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战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综合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对象,而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训,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所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起到至关重要意义。因为在我国发展历史上,应用型本科还不是很成熟,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实训实习建设中,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合理性发展策略不断改进。我院采取多元化投资与合作方式,对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使企业进学院,学院入基地。开辟出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新道路,良好办学效益应运而生。
关键词:实训基地 应用技术学院 创新 工学结合
基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一些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便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我院实行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关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对实训基地产教结合模式积极创新,在实现技能人才培养层面,以及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八卦方面迈开步伐,开辟应用型技术学院创新新天地,推动学院的快速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现如今实践已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纯理论学习,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各本科院校也开始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论校外或校内。但是学校对怎样建设基地,缺乏重视,仅仅看到实习实训结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尽管意义重大。较多学校和企业,均未做出很好的定位,在实习基地点的选择上,未自身探讨性学习,学生自身不可较好进行,没有充足的实习设备的准备。
2.存在问题。
2.1管理方面。偶尔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于实习基地上,在重大机械的管理上,管理人员没有做好维修工作;除此之外,一些实习学生较难以管理,他们存在迟到或早退,思想涣散的情况,因学校组织学生时重视度不够,清点人数较难搞明白。因此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学校和企业双方均存在严重不足。
2.2实习方面。(1)基地自身层次、质量不高:学生的安全在学习层面应是处于首位的,但是较多学校和企业均为足够重视,一些损坏设备会对学生造成威胁,且这些损坏的设备在实习工程中较为常见,而企业却无及时维护及更新。基于此,有待提升的,还有企业自身质量;(2)基地利用率不高:基地的最大容量,学生数量远远超过,所以基地建设难以包容所有学生现象凸显,这便是基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还有一些基地离学校较远,促使学生时间上无较好协调,便会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3)操作层面问题较多:资金成本的问题,存在于基地操作层面,较多基地引进二手设备,他们不太重视基地建设,仅仅是为了节省成本,其对技术人员有较低的要求。
3.效果方面。较多学生浑水摸鱼、混日子,不重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到实习最后,也只是虚度时间,未学到任何知识及技术型东西。而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积极实践,需保证学生在基地建设上,有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地方。
二、我院在工学结合视角下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创新
1.校企联合实现双赢,基于二者联手建设实训基地。稳定的实习实训单位,便是“产学一体化”校企联手的实训基地所在地,学校提供资金,可对企业财力、就业市场、先进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依托起工业企业和实训基地紧密结合的优势,为学生就业、创业,以及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还需使企业获得相应的效益,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例如,我院和重庆丰盛垃圾发电厂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普通车床实训,组织学生直接进车间实训、实习。利用企业先进的数控设备,当企业需帮助时,为其提供优惠服务。不仅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减少双方设备投资,促使合作双方在互惠互利前提下,优势资源均获得相互共享及利用。我们还和其他有关企业合作,将基地的先进设备等资源优势充分的利用了起来,承接一定的产品生产、开发任务。现如今,我院已经和东风汽车集团、万州三峡电力公司赶场电厂,万州三峡电力公司鱼背山电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一起依据产品开发需求,教师及学生进行加工、检测、验收、设计等,将教师实践能力及科研开发水平提升,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且促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将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也增长、开阔学生的视野及知识,增长了见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将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合作企业,依据企业要求,利用基地良好培训条件,将在职员工培训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给企业,提升了学院就业率,节省企业自身培训成本,实现校企双赢,密切二者关系。
2.树立现代创新观,打破传统观念,解放思想。传统应用技术教育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基本上是高等教育的压缩版,而大学知识的缩减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上均可体现。重知识、轻技能,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较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培养模式、学体制、办学机制、进行不断创新,将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为社会培养出,甚至于提供服务、管理、生产,这些紧缺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我院持续发展、寻求突破的关键,是为社会发展及区域经济服务。
3.对技能及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得益于“产教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
3.1就业岗位及培养目标对接。通过建设实训基地,了解到企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素质及技能的要求,了解到企业用人标准,突出“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实行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大量采用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均可对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真实性经历,在练中学、学中练,更加接近就业岗位的需要,达到掌握岗位工作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较快适应工作需求,一毕业便可直接上岗。基于这样的实习实训,学生离市场及实际更近,离生活更近,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3.2市场需求和专业、建材建设对接的实现。可对企业对各技能人才需求,通过“产学—体化”实训基地及时性了解,同时关于对各技术岗位人才技能、知识、素质,以及新技术、设备、工艺的要求所了解,做到切实性为社会输送需求人才,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性调整,补充专业教材的内容,保证教材内容及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适应性,将传统办学思路彻底改变。
3.3学生创业、就业和实践零距离接触。我院面对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強学生创业教育,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技能培养,以及创业指导,将实训基地的示范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依托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及意识进行培养,提供创业平台给部分优秀毕业生。我的想法是提供一万元起步资金,为每个愿意、有条件在基地创业的学生,利用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帮助学生在实训基地或合作单位就业,争取部分大学生创业贷款。可将实训基地建设为创业孵化基地,可保证毕业生高水平及多渠道就业,为学院实训基地高效率运行、低成本扩张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便可为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向有关行业输送专业化、实践性、能力强的高技术及素质的有用人才,积极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新江.农业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种植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2):33-34.
[2]杨建忠,梁军刚.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亚太教育,2015,(09):203-204.
[3]蔡文芬.新建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8):151-153.
