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鬼戏情节设置与古代民间生死信仰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诸多神鬼戏都涉及古人之生死信仰。基于原始蒙昧,古人形成了与生死有关的所谓的鬼神信仰。作为古代戏剧的特殊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神鬼戏对古代这一民间生死信仰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表现,其在叙事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古人面对鬼神及与之相关的事物时,或驱邪避讳,或祈福交好,以求逢凶化吉、增福免灾的情节模式设置。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鬼戏 情节设置 生死信仰
  一、引言
  中国古代诸多神鬼戏都涉及古人之生死信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无法解释睡梦、回声、倒影以及风雨雷电等一些自然现象,便逐渐形成了与生死有关的所谓的鬼神信仰。古人认为鬼神具有“强大法力”,往来阴阳,能够掌控生人之吉凶,故对其充满敬畏之心。当面对鬼神及与之相关的事物时,古人们或驱邪避讳,或祈福交好,以求逢凶化吉、增福免灾。
  古人对死亡及与之相关的鬼神始终存有敬畏之心。a“由于鬼无影无形,在暗中悄然活动,能变化形态或附身于人,所以人们相信它存在于黑暗之中,同时具有超凡的能力,甚至主宰人的祸福吉凶。于是,民众对鬼魂给予异乎寻常的敬畏。”b诸多古代神鬼戏对此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如元无名氏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中李德义之妻王氏拒不承认其罪行,退出衙门后,受到神奴儿鬼魂惊扰,遂据实招认:
  (正末云)兀那妇人,你知罪么?(搽旦云)大人,小儿犯罪,罪坐家长,干小妇人每甚么事?(正末云)这妇人也说的是。小儿犯罪,罪坐家长。你出去。(搽旦出门做打呵欠、睡科)(神奴儿扮魂子打搽旦科,云)丑弟子,你不说怎么?(搽旦慌科,云)气杀伯伯也是我来,混赖家私也是我来,勒杀侄儿也是我来,是我来,都是我来。c
  王氏作为勒死神奴儿的元凶,见其鬼魂追打,自然万分畏惧,为保性命,将所犯罪行一一招认。古人对鬼神普遍具有畏惧心理,以上情节便是其在神鬼戏作品中的生动展现。
  元郑廷玉杂剧《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刘天义被包拯要求重回狮子店向王翠鸾询问身份、索要信物,而此时刘天义已知其鬼魂身份,尽显畏惧之心:
  (刘天义云)天那,兀的不唬杀我也!我则道他是人,谁想他是个鬼!可早三更了,你听那墙上土扑簌簌的,房上瓦厮琅琅的,兀的不唬杀我也!(做睡科)(旦魂子上,云)我今夜再望那秀才走一遭去。(见科)(旦云)秀才,秀才。(刘天义惊走)(旦扯住科)(刘天义云)你靠后说,你是个鬼。d
  刘天义从包拯处得知王翠鸾已身亡为鬼时,一改之前“不期相遇小娘子,实小生之幸也”的欣喜。未见翠鸾鬼魂时,自作惊吓,“墙上土”“房上瓦”都令其坐卧不安;既见翠鸾鬼魂时,不再邀其“同席共饮数杯”,而是仓皇惊走,力图保持与翠鸾鬼魂之距离。事后,刘天义直言:“且休提上朝取应,先唬得胆战身麻。”以上种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古人对鬼神之敬畏与忌惮。
  又如元武汉臣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中,包拯命娄青夜间去城隍庙“勾拿”郭成之无头鬼魂,娄青虽有“催动坑”之“混名儿”,但在行动时依然十分畏惧:
  (娄青做怕科,云)哎哟,这城隍庙是鬼窝儿里。三更半夜,只是娄青一个自去,怕人设设的,怎好?
