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对待宝贵的态度
在对待富贵的态度上,二人都认为:“富有与尊贵是天地间的常理,是人人都想得到的,都主张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不贪求不正当的富贵”。然而,《诘难》作者却又说了下面这段话:“崇高莫大于富贵。富则所欲得以有财聚人,贵则人顺己以行义天下,此皆先王所重,天之自然,不得相外也”。作者认为,崇高没有比富贵再高的了。富有就能使愿望满足,以便拥有财物聚集民众;尊贵能使人顺从自己,以便在天下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二者都是前代君王所珍重的,关系到全社会,不应该排斥它。这段论述富有与尊贵效应的话,《诘难》作者把富贵看得如此崇高,如此神通广大,是在宣扬富贵“至高无尚论”,“君王特有论”。因为富有与尊贵是关系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连老百姓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又何止是君王的专利呢?再说按照惯例,富有了还想富有,没有满足的时候,凭富有的财物,“聚集来的民众”是皆从利来,又皆从利往的乌合之众,这些人只能同富贵,不能同患难。尊贵也不能完全“使别人顺从自己”,如果恃尊贵推行自己的主张“强迫别人服从”,岂不成了压制民主,一人说了算的强权政治了吗?岂不变成了“富有了一切都有”、“尊贵了一切都尊贵”的“一点论”、“一言堂”了吗?因此,围绕富有与尊贵,《答难》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1.守法为贵,自食为富怎样才算富贵?富贵的标准是什么?《答难》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这样说:“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憺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这是在说,奉公守法,自由行动,把没有罪过,不入仕为官,不依赖荣耀显赫,不居华屋和精神上的愉悦为尊贵;把种田吃饭,养蚕穿衣视为富有;把衣食满足后的财富视为多余,好像口渴的人饮少量的水就自我满足,不羡慕大江大河一样,哪里是依靠囤积敛财,然后才为富有的呢?这段把“奉公守法,行动自由;种田养蚕,衣食自足。不赖荣耀,精神愉悦;不积敛财,自我满足”视为富贵。实际上是讲了“守法为贵,自食为富”这个主题。遵纪守法,自食其力,身居陋室,不追求荣耀显赫,是因为:“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产为尘土也,安用富贵乎”。这是说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的人,把名誉、地位视为赘物毒瘤,把钱财视为灰尘、污垢,怎么会看重富贵呢?这些人之所以不看重富贵,因为他们能做到:“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者也”。这是说不因荣耀显赫而放肆情性,不因退隐俭约而随顺庸俗,与自然的万物一样,不加以宠爱与屈辱,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啊!这些话是在说,身居高位,荣耀显赫之时,要保持谦虚谨慎、廉洁高效,诚恳务实的作风;离职隐退后,保持晚节,不随波逐流。对人对事要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不宠不辱,一视同仁,欢渡晚年。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这样把廉洁高效,求真务实,高尚情操和真正拥有富贵溶为一体的论述,折射出作者正直的人格魅力和纯洁的心灵!另外,上述中的“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是道家清虚远世,消极悲观的低调用语,但他们这种奉公守法,淡泊名利的行为准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或富贵的含金量最高的真谛。
2.欢乐是富贵的象征 《答难》作者在论述富贵时说:“(若)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憺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这是说,如果把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当做最大的快乐,那么,荣华富贵便不值得一顾。如果把清净淡泊当做最大的滋味,那么,美酒女色便不值得渴求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故得志,非轩 冕也;有志乐者,非充屈也,得失无以累之耳”。这就是说,志向得到满足,不是拥有高官的名衔;享受最佳快乐的人,不是欢愉有失节制,而是世间的是非得失,不要累及自己的身体。这种视欢乐为富贵的最大养生理念,是作者一贯的主张和追求,是他热爱大自然脱离官场,隐遁山林,侪身平民的直接原因。最后,作者引用了《老子》“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的一句名言,从而提示出作者内心深层对欢乐和谐,富贵双赢的渴求,给富贵的评判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现代养生认为,欢乐是心情愉悦的外在表现,心情愉悦又是人体脏腑功能和谐运转的反映,人体脏腑功能又决定人的健康状态。因此,欢乐是健康、是富贵的象征,欢乐是长寿的基石。欢乐和谐越来越被养生实践所认同。也只有欢乐和谐的环境,人们才享有健康长寿。