[4]刘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
14(04):95-97.
作者简介:刘畅(1962.10—)女。民族:汉。重庆开县人。副教授。学历:本科。
关键词:实训基地 应用技术学院 创新 工学结合
基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一些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便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我院实行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关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对实训基地产教结合模式积极创新,在实现技能人才培养层面,以及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八卦方面迈开步伐,开辟应用型技术学院创新新天地,推动学院的快速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现如今实践已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纯理论学习,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各本科院校也开始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论校外或校内。但是学校对怎样建设基地,缺乏重视,仅仅看到实习实训结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尽管意义重大。较多学校和企业,均未做出很好的定位,在实习基地点的选择上,未自身探讨性学习,学生自身不可较好进行,没有充足的实习设备的准备。
2.存在问题。
2.1管理方面。偶尔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于实习基地上,在重大机械的管理上,管理人员没有做好维修工作;除此之外,一些实习学生较难以管理,他们存在迟到或早退,思想涣散的情况,因学校组织学生时重视度不够,清点人数较难搞明白。因此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学校和企业双方均存在严重不足。
2.2实习方面。(1)基地自身层次、质量不高:学生的安全在学习层面应是处于首位的,但是较多学校和企业均为足够重视,一些损坏设备会对学生造成威胁,且这些损坏的设备在实习工程中较为常见,而企业却无及时维护及更新。基于此,有待提升的,还有企业自身质量;(2)基地利用率不高:基地的最大容量,学生数量远远超过,所以基地建设难以包容所有学生现象凸显,这便是基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还有一些基地离学校较远,促使学生时间上无较好协调,便会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3)操作层面问题较多:资金成本的问题,存在于基地操作层面,较多基地引进二手设备,他们不太重视基地建设,仅仅是为了节省成本,其对技术人员有较低的要求。
3.效果方面。较多学生浑水摸鱼、混日子,不重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到实习最后,也只是虚度时间,未学到任何知识及技术型东西。而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积极实践,需保证学生在基地建设上,有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地方。
二、我院在工学结合视角下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创新
1.校企联合实现双赢,基于二者联手建设实训基地。稳定的实习实训单位,便是“产学一体化”校企联手的实训基地所在地,学校提供资金,可对企业财力、就业市场、先进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依托起工业企业和实训基地紧密结合的优势,为学生就业、创业,以及实践教学提供方便。还需使企业获得相应的效益,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例如,我院和重庆丰盛垃圾发电厂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普通车床实训,组织学生直接进车间实训、实习。利用企业先进的数控设备,当企业需帮助时,为其提供优惠服务。不仅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减少双方设备投资,促使合作双方在互惠互利前提下,优势资源均获得相互共享及利用。我们还和其他有关企业合作,将基地的先进设备等资源优势充分的利用了起来,承接一定的产品生产、开发任务。现如今,我院已经和东风汽车集团、万州三峡电力公司赶场电厂,万州三峡电力公司鱼背山电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一起依据产品开发需求,教师及学生进行加工、检测、验收、设计等,将教师实践能力及科研开发水平提升,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且促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将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也增长、开阔学生的视野及知识,增长了见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将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合作企业,依据企业要求,利用基地良好培训条件,将在职员工培训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给企业,提升了学院就业率,节省企业自身培训成本,实现校企双赢,密切二者关系。
2.树立现代创新观,打破传统观念,解放思想。传统应用技术教育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基本上是高等教育的压缩版,而大学知识的缩减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上均可体现。重知识、轻技能,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较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培养模式、学体制、办学机制、进行不断创新,将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为社会培养出,甚至于提供服务、管理、生产,这些紧缺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我院持续发展、寻求突破的关键,是为社会发展及区域经济服务。
3.对技能及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得益于“产教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
3.1就业岗位及培养目标对接。通过建设实训基地,了解到企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素质及技能的要求,了解到企业用人标准,突出“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实行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大量采用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均可对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真实性经历,在练中学、学中练,更加接近就业岗位的需要,达到掌握岗位工作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较快适应工作需求,一毕业便可直接上岗。基于这样的实习实训,学生离市场及实际更近,离生活更近,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3.2市场需求和专业、建材建设对接的实现。可对企业对各技能人才需求,通过“产学—体化”实训基地及时性了解,同时关于对各技术岗位人才技能、知识、素质,以及新技术、设备、工艺的要求所了解,做到切实性为社会输送需求人才,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性调整,补充专业教材的内容,保证教材内容及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适应性,将传统办学思路彻底改变。
3.3学生创业、就业和实践零距离接触。我院面对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強学生创业教育,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技能培养,以及创业指导,将实训基地的示范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依托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及意识进行培养,提供创业平台给部分优秀毕业生。我的想法是提供一万元起步资金,为每个愿意、有条件在基地创业的学生,利用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帮助学生在实训基地或合作单位就业,争取部分大学生创业贷款。可将实训基地建设为创业孵化基地,可保证毕业生高水平及多渠道就业,为学院实训基地高效率运行、低成本扩张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便可为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向有关行业输送专业化、实践性、能力强的高技术及素质的有用人才,积极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新江.农业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种植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2):33-34.
[2]杨建忠,梁军刚.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亚太教育,2015,(09):203-204.
[3]蔡文芬.新建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8):151-153.
[4]刘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
14(04):95-97.
作者简介:刘畅(1962.10—)女。民族:汉。重庆开县人。副教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