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行走,听建筑说话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gge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往一座城市,因为迷思于那座城市的人文景观和气质风情;
  喜欢一座城市,因为钟情于那座城市带来的身心波荡和灵魂感知;
  城市,因为那一山一水,一人一物而让人透过物像的呈现隐映背后的历史轮转和情感共鸣,行走于东西方城市也好,古今化城郭也罢,听建筑说话,用心,其情也真,其境也美!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母亲孕育自己的生命,城市让这生命鲜活生动有灵性。黄天厚土,人文环境在无意识中已经慢慢渗透进属于那一方人的骨髓,通过这些个体的消化吸收再发扬光大,而形成大社会对这个地方人文环境的一种的共识,无怪乎中国古话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于“城市”的概念,我们可以从搜索引擎中查询到很多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意义上的解释,也能从历史典故中找到“城市”的发展源起。城市古时也叫“城郭”或“城邑”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写道:“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吴越春秋》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印证了历史上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市”已然上升成为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而今天,当我们游走于著名的旅游景点及其所属城市,从中体味的却不再是政治、经济、地理的范畴,体味到那些城市里面保留的伟大遗世的建筑,这些人文建筑之后承载的苍茫历史和浓郁而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这方面人类为主导的情感意义的概念上说,“城市”就是那“一方水土”,是那些历史建筑、人文环境、精神寄托等各个层面联系而织就的那张独一无二的美学大网。
  去法国旅行,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提到威尼斯,我们想到的马上是“水城”,不是水,而是被水环绕的房屋建筑所组成的这座城市的生活情调;说到德国的著名景点,马上想到的是天鹅湖城堡;说到北京,自然是故宫、长城……一个城市文明遐迩,是因为那些有历史底蕴,有传奇故事的建筑和一切谓之代表人类需求的的上层建筑,绘画、雕塑、镶嵌等各种丰富纷呈的艺术都附身于那些伟大的建筑里面,而这些伟大的建筑,却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人类智慧的结晶,流传至今,承载了整个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地域风情和时代特色,这些东西,就属于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后代,其他地方的人们可以观瞻、可以敬仰、可以模仿却无法复制。
  西方建筑是有体系的,人们习惯将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的这种建筑特色统称为欧式风格。实际上欧式风格建筑可以分为哥特式、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古罗马风格、古典复兴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拜占庭式风格等。而在西方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当属于哥特式和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时期,各种风格在同一个建筑上同时出现并不稀奇,尤其是在教堂、城堡、广场的建筑中,往往会以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为主,同时兼并吸收了古典主义风格等其他风格的特色,.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哥特式建筑是西欧中世纪建筑的一个高峰, 其在西欧地区的流行, 导致其他艺术形式包括雕刻, 绘画, 家具, 工艺美术乃至书法都出现了一个风格鲜明的”哥特式”时期。19世纪,有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用他的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让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教堂的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举世闻名,小说中塑造的那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美丽动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这座建筑充实了文化内涵,华丽精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让这座教堂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典型杰作”。即使没有时尚工业,巴黎也能因为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这样举世无双的建筑而散发迷人魅力。
  同样的,有水上之城美誉的威尼斯,因为拥有许多建筑杰作而成为驰名的旅游中心,每年有3百多万游客观光旅游。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临水而立,优雅迷人。
  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就是巴洛克风格。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就运用了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圆穹内壁有很多著名的的大型镶嵌画。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创世纪》天花板壁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梵蒂冈作为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皈依中心,每年都会有无数天主教徒来到这里,瞻仰这座上帝之城。可以说,圣彼得教堂和梵蒂冈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神圣化的标志,后者却前者的合法保护神。可能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人眼中,这种宗教信仰的力量似乎没有那么神奇和强大,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宗教势力强大到足以引起国家之间的战争甚至一个民族的灭亡。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哥特风格还是巴洛克风格抑或是其他欧式风格,发展进化的过程无不是从教堂及其附件上将一切艺术之美发扬光大的。所以,提起西方的城市和建筑,常常离不开宗教系统的涉入;提及西方的文化精神,也无不与宗教信仰相联系。