  (娄青云)我娄青领着包待制这一道牒文,到城隍庙勾那没头鬼去。你道活人好见鬼的,可不是死!……(拿灯笼再上,云)这早晚是三更也,我提了灯笼。怎么这一会儿越怕将起来?你听那房上的瓦,各刺刺、各刺刺,墙上的土,速碌碌、速碌碌。有鬼也!有鬼也!(做拿灯照科,云)嗨,原来是风吹的这箬叶儿响。e
  “半夜”赴“鬼窝儿”是一件凶险之事,因为在古人看来:“活人好见鬼的,可不是死!”这里“风吹的这箬叶儿响”犹如《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王翠鸾之鬼魂一样,令娄青如刘天义一般也将“房上瓦”“墙上土”看作鬼魂出现的前兆,声响异常,由此可见古人对死亡与鬼神之惧。
  另外,元无名氏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元萧德祥南戏《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明汪廷讷传奇《狮吼记》、明吴炳传奇《西园记》、清李玉传奇《千钟禄》等剧亦有表现人对鬼神之敬畏的情节。
  面对死亡与鬼神等凶险事物,古人多采取各类方式进行驱邪避讳,以求远离祸患,永保平安。同时,基于对鬼神强大力量之畏惧,古人也会祭奠亡者,供奉神灵,对其祈福交好,以求鬼神庇护,增福免灾。
  二、驱邪避讳
  古人为了远离凶邪之鬼神,采取了多种方法驱邪避讳。常见的方式有摆放辟邪实物、张贴门神画像、口誦宗教咒语、泼洒污秽物等,在古代神鬼戏作品中有关这类驱邪方法的描写较为多见。
  (一)摆放辟邪实物
  安置辟邪实物的方法在古代较为盛行,如古人常在庭院门户上安置桃符或随身携带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相信桃茆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后又发展到桃枝、桃梗等,到宋代时,流行于桃木板即桃符上画神荼、郁垒的神像,置于门户以抵御凶邪,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
  摆放桃符用以驱邪避讳在元郑廷玉杂剧《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有形象生动的表现。剧中,王翠鸾被店小二恐吓致死后,小二惧怕其鬼魂作祟,便将门首桃符插于翠鸾尸体鬓角上:
  (做拿斧子科,云)你真个不肯,我一斧打死了你。(旦做倒科)(小二云)怎么半晌不言语?(看科云)原来唬死了。怎生是好?这暴死的必定作怪,我门首定的桃符,拿一片来插在他鬓角头,将一个口袋装了,丢在这井里。
  而这一桃符即王翠鸾鬼魂向刘天义透露枉死情状之“碧桃花,鬓边斜插”,包拯在勘查案件,获得翠鸾身上之桃符后,以古人门首置桃符的传统习俗为线索,查得嫌犯狮子店的店小二:
  (刘怀中取出,正末接看科)原来是一根桃符,上写着“长命富贵”。这杀人贼有了也。(唱)
  【倘秀才】我则道杀人贼不知在那壁,则他这翠鸾女却原来在这里。他们定桃符辟邪祟,增福禄,画钟馗,知他甚娘报门神户尉。
  【呆骨朵】兀的是自作自受身当罪,(云)张千,(唱)你把杀人贼快与我勾追。(张千云)着小的去勾唤谁?(正末唱)你排门则寻那“宜入新年”,我手里现放着“长命富贵”。   此处包拯所言“定桃符辟邪祟,增福禄,画钟馗,知他甚娘报门神户尉”就是对古人以桃符驱邪避讳习俗的形象说明。另外,明沈璟传奇《桃符记》改编自此剧,此处情节相似,对桃符亦有此类描写。
  另外,在庭院斋舍中抛洒灶灰(竈灰)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辟邪方法。元无名氏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中张憋古f带瓦盆回家后,因途中受杨国用鬼魂惊扰,为免鬼魅潜入其家中,故提出门前撒灰之驱邪方法:“这都是咱老背悔,门儿外不曾撒的把儿灰。(云)人说门前撒下一把灰,那邪神野鬼便不敢进来。”g
  明朱有燉杂剧《搊搜判官乔断鬼》中,徐行的鬼魂半夜进入封聚家中欲捉弄醉酒的封聚,封聚令其妻将灶灰撒于房门外,徐行的鬼魂与关庙小鬼果然不得靠近:
  (外净云)你休去罢,他门前撒上灰了。(末唱)走到他房门前立定,则被他撒一条灰道儿挡住阴灵。
  (末云)这泼厮这等大胆,我奈何不得他,怎地报的我这怨恨?h
  (二)张贴门神画像
  古人为保护宅院免受鬼魅侵扰、攘除灾祸,常选择在门户上张贴门神画像,这是又一盛行的驱邪方法。神荼、郁垒是较早的门神,后来又融入了文官武将、道界神仙等。古人相信这些神灵的画像能够阻止各类妖魔鬼魅入内,从而达到守护斋舍的目的。
  元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冤死后,其鬼魂欲托梦诉冤于前来巡访的父亲窦天章,却因其鬼魂身份遭遇门神阻拦:
  (魂旦望科,云)门神户尉不放我进去。我是廉访使窦天章女孩儿。因我屈死,父亲不知,特来托一梦与他咱。(唱)
  【沉醉东风】我是那提刑的女孩,须不比现世的妖怪。怎不容我到灯影前,却拦截在门桯外。i
  此处“门神户尉”因不知窦娥鬼魂之冤情,而将其视为一般“妖怪”鬼魅拒之门外,这是古人所信奉的门神驱邪在神鬼戏作品中的生动写照。
  另一篇形象表现民间门神信仰的作品为元武汉臣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剧中娄青将郭成鬼魂“勾至南衙门外”,几次三番郭成鬼魂不得进去:
