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点育德是指以社会焦点事件为案例素材,以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活动及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对学生进行育德的方法。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外开放及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产生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智能终端及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发展扩大这些问题的影响力,导致一些人价值观扭曲,行为失范,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首先,在功利主义大潮冲击下,学校德育地位被忽视;其次,德育载体疏离生活,导致德育效果苍白;再次,说教、灌输式的传统育德方法,导致德育实效低下。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塑造完整的道德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班主任承载着对学生育德的重任,采取有效的育德方法,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最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时代公民。
我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采用了“焦点育德”的育德方法,化解德育困境,很受学生欢迎,焕发德育应有的魅力,收到了显著成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焦点育德”,与大家共勉。
一、时政焦点,时效性强,育德成效显著
时政焦点来自现实,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吸引力,可瞬间引爆广大人们的关注热情,在主题教育课中,引进时政焦点做为素材,以此为载体,创设一个情境,展开育德行动。由于时政焦点的时效性强,大大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提炼总结,获得道德感悟,提高道德素养,达成教育目标。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为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中小学千校万班主题班队会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都精心构思、倾情投入,弘扬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展現了爱党、爱国的精神风貌。而我在这次班会活动中,并没有选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经典案例作为主题班会的素材,而是选用了刚刚发生的时政焦点——“利比亚撤侨”行动为切入口和主线,展开铭记党恩的主题班会活动——《祖国接我回家》,由于在选题上独具匠心,抓住了时政焦点的时效性,同学们心随情动,如临其境,围绕这一焦点,对事件的解读层层铺开,用最浓缩的方式集中讲述了撤侨行动中党中央的当机立断,决策英明,以及到危难时刻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体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同学们很自然地从事件认知中感悟到对党的情感,整个焦点事件承载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富民强的深意,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实现了知党、懂党、信党、跟党的认知行动,在 “上海市中小学千校万班主题班队会评比” 活动中, 《祖国接我回家》获得了一等奖。
二、生活焦点,感染力大,育德成效显著
生活是德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德育的归宿。生活焦点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道德情感,有较强的感染力,由于人们感同身受,关注度高、兴趣浓,很快就能达成共鸣,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是有效的德育源泉。
由于现实生活中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人们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同时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针对这一现象,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以生活焦点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生动鲜活的生活事件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懂得赞美什么,憎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打击什么,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道德境界。
三、校园焦点,认同感好,育德成效显著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交往的小社会,发生在校园里的事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的校园事件让人一生难以忘记,同学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心理和生理特点相似,在思考问题时,相互认同感较强,校园焦点是学生可以感知探究的具体对象,能表达真情实感,用校园焦点作为育德素材,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身觉悟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和愿望,培养其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心和兴趣,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说明校园焦点在育德过程中的显著效果。
为培养学生包容相处,建设温馨班级,我设计了一堂《包容他人,赢得尊重》的主题教育课,在这堂主题教育课上,我利用“照相风波”这一校园热点,对当事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拍摄班级集体照片时,由于特殊情况,老师临时调整了拍摄顺序,让已排好队伍准备拍照的学生解散等待,于是学生产生了误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有8名学生在拍照时离开了照相现场,拒绝拍照,让学校领导及老师坐在位子上,足足等了20多分钟,救场如救火,我急忙找到学生并劝说他们把照片拍好,这就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照相风波”。
在《包容他人,赢得尊重》的主题教育课上,我邀请来当时和同学们一起拍照的老师和领导们,并拿出了经历那场风波后拍下的照片与同学们一起观看,并引导同学们观察老师们的灿烂笑容和同学们的满脸阴霾的巨大反差,说明老师们是尊重包容同学们的表现,接着我巧用心理学中的“角色变换”技术,通过对王校长的现场采访,得知王校长和老师们参加我们班级拍照的时候,已经在烈日下与其他班级拍摄了两个多小时,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王校长和老师们在烈日下已拍摄了两个多小时,早已疲惫不堪了,但依然满面笑容的等待同学们回来一起拍照,充分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包容与尊重,而且让我们只等了二十分钟,就一言不合把老师们丢在现场扬长而去,拒绝拍照,现在我们换位想一下,如果你是老师在这种情景下会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傲慢、急躁的行为错了,学生们纷纷主动向老师道歉,并真诚的讲道:“我们虽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你们却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