  环顾西方城市,除了耳熟能详的欧美大国之外,有着浓郁地理环境风情的地中海沿线国度也用自己的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为世人展现出那片热土上的人文风情和神奇魅力,那一片广阔的蔚蓝色水域、地中海岸的融融阳光、暖熏和风都让人沉醉,西班牙蔚蓝色的海岸与白色沙滩,南意大利金黄的向日葵花田,法国南部蓝紫色薰衣草田,希腊碧海蓝天下的白色村庄,还有北非沙漠及岩石的红褐和土黄,在基督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教派文化的碰撞中,为地中海城市的建筑艺术增添了奇异的色彩,无论是天然的、鲜艳的、浓烈的、跳跃的,还是诗意的,幻想的,神话的风格,往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古希腊的一句话“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城市鼓励这个时代的道德、智慧和民族方面起到了作用”城市哺育了人、哺育了文化、哺育了艺术。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协调发展上可以实现雅典时期的古希腊的另一句名言“我们将让我们的城市比先辈留给我们的更伟大、更优秀、更美丽”。
其他文献
【白桦】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叙事长诗《孔雀》、《山涧铃响马帮来》、电影文学剧本《今夜星光灿烂》、《苦恋》、话剧《曙光》等。     美丽的衣裳  很快,中甸县长给我介绍了一个朋友,年轻的千总P。这位骏马轻裘的千总精通汉文,曾在西南民族学院学习。我经常到他家里去作客。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我到他家作客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常常住在娘家,娘家也是头人,住在他们自己的领地里,娘家的领地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窄
期刊
上海和香港,一直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先锋城市。两地虽隔千里,却在历史上互为影响,人员互动交流。细数两地近百年来在建筑上的影响,是十分有意思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本土的专业建筑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设计事务所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天津和广州等城市。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的“黃金十年”,中国建筑师在上述城市贡献了许多高质量的设计,包括倾向于 “艺术装饰”(Art Deco)风的重要建筑。而此
期刊
【周加华】知名画家,《首席ELITE》杂志艺术顾问,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生活记事》、画册《周加华作品集》、《我的图画故事》等。     不著功利,只是她心中有爱而需要释放,而选择油画材料的表现,也正契合她心中的喜好和天赋的才情。能透过五颜六色的颜料在画布上铺层勾勒,这不仅仅可以让她的情绪获得自由的宣泄,委婉而实诚地,倾诉她对人生的感悟和诸多美好的期盼。而更重
期刊
程金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甘肃,在兰州大学任教。他在教授文学课程之余,又因地利而研究起马家窑文化来,并扩展到整个陶瓷艺术,写有这方面的专著。他知道我对中国古代美学感兴趣,曾多次邀请我到甘肃去参观马家窑彩陶文化,我也很想去长长见识,但都因杂事而未能成行。今年他又发出邀请,我想,我已年届八五高龄,再不去,以后怕要走不动了,于是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另一位甘肃籍学生林少雄,在上海大学任
期刊
现实中的波西米亚,是一片远离大海的内陆。  在奥地利女诗人英格褒·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诗中,它成了一片面朝大海的开放之地。《波西米亚在海边》,陈述句式的标题,如此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如果这儿的房屋是绿的,我就走进其中的一所。  如果这儿的桥梁是完好的,我就踩在坚实的土地上。  如果爱的努力永远是徒劳,我也乐意在这里失去。  倘若不是我,那便是像我一样好的某个人。  如
期刊
二○一八年十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小剧场,九位乐手正在表演激浪派成员、美国作曲家菲利普·科纳(Philip Corner)的作品Fluxus Reality。包括菲利普·科纳在内的九位表演者基本处于静止的状态,偶尔发出了一两下的声音,锣从手指滑落,琴弓轻快地点过琴弦,吉他的一个拨音……一切都十分地克制,表演者没有什么表情,留出了大片的空白。当然近五十分钟这样的表演对于观众是难耐的,于是身体挪动在
期刊
“一切居所将被洪水席卷,人类将归于灭绝……巨大力量的风暴与台风混合,洪水漫过神庙,七日七夜,境内一切都淹没。”一八七二年从尼尼微出土的“洪水泥板”为我们保留了人类最早的水灾记录文献,《吉尔伽美什》这部苏美尔-巴比伦史诗在大约四千年前就将洪灾归于神的旨意。当洪水英雄乌特纳庇什丁(Utnapishtim)向淡水与智慧之神埃阿(Ea)求问神谕,埃阿除了指点他如何建造船只,还用谜般的语言让乌特纳庇什丁向城
期刊
卡森·麥卡勒斯(1917-1967)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心之猎手  上边题记的这句话几乎是麦卡勒斯所有文本的起源。“精神上的隔离”,强烈到近乎偏执的爱,以及爱与被爱一同对等发生的不可能,便是她创作永恒的母题。但这对于敏感者通常纯是痛苦的体验,在她身上竟如蚌壳含珠,最终催生出巨大而绚烂的创造力。  而首先,麦卡勒斯是谁?  她被誉为“福克纳之
期刊
抗战军兴,后方方兴;重庆成了陪都,昆明则成了至关重要的后方:一方面以西南联大的西迁为标志,一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重镇之一;另一方面稍后也成为盟军抗日的后方兼前方重镇。兼此二任,各路人马汇集,昆明一时呈现百物繁兴的局面—酒菜馆从来就是繁兴的标志,粤菜馆当然也不可或缺。一方面广东与云南同处大西南,如张君劢《历史上中华民族中坚分子之推移与西南之责任》即作如是观;另一方面地理相近,往来者众,广东又好吃,
期刊
老妪背负天真幼童, 衣衫褴褛拘偻着身躯, 如同枯藤老树突发新枝的瞬间, 生命在顽强地传递着。徐匡画里有感动人心的质朴纯真。剥离色彩之后的宁静极富穿透力,他的版画很古典。采访回来途中,雨丝浙浙沥沥从车窗掠过,霎时倾斜成徐匡的笔触。    我一坐下就迫不及待与徐匡聊他的画。“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大时代,我由衷地感到幸运。”可是徐匡没接我的话题,开门见山第一句,就从他饱含情绪的声调中迸了出来。随后,他便以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