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养生“五难”的告诫
经过一番解答,辨论之后,《答难》作者在总结了多方面的养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养生中的难点、重点提出了养生“五难”、“四不”的告诫。
1.“五难”之诫文中说:“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消散,此五难也”。五难的内容涉及到品德、嗜欲、饮食、心态等领域,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关系到指导思想,双涉及到品德。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运作起来,尤其在去存的节骨眼上,需要下一翻功夫,费一些力气。正如文中读到五难的去存时说:“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平也”。就是说,这五件事,如果自身存在的话,即是心中不希望衰老,口中诵读着养生要言,不断进食健身补品,呼吸新鲜空气,还是要扰乱他的情志,夭损他的寿命的。相反,如果“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是说,这五件事自身不存在,那么,诚信和顺之情日益俱增,淳朴的品德日益俱全,不祈求喜事而享有福气,不祈求长寿而寿命自长。
这里说的五件事,从内容上看,实质上是指的“五种嗜欲”,如何摒除这“五欲”,则成为养生成败的关键。谁能去掉,谁就能获得健康长寿;否则,就会夭折短命。
在摒除“五欲”中,作者赞扬综合治理不偏颇的人,文中写道:“或琼糇既储,六气并御,而能含光内观,凝神复璞,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者,则有老可却,有年可延也”。这是说,有的人粗细粮俱备,让精神专注己身,凝集心神,寄情淳璞,居守心志,含纳精气,便能消除衰老,延长寿命。这里的琼糇,分别指琼是精美的饮食;糇是粗糙的食品,储,为储备。指粗细粮的营养、吸收和摄取。六气,泛指自然界清新之气。玄冥,指深远幽寂的境域。内观,指内视。莫大,指无限广大的宇宙。含光,指内含的个人才华。这些论述,含概了粗细搭配的平衡膳食,回归自然的运动身体。注重品德的平衡心态等综合养生的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非常接近。试想,早在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穷的魏晋时代就有这样的论述,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2.“四不”之告 “四不”即信奉仁义而不能平和情志的人,不荣名位而自为品行矜高的人,空谈治国理论而不能治己身的人,孤身独居不能绝食五谷服灵芝的人。这四种人中,第一种人,常因情志过激,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第二种人,因缺少素养,常患抑郁性疾病;第三种人,忽视自身保养,常因透支过多而引起早衰;第四种人,则因性格孤僻,看轻饮食,而召致免疫功能下降而见体弱多病。看来,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养生、长寿。因为他们忽视了综合养生、和谐养生的内涵。所以文中又说:“凡此数者,合而为用,不可相无,犹辕轴轮辖,不可一乏于舆也”。指的是“综合养生不能偏颇”象辕轴轮辖一样,一件也不能缺少。同时,还告诫“四种偏颇的人”,“然人偏见,各备所患”。就会出现“单豹以营内致毙,张毅以趣外失中,齐以诫济西取败,秦以备戎狄自穷”的后果,均归结为“此皆不兼之祸也”,所谓“不兼”,即不全面,“偏颇”之意,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失败。
以上这些内容,作者的真诚用意在于“合而为用,不可相无”;主张“综合治理,不可偏废”;倡导“积善履信,慎言节食”。要人们做善事、讲诚信,强调“道德、心态”注重综合措施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并应用综合养生措施达到健康长寿。
嵇康精通古今,喜好引经据典,以史为鉴,告诫养生,是其写作的一大特色。
为了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看待他们之间的这场争论,很有必要回顾一下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了解他们分岐的由来。
当时的魏晋时代,尽管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恢复,但面临政治上的曹氏皇族与司马集团两个政治集团十分尖锐的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又有玄学派、理学派的对峙。随着两大政治集团斗争形势的日趋严峻,以阮籍、嵇康为首的一些上层文人感到京师之地难以安身,都纷纷隐退,聚居山阳,纵酒弦歌,从事含有浓厚道家思想的玄读,即所谓“竹林之游”,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才促使这七人走到一起来的。从成长环境看,向秀出身于官宦之家,与竹林名士相比,颇具学者风度,他雅好读书,注疏《易》、《庄子》及儒道学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公元263年,嵇康因吕安事入狱被害后,他曾入洛,官至散骑侍郎、常侍之职,虽“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己”,说明他站在了维护统治者的立场上。而嵇康生活在人民中间,对下层的贫苦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而且性格刚毅,蔑视权贵,因之被害。不同的生活层次,必然有着不同的感受,其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很自然地在作品中显现出来,这样,出现分岐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通篇论述,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观点明确,寓意深远。作者以犀利的文笔,信服的事实,总结了养生规律,指出了养生弊端,拓宽了养生领域,丰富了养生理念,展示了养生前景,是一篇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和指导性的养生大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财富,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