  (娄青云)你怎么又不过去?(魂子云)我过去不得。(娄青云)你为什么过去不得?(魂子云)被那门神户尉当住我,因此上过不去。(娄青云)你何不早说?(娄青见正末科,云)大人可怜见,这个没头鬼被门神户尉当住,因此上不敢过来。(正末云)是阿,大家小家,各有个门神户尉。(诗云)老夫心下自裁划,你将银钱金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屈死冤魂放入来。
  郭成鬼魂因其“无头鬼”身份被“开封府门神户尉”误认为“邪魔恶祟”而拒之门外,在娄青烧过一些“银钱金纸”后,才得以入内陈诉冤情。值得说明的是,元无名氏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中杨国用鬼魂欲入开封府申冤于包拯时,有着与其基本一致的情节设置。除此外,剧中张憋古在家中受到杨国用鬼魂侵扰,十分恼怒,指责自家门神“失职行为”:
  (正末骂门神科,云)俺骂那门神户尉去。好门神户尉也,你怎生把鬼放进来了?俺要你做甚么?(唱)
  【麻郎儿】俺大年日将你帖起,供养了馓子茶食。指望你驱邪断祟,指望你看家守计。
  【幺篇】呸!俺将你画的,这恶支杀样势。莫不是盹睡了门神也那户尉,两下里桃符定甚大腿,(做扯碎钟馗科)(唱)手攞了这应梦的钟馗。
  张憋古自画钟馗像,将其大年日贴起,在其看来门神户尉可“驱邪断祟”“看家守计”。至于门神之“失职”则“情有可原”,因为杨国用鬼魂附于瓦盆中,是在张憋古“衣襟底下带进来的”。
  此外,元无名氏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清洪昇传奇《长生殿》等剧亦有关于门神画像阻拦鬼魂入内的类似情节。
  (三)口诵宗教咒语
  口诵宗教咒语是古人又一常用驱邪避讳的方法,主要是口诵佛教与道教咒语。咒语内容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天玄女娘娘急急如令”,等等。
  元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天章重审窦娥冤案时,窦娥鬼魂突然出现在公堂上,张驴儿一时惊吓,情急之中口诵道教咒语希望能驱除窦娥鬼魂。随后二者对簿公堂,张驴儿在躲避窦娥鬼魂追打时再次念出相同咒语,希望其能有所作用:
  (窦天章云)我那屈死的儿(口乐),这一节是紧要公案,你不自来折辩,怎得一个明白?你如今冤魂却在那里?(魂旦上,云)张驴儿,这药不是你合的,是那个合的?(張驴儿做怕科,云)有鬼有鬼!撮盐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魂旦做打张驴儿科)(张驴儿做避科,云)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张驴儿所诵咒语同样出现在元无名氏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中。剧中,张憋古自接受“附有”杨国用鬼魂之瓦盆至回到家的一段时间内,因受鬼魂之惊吓,先后三次提及相同之驱邪宗教法术和咒语,虽然其回到家中与杨国用鬼魂对峙时,证明其并非真正掌握所谓“天心法、地心法、那吒法,书符咒水”,只是自欺欺人,但其所口诵道教驱邪咒语——“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却是古人较易识记且广泛认可的辟邪熟语。
  另外,明孟称舜传奇《娇红记》第二十五出《病禳》中张师婆为病重之申纯做法请神驱鬼,此虽为申纯遣媒婆买通张师婆为之,其得“鬼病”为假,但张师婆之作法请神驱鬼仪式是真。张师婆作法“祭请神将”,其口诵咒语即以“吾奉九天玄女娘娘急急如令敕”做结,这一咒语同以上所提及“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作用类同,都是古代民间较为常用的宗教咒语。
  (四)泼洒污秽物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污秽之物如人的排泄物或动物血液等具备驱邪除祟之作用,只要将其泼洒于凶邪之地,自可达到驱邪避讳之作用。如元无名氏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中盆罐赵夫妇认为杨国用骨灰所制瓦盆“留在家里,恐怕惹出些无头祸来”,故商议将其送于张憋古:“待张憋古老的来时,我把这盆儿送他,等他拿去做夜盆儿。有他那老鸡疤魇镇,也不怕他有甚么灵变。”二人是希望借张憋古之尿“魇镇”住瓦盆中杨国用的鬼魂,使其无法复仇。   以上为古代较为常见的民间驱邪避讳之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古人有时也会直接请来佛道方士施展法术,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福祉平安。元无名氏杂剧《萨真人夜断碧桃花》中,张道南自与徐碧桃鬼魂相会后,“染病不安,医药无效”,“赛卢医”救治无果。张珪疑子“必有邪魔外道述着,不得痊可”,故请来“丹霞山萨真人”救度之。萨真人为救张道南,即作道教法事。他先是“设一坛场”,在口诵“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一击天清,二击地灵,三击五雷速变真形”j等一系列道教术语后,依次做“拿笔”“击剑”“咒水”“仗劍步罡”等科,并伴有相应术语,继而召唤出“直符使者”,使其“勾将碧桃来”。为查得真相,萨真人又令“直日功曹”“摄来”生死判官与姻缘判官,得知碧桃仍有二十年阳寿及与张道南之五百年姻缘,故终使碧桃还魂复生,夫妻重聚,家人团圆。
  三、祈福交好
  面对鬼魂的滋扰,有时古人首先想到的并非驱邪避讳之种种方法,而是转至供奉敬事,以求交好,从而达到增福免灾的目的。其原因在于古人将自己世俗的喜怒情感、功利的价值观“移情”至鬼神及其世界中,如此,只要人们积极讨好逢迎,鬼神获得利益上的满足,自然会停止侵扰,甚或使人获得福祉。以下试结合具体神鬼戏作品说明。