3.恶意求富是祸根富贵与欢乐,欢乐与健康是心理上平衡的感受,是不能以金钱的多少去衡量,更不能去恶意追求。因此,文中又谆谆告诫那些“遗贵欲贵”和“忘富欲贵者”,即不顾现有富贵,而贪求更为富贵的人,最后落一个“贱及之,贫及之”的下场。这是因为他们“欲之患其得,得之患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是说,贪求富贵忧虑如何获得,获得富贵又害怕丧失。正因为担心失去,就什么样的损事都能做出来。也正是这种心态失衡的人,“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得之又何得不失呢?”说的是那些身居官位,骄奢淫逸,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富贵的人,最后落一个身败名裂,得而复失的下场。这是对恶意致富的鞭笞,也是对封建礼教道义合法面纱的无情揭露。
4.走共同富裕之路作者渴求劳苦大众都过上富裕的日子,极力赞扬“不为一人而重富贵”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文中说:“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不宥(yòu)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然以天下为公”.这是说,古代圣贤之人执政时,把万民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同情、宽容老百姓,对己对事依照准则法律,和天下人民一道,同甘共苦,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把天下视为万民的天下。这样的君王,在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礼贤下士的君王;“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贴近人民的君王。只有这样的君王,才能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关心群众生活,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这样才会出现“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的安定团结,欢乐和谐的太平盛世。作者还满怀深情地说:“为天下而尊君王,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就是说,为了天下的万民而尊重王位,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看重富贵。无论是尊重王位,看重富贵,就是把着眼点、立足点放在关心群众疾苦这个层面上。实质上是为了天下万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对待富贵的态度上,二人都认为:“富有与尊贵是天地间的常理,是人人都想得到的,都主张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不贪求不正当的富贵”。然而,《诘难》作者却又说了下面这段话:“崇高莫大于富贵。富则所欲得以有财聚人,贵则人顺己以行义天下,此皆先王所重,天之自然,不得相外也”。作者认为,崇高没有比富贵再高的了。富有就能使愿望满足,以便拥有财物聚集民众;尊贵能使人顺从自己,以便在天下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二者都是前代君王所珍重的,关系到全社会,不应该排斥它。这段论述富有与尊贵效应的话,《诘难》作者把富贵看得如此崇高,如此神通广大,是在宣扬富贵“至高无尚论”,“君王特有论”。因为富有与尊贵是关系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连老百姓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又何止是君王的专利呢?再说按照惯例,富有了还想富有,没有满足的时候,凭富有的财物,“聚集来的民众”是皆从利来,又皆从利往的乌合之众,这些人只能同富贵,不能同患难。尊贵也不能完全“使别人顺从自己”,如果恃尊贵推行自己的主张“强迫别人服从”,岂不成了压制民主,一人说了算的强权政治了吗?岂不变成了“富有了一切都有”、“尊贵了一切都尊贵”的“一点论”、“一言堂”了吗?因此,围绕富有与尊贵,《答难》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1.守法为贵,自食为富怎样才算富贵?富贵的标准是什么?《答难》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这样说:“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憺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这是在说,奉公守法,自由行动,把没有罪过,不入仕为官,不依赖荣耀显赫,不居华屋和精神上的愉悦为尊贵;把种田吃饭,养蚕穿衣视为富有;把衣食满足后的财富视为多余,好像口渴的人饮少量的水就自我满足,不羡慕大江大河一样,哪里是依靠囤积敛财,然后才为富有的呢?这段把“奉公守法,行动自由;种田养蚕,衣食自足。不赖荣耀,精神愉悦;不积敛财,自我满足”视为富贵。实际上是讲了“守法为贵,自食为富”这个主题。遵纪守法,自食其力,身居陋室,不追求荣耀显赫,是因为:“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产为尘土也,安用富贵乎”。这是说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的人,把名誉、地位视为赘物毒瘤,把钱财视为灰尘、污垢,怎么会看重富贵呢?