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越3个世纪、历经140年风雨的江南造船厂6月3日宣告,她将告别黄浦江畔,整体搬迁至长江口的“长兴岛”。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前的青铜甬道上,记载着这样一桩中华大事:“公元1865年乙丑,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这就是号称“中国第一厂”的上海江南造船厂。
在江南造船厂曾经诞生了中国现代工业近百个重要的第一:第一炉钢、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第一艘铁甲军舰、第一门钢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远洋万吨轮、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远洋科学考察船……
这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它的诞生和辉煌历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厂”。
今天,江南造船厂将告别黄浦江畔,整体搬迁“长兴岛”。“江南长兴”,名至实归。自始以“强国强兵”为己任的江南,如何担当起国家“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重任?是什么让一个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屡创辉煌、长兴不衰?在她行将作别黄浦江、整体大搬迁之际,让我们走进她,探究她,揭开“中国第一厂”的面纱。
李鸿章的“可研报告”
江南,这个水样温婉的名字,背后却蕴藏着一段百年沧桑的阳刚往事。1865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第25个年头。帝国斜阳里,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们开始从求购“坚船利炮”中寻求新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风雨中,走上历史前台的。而她的创建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时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的李鸿章。
在今天的江南造船厂博物馆里,一段尘封的往事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1865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一),两江总督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他那两千余言的《置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奏折》,几乎就是一份缩微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创设方式上,他主张收购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并将以前在上海、苏州所办的两洋炮局并入,整合而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收购资金来源上,他建议朝廷同意收取革职贪官、原海关通事唐国华等人集资的赎罪金4万两银子;在制造局的生产定位上,他认为应以铸造枪炮充军用为主;至于日常运营经费,划在军需项下筹拨。
1865年,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诞生了。她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工业、科技研究和造船业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科技的确立。
忆“江南”
从近代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到共和国第一艘“自力更生艇”;从洋务派的西械强国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关于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号召;从解放一江山岛的小型战舰的修理,到21世纪初期新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建造,强兵富国自始至终是江南厂赋予自己的重任和不断奋进的目标。
当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 、“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1868年,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机动兵轮在江南厂建成下水。船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身木质,锅炉自造,主机用外国的旧机器改装。因为它改变了中国兵船惟靠进口、不能自造的历史,当时的封疆大吏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行,称赞“坚致灵便”,并为其命名为“恬吉”号,寓意“四海波恬,公务安吉”。此后,江南制造局又建造了“海安”“驭远”等多艘兵船,锅炉与主机都是自造,船上能装配26尊大炮、载容500名水兵。1876年,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金鸥”号,在江南制造局诞生。
军舰之外,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这些摆脱了冷兵器痕迹的近代意义上的御侮之器都出自江南之手。从林明敦式后装线膛枪,到德国的新毛瑟枪;从强装线膛炮,到后装线膛阿姆斯特郎炮,江南厂无不在仿制中很快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真正实现江南创立之初“日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的理想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江南”时期。
20世纪50年代,江南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硬是将我国“03”型首制潜艇的任务给“啃”了下来。根据协定,前苏联向新中国转让制造6艘潜艇,其中之一是“613”型,在中国代号为“6603”型,简称“03”型。建造这种当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下庞然大物,对江南厂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但千磨万砺中,江南厂在1957年10月,终于将命名为“新中国15号”的首制艇交付海军使用。我国建造潜艇的历史自此揭开。到1987年止,以“03”系列为代表的产品,江南共建造61艘。
历史会格外地记住20世纪60年代的江南。江南厂在第5艘“33”型潜艇制造中,成功实现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这艘“自力更生艇”于1968年下水,标志着我国潜艇建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具备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总装建造的能力。截至1981年,江南共批量建造此类潜艇48艘。同期,江南还开独立自主进行护卫舰研制之先河,依靠自己的技术,制造了我国第一艘65型护卫舰。进入80年代,为了祖国的海疆永靖,江南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造新型导弹驱逐舰。
在攻克高强度特种钢材的焊接、设备调试等许多技术难关后,第一艘112舰于1994年4月下水。新型导弹驱逐舰集中了我国当代海军装备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国外装备的先进技术,是我国迄今自行设计、研制海军吨位最大、战斗技术性能最先进、建造规模最大的某型主战舰艇。
每每提及,令江南厂人无比骄傲的是1997年那个春天,江南制造的112舰、113舰等组成了编队,出访美洲四国和东南亚三国,实现了舰队第一次成功横渡太平洋的远航,在世界上引起强烈轰动。那是“中国”?这是“中国”!为了这一声惊叹,中国等了百年!江南将梦想实现!
江南何以成为江南?