  元无名氏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中有多处情节涉及生人由于对鬼神之畏惧,示好于鬼神,只为免灾去祸,求得平安。
  首先是窑神赴盆罐赵家中惩治警诫,盆罐赵得知其为自家窑神,很是气愤:“啐!我养着家生哨里,我一年二祭好生供奉你,你不看觑我,反来折挫我,直恁的派赖。”在受到窑神惩罚后,其旋即改口:“上圣,你若饶了我呵,我买香灯花果好生祭赛你。”这里虽然两次态度完全相反,但其本意皆是因为对窑神之畏惧,恭奉敬事以求平安免祸。
  第二处为张憋古带瓦盆回家,被瓦盆中杨国用的鬼魂侵扰,其迁怒于自家门神:
  (正末骂门神科,云)俺骂那门神户尉去。好门神户尉也,你怎生把鬼放进来了?俺要你做甚么?(唱)
  【麻郎儿】俺大年日将你帖起,供养了馓子茶食。指望你驱邪断祟,指望你看家守计。
  张憋古敬事门神——“供养了馓子茶食”,其目的直接明显,即令“钟馗”“驱邪断祟”,“看家守计”,这是古人最朴素的门神信仰,也反映出鬼神形象在古人心中的世俗化特征。
  第三处为杨国用鬼魂欲入开封府申冤时,几次不得入内,只为“那门神、户尉当住,不放过去那”。包拯得知后,即命张千“贿赂”于门神户尉:
  (包待制云)是是是,大家小户有个门神户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当住,所以进来不得。张千,你去取将金钱银纸来者。(诗云)老夫心下自裁划,金钱银纸速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单把屈死冤魂放过来。(张千做烧纸科,云)我烧了一陌儿纸钱,你看好阵冷风也。(魂子随风入跪科)
  在“金钱银纸”“送达”后,杨国用鬼魂便作“冷风”而入。除却鬼魂不同外,元武汉臣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元无名氏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神鬼戏中有着几乎相同的情节——以“财物”交好于门神,以求冤魂通过。
  最后是剧末包拯查明真相,欲判盆罐赵夫妇死罪时,盆罐赵示好于杨国用鬼魂:“你不要执我,放我家去,做好事与你,包管得超度生天。我是有银子的人,决不赖你的。”这里盆罐赵所谓“做好事”即第二折中其所允诺窑神之举:“高原选地,破木造棺,请高僧高道做水陆大醮,超度他生天……”如此兴师动众,葬其骨灰、祭奠其魂,只为能免于一死。类似情节还有明朱有燉杂剧《搊搜判官乔断鬼》中,封聚抵赖侵吞了徐行的书画,导致徐行一气之下,病重而亡。封聚做贼心虚,惧怕徐行鬼魂复仇,故与其妻子商谈:“徐官人画卖得的银子,我要将一二两去与他念些经,烧些纸,好不好?”这种出于对冤鬼复仇之恐惧而向其示好的情节在元无名氏杂剧《朱砂担滴水浮沤记》、明屠隆传奇《昙花记》等神鬼戏中也有出现。
  除了凶险的鬼魂外,古人也常向神明示好以求免灾降福,其最为常见的方式是祭祀神明。祭祀的主要内容是向神灵供奉祭品、“烧香献纸”等。明无名氏传奇《钵中莲》第九出《神閧》直接通过神灵之口描述了古人对神灵所供奉之祭品:
  (旦、外、小生、老旦、末、付)某等虽受一家祭享,并非庙食千秋,与你钟仙不差累黍。(净)好笑恁贪饕庙,争如俺断绝香熏。
  【五煞】(旦、外、小生、老旦、末、付)恁道是杳沉沉断宝香,冷清清守后门,天中像挂华堂镇。芽茶蕴玉偕花献,角黍包金杂俎陈。(净)俺不过望到端阳,领教他几个粽子,怎如你三牲福礼,一年有几顿饱餐!(旦、外、小生、老旦、末、付)多和寡争分匀,须知俺同餐祭品,怎如你独享佳辰?k
  剧中“专主王门家政”之“家堂六神”与“职掌降妖伏怪”的钟馗谈论百姓对其所敬事祭品:“家堂六神”分享“一家祭享”——“三牲福礼”,而钟馗则独享“庙食”“香熏”以及端阳节时的“几个粽子”。作为回报,“六神”与钟馗须保证百姓家宅平安,不受妖魔之侵扰。另外,直接向神明“烧香献纸”也是古人常用的“示好”方法之一,如元萧德祥南戏《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中,小孙屠与母亲为还最后一年“香愿”,同赴“东岳灵祠”“烧香献纸”。
  一般而言,古人所指的敬事神灵主要是指敬事那些“正面”的代表正义公正的神祇,但有时也可能是不得已而祭祀的“邪神”。元宫天挺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中第五伦闻听范式梦到张劭亡魂报丧之事,即阻止其奔丧:“贤士差矣!你平日间思想你兄弟,所以做这等梦。俗话说梦是心头想,此事真假未辨。敢是甚么邪神外鬼,问你讨祭祀来么?”l出于对鬼神畏惧之心理,第五伦将范式梦中所遇亡魂看作“邪神外鬼”。对这样的反面神灵形象“祭祀”示好,亦可化解凶险,保得平安。
  向神明祈福交好,除去传统的于鬼神庙宇中或鬼神塑像前祭祀外,还有一类方法是直接于饮酒前“做浇奠酒科”,向神灵祷告,以求降福。元无名氏杂剧《朱砂担滴水浮沤记》中王文用于酒务中饮酒前,“做浇奠酒科”以敬神明,并做祈祷之言:“一点酒入地,愿万民安乐。两点酒入地,愿五谷丰登。三点酒入地,愿好人相逢,恶人远避。”m此类奠酒祷告之情节在元武汉臣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神鬼戏中亦有出现。   a 基于古人对人死为鬼观念的认同,古代民间生死信仰主要表现为乐生恶死的信仰,其中对死之恐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生命结束即死亡的畏惧,二是对鬼神及其世界的畏惧。