1.注重养生品德《答难》“贵智尚动,益生厚身”的思想给“动足资生,用智遂生”的运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动足资生,用智遂生”的运用,又给“贵智尚动,益生厚身”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十分有力材料。“贵智”、“用智”均指智慧的运用。智慧的运用又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以良好的思想品德来规范,才能对嗜欲加以节制,做到“外物遂意而不谋求过份,乐观和谐而不滥交外物”。摒除嗜欲,实现健康、长寿双赢。作者正是从这些方面体现他注重思想品德在养生中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行动的指南,是养生灵魂。“思想正”才能“心态平”;“德润身”才能“仁者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支配行动,才能充分理解健康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平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生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征途上,把握住自己,保持欢乐愉悦的心情,拥有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2.营造和谐环境作者十分重视和谐在养生中的重大作用。用松柏榆柳的成长环境和蚕的不同加工方法来喻人的成熟期和生存的时间。例举温暖肥胖的生物早死,寒凉瘦小的生物迟亡。圈中喂养的马匹,生存年限相同,但体乏者速凋,体壮者难亡。这些事例均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文中还以“大和”、“恬淡”、“顺天和以自然”的和谐理念去积极营造和谐的养生环境。这些论述对现代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整体看,和谐做为养生最大最适宜的环境,主要反映在人体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多个层面上,涉及到饮食心态、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各项内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养生理念,全面协调,处置各层面的关系,依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养生措施,做到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建立建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持“二平”、“二谐”,即维护保持脏腑功能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和谐;保持与社会、自然界动态平衡外环境的和谐。这样,才能预防和消除疾病、早衰甚至夭亡。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在欢乐和谐氛围中,实现梦寐以求的健康长寿。
3.憧憬养生未来作者坚信长寿理念,主张经过各种养生措施实现长寿。在回答《诘难》提出的:“尧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乎”;即“他们获得这样的高龄,难道不是精于疏导调养吗?”的质问时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案论尧孔虽禀命有限,故导养以尽其寿,此则穷理之致,不为不养生而得百年也。且仲尼穷理尽性,以致七十;田父以六弊蠢愚,有百二十者。”这是说,考查唐尧孔子等人的有限寿数,均为疏导调养得理来尽享其寿命的,这也是明了养生事理而获得长寿的结果。况且孔子情通万物事理,因之高寿七十;农夫虽蠢笨愚昧,有的竟享有百二十岁。这些均说明疏导调养的作用。此时此刻,作者还推想:“若仲尼之至妙,资田父之至拙,则千岁之论,奚所怪哉!”这是在说,如果把孔子的聪明和农夫的笨拙养生方法加在一起,可以享年千岁的说法并不奇怪。尽管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不现实,但反映出作者对长寿的美好憧憬。从现代养生看,文中提到的百二十岁的年龄,很接近现代自然生长期所测试的年龄。在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单就遗传基因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长寿基因,对人类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在没有长寿史的家族或者不具备长寿遗传基因的研究实验中,还准备采用嫁接修补的方法,将长寿基因移为我用,因此说,人生百岁不是梦。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弗·斯库拉乔夫院士认为,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界赋予基因的程序。不过这个程序是可以打破的,从而清除减少寿命的机制。他说:“衰老是病,它像心梗和癌症一样,是可治的。它的理论是,氧是强氧化剂,可以燃烧养分。但有毒状态的氧,则可以穿破细胞膜,并在瞬间将基因破坏。细胞是有自卫能力的,但有时也会拒绝自卫。自然界有一种自愿死亡的机制,它是在不愿细胞参与繁殖的时刻启动的。”
另据报导,英国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格雷也对细胞腺粒体进行研究。他的估计与斯库拉乔夫相同:人的寿命可达一千岁甚至更长。他主持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修复了七大类分子和细胞受到的伤害。他说,用十年时间可解决延长家鼠寿命的问题,再有十年可以把这样的工艺用于人。到那时,人可活到千余岁,岂不是圆了嵇康“上获千岁,下可数百年”的千年长寿梦吗?