焦点育德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育德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在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外开放及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产生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智能终端及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发展扩大这些问题的影响力,导致一些人价值观扭曲,行为失范,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首先,在功利主义大潮冲击下,学校德育地位被忽视;其次,德育载体疏离生活,导致德育效果苍白;再次,说教、灌输式的传统育德方法,导致德育实效低下。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塑造完整的道德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班主任承载着对学生育德的重任,采取有效的育德方法,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最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时代公民。
我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采用了“焦点育德”的育德方法,化解德育困境,很受学生欢迎,焕发德育应有的魅力,收到了显著成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焦点育德”,与大家共勉。
一、时政焦点,时效性强,育德成效显著
时政焦点来自现实,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吸引力,可瞬间引爆广大人们的关注热情,在主题教育课中,引进时政焦点做为素材,以此为载体,创设一个情境,展开育德行动。由于时政焦点的时效性强,大大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提炼总结,获得道德感悟,提高道德素养,达成教育目标。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为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中小学千校万班主题班队会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都精心构思、倾情投入,弘扬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展現了爱党、爱国的精神风貌。而我在这次班会活动中,并没有选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经典案例作为主题班会的素材,而是选用了刚刚发生的时政焦点——“利比亚撤侨”行动为切入口和主线,展开铭记党恩的主题班会活动——《祖国接我回家》,由于在选题上独具匠心,抓住了时政焦点的时效性,同学们心随情动,如临其境,围绕这一焦点,对事件的解读层层铺开,用最浓缩的方式集中讲述了撤侨行动中党中央的当机立断,决策英明,以及到危难时刻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体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同学们很自然地从事件认知中感悟到对党的情感,整个焦点事件承载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富民强的深意,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实现了知党、懂党、信党、跟党的认知行动,在 “上海市中小学千校万班主题班队会评比” 活动中, 《祖国接我回家》获得了一等奖。
二、生活焦点,感染力大,育德成效显著
生活是德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德育的归宿。生活焦点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道德情感,有较强的感染力,由于人们感同身受,关注度高、兴趣浓,很快就能达成共鸣,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是有效的德育源泉。
由于现实生活中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人们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同时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针对这一现象,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以生活焦点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生动鲜活的生活事件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懂得赞美什么,憎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打击什么,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道德境界。
三、校园焦点,认同感好,育德成效显著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交往的小社会,发生在校园里的事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的校园事件让人一生难以忘记,同学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心理和生理特点相似,在思考问题时,相互认同感较强,校园焦点是学生可以感知探究的具体对象,能表达真情实感,用校园焦点作为育德素材,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身觉悟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和愿望,培养其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心和兴趣,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说明校园焦点在育德过程中的显著效果。
为培养学生包容相处,建设温馨班级,我设计了一堂《包容他人,赢得尊重》的主题教育课,在这堂主题教育课上,我利用“照相风波”这一校园热点,对当事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拍摄班级集体照片时,由于特殊情况,老师临时调整了拍摄顺序,让已排好队伍准备拍照的学生解散等待,于是学生产生了误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有8名学生在拍照时离开了照相现场,拒绝拍照,让学校领导及老师坐在位子上,足足等了20多分钟,救场如救火,我急忙找到学生并劝说他们把照片拍好,这就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照相风波”。
在《包容他人,赢得尊重》的主题教育课上,我邀请来当时和同学们一起拍照的老师和领导们,并拿出了经历那场风波后拍下的照片与同学们一起观看,并引导同学们观察老师们的灿烂笑容和同学们的满脸阴霾的巨大反差,说明老师们是尊重包容同学们的表现,接着我巧用心理学中的“角色变换”技术,通过对王校长的现场采访,得知王校长和老师们参加我们班级拍照的时候,已经在烈日下与其他班级拍摄了两个多小时,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王校长和老师们在烈日下已拍摄了两个多小时,早已疲惫不堪了,但依然满面笑容的等待同学们回来一起拍照,充分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包容与尊重,而且让我们只等了二十分钟,就一言不合把老师们丢在现场扬长而去,拒绝拍照,现在我们换位想一下,如果你是老师在这种情景下会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傲慢、急躁的行为错了,学生们纷纷主动向老师道歉,并真诚的讲道:“我们虽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你们却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
焦点育德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育德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在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