  b 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c 〔元〕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315页。
  d 〔元〕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本文有关该剧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e 〔元〕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见徐征等主编:《全元曲》(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8—2259页。(本文有关该剧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g 〔元〕无名氏:《玎玎珰珰盆儿鬼》,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493页。(本文有关该剧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h 〔明〕朱有燉:《朱有燉集》,赵晓红整理,齐鲁书社2014年版,第442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i 〔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本文有关该剧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j 〔元〕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0页。
  k 〔明〕无名氏:《钵中莲》,见朱恒夫主编:《后六十种曲》(第二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251页。
  l 〔元〕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m 〔元〕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科研项目“中国古代鬼戏与民间信仰”(项目编号:18B032)、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古代鬼戏与民间鬼神信仰”(项目编号:2018BQ3471)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刘库,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编 辑: 赵斌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民工群体的阅读情况一直很受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就目前的社会调查研究看来,其阅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以农民工对此种现状的自我剖白为出发点,探讨“工作忙”“没时间”等理由的合理性,分析其中反映出的农民工“虚‘美’隐‘恶’”的心理机制,进而阐释其畸形的文化认同以及边缘的文化境遇。  关键词:农民工 阅读 心理机制 文化认同 边缘困境  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本调研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农民工群
期刊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复出”后,汪曾祺在大多数作家都被新时代的精神裹挟其中之时,转向了自己的内心,将目光放在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叙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揭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人生。  关键词:日常生活 《受戒》 汪曾祺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从中国新文学相对成熟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作,之后却等了三十多年才又重新“复出”,其作品主要完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
期刊