岁月悠悠,朝代更迭,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怎能不被作者朴实无华的执着精神,独具主见的创新意识,未来科学养生的丰富想象所敬佩和感动呢?(完)
(编辑:求索)
经过一番解答,辨论之后,《答难》作者在总结了多方面的养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养生中的难点、重点提出了养生“五难”、“四不”的告诫。
1.“五难”之诫文中说:“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消散,此五难也”。五难的内容涉及到品德、嗜欲、饮食、心态等领域,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关系到指导思想,双涉及到品德。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运作起来,尤其在去存的节骨眼上,需要下一翻功夫,费一些力气。正如文中读到五难的去存时说:“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平也”。就是说,这五件事,如果自身存在的话,即是心中不希望衰老,口中诵读着养生要言,不断进食健身补品,呼吸新鲜空气,还是要扰乱他的情志,夭损他的寿命的。相反,如果“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是说,这五件事自身不存在,那么,诚信和顺之情日益俱增,淳朴的品德日益俱全,不祈求喜事而享有福气,不祈求长寿而寿命自长。
这里说的五件事,从内容上看,实质上是指的“五种嗜欲”,如何摒除这“五欲”,则成为养生成败的关键。谁能去掉,谁就能获得健康长寿;否则,就会夭折短命。
在摒除“五欲”中,作者赞扬综合治理不偏颇的人,文中写道:“或琼糇既储,六气并御,而能含光内观,凝神复璞,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者,则有老可却,有年可延也”。这是说,有的人粗细粮俱备,让精神专注己身,凝集心神,寄情淳璞,居守心志,含纳精气,便能消除衰老,延长寿命。这里的琼糇,分别指琼是精美的饮食;糇是粗糙的食品,储,为储备。指粗细粮的营养、吸收和摄取。六气,泛指自然界清新之气。玄冥,指深远幽寂的境域。内观,指内视。莫大,指无限广大的宇宙。含光,指内含的个人才华。这些论述,含概了粗细搭配的平衡膳食,回归自然的运动身体。注重品德的平衡心态等综合养生的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非常接近。试想,早在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穷的魏晋时代就有这样的论述,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2.“四不”之告 “四不”即信奉仁义而不能平和情志的人,不荣名位而自为品行矜高的人,空谈治国理论而不能治己身的人,孤身独居不能绝食五谷服灵芝的人。这四种人中,第一种人,常因情志过激,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第二种人,因缺少素养,常患抑郁性疾病;第三种人,忽视自身保养,常因透支过多而引起早衰;第四种人,则因性格孤僻,看轻饮食,而召致免疫功能下降而见体弱多病。看来,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养生、长寿。因为他们忽视了综合养生、和谐养生的内涵。所以文中又说:“凡此数者,合而为用,不可相无,犹辕轴轮辖,不可一乏于舆也”。指的是“综合养生不能偏颇”象辕轴轮辖一样,一件也不能缺少。同时,还告诫“四种偏颇的人”,“然人偏见,各备所患”。就会出现“单豹以营内致毙,张毅以趣外失中,齐以诫济西取败,秦以备戎狄自穷”的后果,均归结为“此皆不兼之祸也”,所谓“不兼”,即不全面,“偏颇”之意,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失败。
以上这些内容,作者的真诚用意在于“合而为用,不可相无”;主张“综合治理,不可偏废”;倡导“积善履信,慎言节食”。要人们做善事、讲诚信,强调“道德、心态”注重综合措施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并应用综合养生措施达到健康长寿。
嵇康精通古今,喜好引经据典,以史为鉴,告诫养生,是其写作的一大特色。
为了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看待他们之间的这场争论,很有必要回顾一下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了解他们分岐的由来。
当时的魏晋时代,尽管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恢复,但面临政治上的曹氏皇族与司马集团两个政治集团十分尖锐的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又有玄学派、理学派的对峙。随着两大政治集团斗争形势的日趋严峻,以阮籍、嵇康为首的一些上层文人感到京师之地难以安身,都纷纷隐退,聚居山阳,纵酒弦歌,从事含有浓厚道家思想的玄读,即所谓“竹林之游”,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才促使这七人走到一起来的。从成长环境看,向秀出身于官宦之家,与竹林名士相比,颇具学者风度,他雅好读书,注疏《易》、《庄子》及儒道学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公元263年,嵇康因吕安事入狱被害后,他曾入洛,官至散骑侍郎、常侍之职,虽“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己”,说明他站在了维护统治者的立场上。而嵇康生活在人民中间,对下层的贫苦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而且性格刚毅,蔑视权贵,因之被害。不同的生活层次,必然有着不同的感受,其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很自然地在作品中显现出来,这样,出现分岐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通篇论述,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观点明确,寓意深远。作者以犀利的文笔,信服的事实,总结了养生规律,指出了养生弊端,拓宽了养生领域,丰富了养生理念,展示了养生前景,是一篇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和指导性的养生大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财富,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
