。低年级一般是图文应用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正确解答。要提高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明确题目求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会从图中找出来。图中采用了学生很熟悉的图书角作题材,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入手,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有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已知条件:图书角有16本书,我们借走了5本。问题:还剩下多少本?让学生理清图意,从总数16本里面,拿走5本。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16-5=11(本)。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深切地感受课本里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一共有76条海鱼,5只螃蟹,已经卖出9条海鱼,还剩多少条海鱼?与问题相关的条件是:一共有76条海鱼,已经卖出9条海鱼,而题目中的5只螃蟹与问题没有直接联系,这是多余的信息。这就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理清图意,一共有76条海鱼,已经卖出9条海鱼,还剩多少条海鱼?卖出的9条鱼是从76条里减去9条,是用减法计算的。
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检。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能力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的新知识记得更牢固,运用起来更自如。
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方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同一问题,或在同一问题上,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以寻找不同的解答。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将这方面考虑在内。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时,很明确地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题目是求:一共有多少枝花?第一种方法:(按花瓶里的花计算)把左边的7枝花和右边的7枝花合在一起计算,一共有14枝花,7 7=14(枝)。第二种方法:(按颜色或種类计算)把5枝红色和9枝黄色合在一起计算,一共有14枝花,5 9=14(枝)。
通过这道题的教学,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发散式思维来思考问题。
三、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性
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它总是指向于问题的变换,表现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性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心。重视问题的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是数学思维问题性的精髓。数学问题的推广、引申和应用过程是新的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深化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解决问题出发,找出与它相关的条件。这道题是出现有多余信息的应用题,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让学生把每一个条件试一试,看看哪一个条件与问题有关联。
(1)如果选条件①,妈妈买回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把9瓶放在冰箱里,桌上放6瓶,酸奶有多少瓶?条件与问题没有直接联系。
(2)如果选条件③,妈妈买回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把9瓶放在冰箱里,果汁有7瓶,酸奶有多少瓶?条件与问题也没有直接联系。
(3)如果选条件②,妈妈买回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把9瓶放在冰箱里,纯牛奶有8瓶,酸奶有多少瓶?选条件②是正确的。
这道题目要让学生知道“把9瓶放在冰箱里”是一个多余的信息。纯牛奶和酸奶共16瓶,求酸奶有多少瓶?必须要知道纯牛奶有几瓶,用减法计算。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去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用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认真理解图意,观察图中的事物,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图中的意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让小组成员汇报总结,教师作适当点评。学生汇报情况:
1. 树上原来有6只小鸟,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6 6=12(只)
2. 草地上有5只灰兔子,7只白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7=12(只)
3. 左边有6朵花,右边有9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6 9=15(朵)
4. 草地上有5只灰兔子,7只白兔子。白兔子比灰兔子多几只?
7-5=2(只)
5. 草地上有5只灰兔子,7只白兔子。灰兔子比白兔子少几只?
7-5=2(只)
通过这道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与题目相关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新。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有创新。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提出好的问题,是思维过程很关键的一步,要扎实地完成这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小龙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