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教学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能否展示它诱人的风采,能否开拓出远大的前程,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任何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一靠继承,二靠借鉴,三靠创新。而创新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研究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与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的教学理论和教法方法。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呢?以下是我在历史教学中总结出的方法。
一、兴趣诱导法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历史学科原本就是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语文教学法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认定为是文学作品或是史事的记载。这就说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是相通的,文史是不能分家的,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所以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四、质疑设问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讓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五、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现代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使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因此,我总要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来把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一课中,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提出后我把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设问,学生积极的思考,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出来与同学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
六、开放式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增长历史知识。例如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无字碑这一插图,教学生替乾陵无字碑撰写一个碑文,情况可能会比单纯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来得好。我在教学时时这样设计的: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却只立碑而不树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几种看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于夸耀自己,表明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请你结合有关材料和自己对此事的认识,为乾陵“无字碑”补写一个碑文。这样设计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认认真真的去做这件事,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索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再次让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最起码的如文学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他的其他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追求的真正目标。
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于重新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众人,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教学和考试指导服务于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历史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任何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一靠继承,二靠借鉴,三靠创新。而创新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研究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与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的教学理论和教法方法。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呢?以下是我在历史教学中总结出的方法。
一、兴趣诱导法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历史学科原本就是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语文教学法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认定为是文学作品或是史事的记载。这就说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是相通的,文史是不能分家的,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所以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四、质疑设问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讓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五、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现代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使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因此,我总要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来把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一课中,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有的学者却提出,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提出后我把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设问,学生积极的思考,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出来与同学进行讨论,整个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
六、开放式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增长历史知识。例如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无字碑这一插图,教学生替乾陵无字碑撰写一个碑文,情况可能会比单纯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来得好。我在教学时时这样设计的: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却只立碑而不树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几种看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于夸耀自己,表明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请你结合有关材料和自己对此事的认识,为乾陵“无字碑”补写一个碑文。这样设计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认认真真的去做这件事,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索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再次让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最起码的如文学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他的其他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追求的真正目标。
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于重新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众人,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教学和考试指导服务于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历史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