摘 要:外交辞令是《左传》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往往隐藏锋芒。正确理解《左传》的外交辞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春秋史实及文化内涵。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晋国中军司马韩厥在俘获齐国国君前的一段精彩的外交辞令,其中“属当戎行”的理解各家说法不一,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即“恰好在军队中服役”“恰好遇到您的兵车”与“恰好处在军队之中”。我们认为“恰好在军队中担当职务”释义最为妥帖,本文拟从外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的“图——文”互动,使得文人群体逐渐形成了诗画一体的文学艺术观念;诗文与绘画的结合,使二者在互文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因此,诸多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为创作缘起的图像,不仅随着文学经典化的过程而成为经典画作,也在被文人反复题写的过程中,推动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历程。王勃的《滕王阁序》即是很好的例证,由于其深为历代画家所喜爱,随即成为绘画领域的经典题材;而后世文人据图抒情,化用原序与诗之语
期刊
摘 要:英国人包腊在历史上首次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但由于包腊译本仅包括《红楼梦》前八回,对包腊译本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学者的关注。因此,为丰富关于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本文选取霍克斯译本和乔利译本作为参照,借助语料库工具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对包腊译本进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包腊译本的叙述部分和诗词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风格。包腊译本在叙述部分力求浅显易懂,在诗词部
期刊
摘 要: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也是研究《红楼梦》不可忽视的一个事件。宝玉挨打不仅没有震慑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反而加速了整个贾府的覆灭。宝玉挨打整件事情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但透过这些偶然性,我们可以发现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已经开始挑战封建制度,触及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偶然性 必然性 宝玉挨打 《红楼梦》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在
期刊
摘 要:马丁·艾米斯的小说《时间箭》是非自然叙事的典型代表作品,其中非自然的叙述者、时间和故事世界是最为突出的表征形式,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叙事规约和叙事模仿论的颠覆和解构,在亦破亦立中凸显了艾米斯对战争罪行本质的揭露和纳粹暴行的批判,表现出作者深重的伦理责任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非自然叙事 《时间箭》 马丁·艾米斯  引言  英国当代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的小说《时间箭——罪行的本质》(199
期刊
摘 要:著名华裔作家严歌苓的许多小说都被奉为跨文化的经典之作。而《谁家有女初长成》这样一部表面“纯中式”的作品也带有西方文化的印记。严歌苓虽借鉴巧妙,却进行了独创和发展,形成与哈代作品“东篱引西枝,风情各一家”的姿态。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谁家有女初长成》 比较文学 创作理念  一、《德伯家的苔丝》和《谁家有女初长成》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小说三要素,《德伯家的苔丝》和
期刊
摘 要:《流年》又名《一个人的微湖闸》,是“70后”作家魏微创作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回顾微湖闸的日常生活,讲述女性真实的成长过程。女性幼年与少年时期性意识的萌芽与自然成长、青年时期身体的自主及中年阶段对自我的重新发现是女性成长的方式,也是文本成长主题的内涵。  关键词:魏微 《流年》 女性成长 女性意识  《流年》是“70后”作家魏微创作的长篇小说,文本以第一人称“我”——小蕙子
期刊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原创类电视文化节目,将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诗词形式与内容上的崭新诠释,并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启示。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因素,探究其创新模式,可以为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传承寻找策略,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电视传媒 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