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 促进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新课程倡导“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习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持续发展为最高目的的评价活动。我认为小学数学发展性学习评价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多维化——实现全人评价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评价时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双基”过程中的表现。要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依据经历、体验、探索几个层面,采取灵活多样、定性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
  2.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与空间感、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合作交流方法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时应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3.对情感态度的评价
  包括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时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适当的方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与变化。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表,记录、整理和分析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
  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并注意记录和保存。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实现全位评价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传统的学习评价存在着以“硬”为标志的实证化评价和以“软”为标志的人文化评价的矛盾,前者过于注重量化因素,忽视一些无法量化的实质性问题;后者尽管在评价过程中难以保证客观公正,但更多地考虑人的需要和价值,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较为人性化。发展性学习评价要求我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尽可能采用等级制,在评价时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如用不同的脸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朵、不同的印章等来表示等级。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形式,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其结果都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终结评价与形成评价并重
  以往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注重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淡化分数观念,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单元测试、家长交流、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终结性评价通常借助于期末考试,但不能把期末考试特别是期末书面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努力程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式评价、接纳式评价、期待式评价、亲近式评价,教师的一丝微笑、一个眼神往往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启明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
  3.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互补
  发展性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重视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着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为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互补的评价方法。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表扬或批评”,它通常与教学活动过程相结合,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立足激励,关注人性,做到适度适量,赏不过时,确切得体,恰如其分,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由于各种因素,学生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然后进行评价,即“延时评价法”。对那些在考试或活动中表现不佳或出现差错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弥补不足,改正错误,让过程长一点儿、兴趣多一点儿、形式活一点儿,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努力、去进步,直到达标。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全员评价
  1.教师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评价是最常见的评价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评价时要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全面,不带主观色彩,更不能戴“有色眼镜”,要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独特创新。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丁点极其微小的进步。
  2.自我评价
  学生不仅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评价主体。例如,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把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等做一个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要强调客观性,实事求是,鼓励学生在自评过程中自我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3.学生互评
  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自己的观点,组内的伙伴最清楚,因此学生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使得评议的结果较易被评者接受。同时,学生以其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给他人做出评判时,也是自己对知识点做出另一种更全面的认识。互评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评判真假对错的同时,要互相鼓励,评出信心,要把别人的不足当作检查自己的镜子,把别人的长处看做自己努力的目标。这样,互评就不仅是检查一个人学习情况的活动,而且成为大家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
  4.家长评价
  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我们可以利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弱项,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以便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家长评价重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看自学情况,看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家长参与评价,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能更好地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数学学习评价活动的核心成员。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同伴、家长之间的关系,加强各评价主体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使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教师的每一个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反思,同伴的每一点帮助,家长的每一份关爱,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评价时空多向化——实现全程评价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思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究的“经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向书本、向社会、向生活索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课内学习评价的方式,采用开放式的全程评价。
  全程评价就是以课堂为中心,时间上向前后推移,空间上向课外、社会、家庭辐射,对学生在不同时空、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知识进行整体性的科学评价。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这样的课外作业:请你在课外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并记录你的实验结果。(1)抛三次硬币,结果正面朝上的有几次?(2)抛10次硬币,一定是5次正面朝上,5次反面朝上吗?(3)继续游戏,正面朝上的结果怎么样?(4)猜想:抛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多少?(5)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与同伴交流。
  全程评价是学生课内课外数学学习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开放的,着眼点于学生自学、提问、质疑、探究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质量。这样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环境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人为本,体现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时空多向化的特点,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持续地科学发展。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圆柱的体积”是后面学习圆锥体积的基础,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沿着圆柱的高将底面平均分为16份(或32份),再把这16份拼起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研究,找出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积的关系。最后,找出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相当于原来圆柱体的哪些部分,便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不过,由于在小组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摆放近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学生思维是开放的、有差异的,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真实性、丰富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而,课堂上的自主尝试、开放探究必然生成比以往教学更多的差错,错误生成不可避免。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引领,错误生成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有效。如我执教“直线和射
镜头回放:  下课前十分钟,我布置完课堂作业,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开始做了。此刻,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学生的作业情况,忽然,一名男生指着一道题,低声地问我:“老师,这题怎么理解?”题目如下:把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包装盒平放在桌面上,包装盒与桌面接触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待我看了题目之后,这名男生又问:“这个盒子是不是展开的?”说到这里,我马上知道了这名男生的问题关键所在:他不能
丘成桐:中国学生读书未必有美国学生多    中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并不见得比美国好    “现在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学生不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看点书很重要,什么书都可以看。”目前,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在广州谈及中国学生的状况,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学生虽然勤奋,但他们读的书未必有美国学生读的多,美国当然也有差的学生,但美国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堂数学优课比做一本好书,那么导入部分便是书的引言,它拟定基调,凸显重点,勾勒框架,渲染情愫。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搭建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联系的平台。它不一定要花哨,但一定要行之有效;它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或疑惑、或猜想、或怡情,但都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旨归。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着眼于教学实践,以下从两个方面谈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看法。  一、不同的片头,同样的精彩  教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它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手段。然而就目前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而言,教师经常为完成任务而就题解题,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对知识的整理、建构和内化,忽视习题中蕴涵着的创新成分和开放因素,缺少知识的梳理提炼、方法的提升,缺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的意识,因而显得思维内涵的不足。为此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
我在平时听课中,发现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对具体的数学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改进的对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差生,其意图是好学生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使教学显得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编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地进行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就成为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课程改革再一次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每学期数学教师有五节在计算机房上数学课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有了如下的一些收获。    一、网上读一读——拓展视野    新课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