1.注重养生品德《答难》“贵智尚动,益生厚身”的思想给“动足资生,用智遂生”的运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动足资生,用智遂生”的运用,又给“贵智尚动,益生厚身”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十分有力材料。“贵智”、“用智”均指智慧的运用。智慧的运用又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以良好的思想品德来规范,才能对嗜欲加以节制,做到“外物遂意而不谋求过份,乐观和谐而不滥交外物”。摒除嗜欲,实现健康、长寿双赢。作者正是从这些方面体现他注重思想品德在养生中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行动的指南,是养生灵魂。“思想正”才能“心态平”;“德润身”才能“仁者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支配行动,才能充分理解健康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平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生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征途上,把握住自己,保持欢乐愉悦的心情,拥有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2.营造和谐环境作者十分重视和谐在养生中的重大作用。用松柏榆柳的成长环境和蚕的不同加工方法来喻人的成熟期和生存的时间。例举温暖肥胖的生物早死,寒凉瘦小的生物迟亡。圈中喂养的马匹,生存年限相同,但体乏者速凋,体壮者难亡。这些事例均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文中还以“大和”、“恬淡”、“顺天和以自然”的和谐理念去积极营造和谐的养生环境。这些论述对现代养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整体看,和谐做为养生最大最适宜的环境,主要反映在人体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多个层面上,涉及到饮食心态、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各项内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养生理念,全面协调,处置各层面的关系,依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养生措施,做到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建立建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持“二平”、“二谐”,即维护保持脏腑功能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和谐;保持与社会、自然界动态平衡外环境的和谐。这样,才能预防和消除疾病、早衰甚至夭亡。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在欢乐和谐氛围中,实现梦寐以求的健康长寿。
3.憧憬养生未来作者坚信长寿理念,主张经过各种养生措施实现长寿。在回答《诘难》提出的:“尧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乎”;即“他们获得这样的高龄,难道不是精于疏导调养吗?”的质问时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案论尧孔虽禀命有限,故导养以尽其寿,此则穷理之致,不为不养生而得百年也。且仲尼穷理尽性,以致七十;田父以六弊蠢愚,有百二十者。”这是说,考查唐尧孔子等人的有限寿数,均为疏导调养得理来尽享其寿命的,这也是明了养生事理而获得长寿的结果。况且孔子情通万物事理,因之高寿七十;农夫虽蠢笨愚昧,有的竟享有百二十岁。这些均说明疏导调养的作用。此时此刻,作者还推想:“若仲尼之至妙,资田父之至拙,则千岁之论,奚所怪哉!”这是在说,如果把孔子的聪明和农夫的笨拙养生方法加在一起,可以享年千岁的说法并不奇怪。尽管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不现实,但反映出作者对长寿的美好憧憬。从现代养生看,文中提到的百二十岁的年龄,很接近现代自然生长期所测试的年龄。在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单就遗传基因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长寿基因,对人类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在没有长寿史的家族或者不具备长寿遗传基因的研究实验中,还准备采用嫁接修补的方法,将长寿基因移为我用,因此说,人生百岁不是梦。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弗·斯库拉乔夫院士认为,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界赋予基因的程序。不过这个程序是可以打破的,从而清除减少寿命的机制。他说:“衰老是病,它像心梗和癌症一样,是可治的。它的理论是,氧是强氧化剂,可以燃烧养分。但有毒状态的氧,则可以穿破细胞膜,并在瞬间将基因破坏。细胞是有自卫能力的,但有时也会拒绝自卫。自然界有一种自愿死亡的机制,它是在不愿细胞参与繁殖的时刻启动的。”
另据报导,英国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格雷也对细胞腺粒体进行研究。他的估计与斯库拉乔夫相同:人的寿命可达一千岁甚至更长。他主持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修复了七大类分子和细胞受到的伤害。他说,用十年时间可解决延长家鼠寿命的问题,再有十年可以把这样的工艺用于人。到那时,人可活到千余岁,岂不是圆了嵇康“上获千岁,下可数百年”的千年长寿梦吗?
岁月悠悠,朝代更迭,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怎能不被作者朴实无华的执着精神,独具主见的创新意识,未来科学养生的丰富想象所敬佩和感动呢?(完)
(编辑: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