这些人之所以不看重富贵,因为他们能做到:“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者也”。这是说不因荣耀显赫而放肆情性,不因退隐俭约而随顺庸俗,与自然的万物一样,不加以宠爱与屈辱,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啊!这些话是在说,身居高位,荣耀显赫之时,要保持谦虚谨慎、廉洁高效,诚恳务实的作风;离职隐退后,保持晚节,不随波逐流。对人对事要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不宠不辱,一视同仁,欢渡晚年。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这样把廉洁高效,求真务实,高尚情操和真正拥有富贵溶为一体的论述,折射出作者正直的人格魅力和纯洁的心灵!另外,上述中的“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是道家清虚远世,消极悲观的低调用语,但他们这种奉公守法,淡泊名利的行为准则,才是真正拥有富贵或富贵的含金量最高的真谛。
2.欢乐是富贵的象征 《答难》作者在论述富贵时说:“(若)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憺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这是说,如果把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当做最大的快乐,那么,荣华富贵便不值得一顾。如果把清净淡泊当做最大的滋味,那么,美酒女色便不值得渴求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故得志,非轩 冕也;有志乐者,非充屈也,得失无以累之耳”。这就是说,志向得到满足,不是拥有高官的名衔;享受最佳快乐的人,不是欢愉有失节制,而是世间的是非得失,不要累及自己的身体。这种视欢乐为富贵的最大养生理念,是作者一贯的主张和追求,是他热爱大自然脱离官场,隐遁山林,侪身平民的直接原因。最后,作者引用了《老子》“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的一句名言,从而提示出作者内心深层对欢乐和谐,富贵双赢的渴求,给富贵的评判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现代养生认为,欢乐是心情愉悦的外在表现,心情愉悦又是人体脏腑功能和谐运转的反映,人体脏腑功能又决定人的健康状态。因此,欢乐是健康、是富贵的象征,欢乐是长寿的基石。欢乐和谐越来越被养生实践所认同。也只有欢乐和谐的环境,人们才享有健康长寿。
3.恶意求富是祸根富贵与欢乐,欢乐与健康是心理上平衡的感受,是不能以金钱的多少去衡量,更不能去恶意追求。因此,文中又谆谆告诫那些“遗贵欲贵”和“忘富欲贵者”,即不顾现有富贵,而贪求更为富贵的人,最后落一个“贱及之,贫及之”的下场。这是因为他们“欲之患其得,得之患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是说,贪求富贵忧虑如何获得,获得富贵又害怕丧失。正因为担心失去,就什么样的损事都能做出来。也正是这种心态失衡的人,“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得之又何得不失呢?”说的是那些身居官位,骄奢淫逸,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富贵的人,最后落一个身败名裂,得而复失的下场。这是对恶意致富的鞭笞,也是对封建礼教道义合法面纱的无情揭露。
4.走共同富裕之路作者渴求劳苦大众都过上富裕的日子,极力赞扬“不为一人而重富贵”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文中说:“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不宥(yòu)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然以天下为公”.这是说,古代圣贤之人执政时,把万民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同情、宽容老百姓,对己对事依照准则法律,和天下人民一道,同甘共苦,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把天下视为万民的天下。这样的君王,在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礼贤下士的君王;“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贴近人民的君王。只有这样的君王,才能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关心群众生活,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这样才会出现“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的安定团结,欢乐和谐的太平盛世。作者还满怀深情地说:“为天下而尊君王,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就是说,为了天下的万民而尊重王位,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看重富贵。无论是尊重王位,看重富贵,就是把着眼点、立足点放在关心群众疾苦这个层面上。实质上是为了天下万民,走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