当19世纪60年代,江南厂发现在制造枪炮时自己不能炼钢,造子弹自己没有无烟火药,造兵轮自己不能加工机械的时候;当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台有工业母机之称的万吨水压机在江南厂制成的时候;当江南让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下水,实现30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80多项改进设计和工艺的时候;当21世纪来临,中国修建第一条跨海铁路,江南制造的“粤海铁一号”,运载着庞大的火车车厢在琼州海峡穿行的时候……
人们发现,是薪火相传的科技之本,让江南的创造之花生生不息。
当江南厂人发觉强国强军的梦想不是靠单单仿制几枝枪、几门炮、几条船就能实现的时候,江南制造局毅然设立了翻译馆,译介西方近代科学。20世纪80年代国际船市持续低迷、船价暴跌时,江南靠用科技突围,闯进世界船舶高端市场。当时,香港船商下单建造6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船,要求各项指标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大吨位,江南从来没碰过,船台最大也不过4万吨级。要生存就要自我创新。船台不够大,江南人就创造性地采用二段建造法;钢板焊接要求高,就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新工艺……
1987年10月,“祥瑞”号巴拿马型散货船成功交付船东,给国际航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伦敦国际租船市场,将其单独挂牌列入标价系列,并命名为“中国江南-巴拿马”型。这是中国造船工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国际船舶市场。
无论是高附加值的22000立方米的液化气船、13700吨成品油船,还是远洋航天测量船,江南都是依赖科技创新的力量,傲立于世界造船行业的前列。
21世纪的“世界船坞”
江南是开放的,虽然她诞生于“闭关锁国”时代的阴影里。江南在外向中创立了自己的门户,江南更在放眼世界中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20年代,江南就曾为美国承造了4艘万吨级运输舰!1918年,美国运轮部总办韩丽与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代表中美双方签约,由江南厂代美国建造4艘排水量为14750吨的运输舰。那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船厂订造舰船。1920年6月,第一艘“官府”号下水,船身长131米,宽16.7米,高14.3米,吃水8.3米,速率每小时10.5海里。随后,“天国”“东方”“国泰”号也相继建成。中外报刊一时惊叹:“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一段历史结束,一段历史又将开始。见证了江南辉煌业绩的黄浦江,其水深和水面宽度,已经载不动江南这艘“大船”了。为迎战世界远洋运输市场的竞争,江南开始冲出黄浦江,走向长江口。
长兴岛依长江,濒东海,面积80平方公里,具有59公里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是造船业的天然优地。2003年7月,江南厂所在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将长兴岛8公里岸线划出用于中船集团公司所属黄浦江沿岸船厂搬迁。中船集团公司将在此建设一个具有8000米岸线、7个大坞、年造船能力达1200万吨的大型造船基地,实现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进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
江南厂的搬迁重建,是这一宏大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新江南”占用岸线4.5公里,腹地深度1.1公里,一期将建成4个大型船坞,形成年产300万吨的造船能力;2015年二期工程完工后,将达到年产450万吨船舶的生产能力。
2005年6月3日,江南造船厂新的“长兴之旅”正式启动。2008年,将全部结束在黄浦江畔的历史使命,新老江南长兴将实现完美交接。未来的江南造船厂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船坞”。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前的青铜甬道上,记载着这样一桩中华大事:“公元1865年乙丑,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这就是号称“中国第一厂”的上海江南造船厂。
在江南造船厂曾经诞生了中国现代工业近百个重要的第一:第一炉钢、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第一艘铁甲军舰、第一门钢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远洋万吨轮、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远洋科学考察船……
这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它的诞生和辉煌历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厂”。
今天,江南造船厂将告别黄浦江畔,整体搬迁“长兴岛”。“江南长兴”,名至实归。自始以“强国强兵”为己任的江南,如何担当起国家“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重任?是什么让一个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屡创辉煌、长兴不衰?在她行将作别黄浦江、整体大搬迁之际,让我们走进她,探究她,揭开“中国第一厂”的面纱。
李鸿章的“可研报告”
江南,这个水样温婉的名字,背后却蕴藏着一段百年沧桑的阳刚往事。1865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第25个年头。帝国斜阳里,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们开始从求购“坚船利炮”中寻求新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风雨中,走上历史前台的。而她的创建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时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的李鸿章。
在今天的江南造船厂博物馆里,一段尘封的往事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1865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一),两江总督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他那两千余言的《置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奏折》,几乎就是一份缩微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创设方式上,他主张收购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并将以前在上海、苏州所办的两洋炮局并入,整合而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收购资金来源上,他建议朝廷同意收取革职贪官、原海关通事唐国华等人集资的赎罪金4万两银子;在制造局的生产定位上,他认为应以铸造枪炮充军用为主;至于日常运营经费,划在军需项下筹拨。
1865年,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诞生了。她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工业、科技研究和造船业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科技的确立。
忆“江南”
从近代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到共和国第一艘“自力更生艇”;从洋务派的西械强国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关于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号召;从解放一江山岛的小型战舰的修理,到21世纪初期新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建造,强兵富国自始至终是江南厂赋予自己的重任和不断奋进的目标。
当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 、“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1868年,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机动兵轮在江南厂建成下水。船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身木质,锅炉自造,主机用外国的旧机器改装。因为它改变了中国兵船惟靠进口、不能自造的历史,当时的封疆大吏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行,称赞“坚致灵便”,并为其命名为“恬吉”号,寓意“四海波恬,公务安吉”。此后,江南制造局又建造了“海安”“驭远”等多艘兵船,锅炉与主机都是自造,船上能装配26尊大炮、载容500名水兵。1876年,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金鸥”号,在江南制造局诞生。
军舰之外,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这些摆脱了冷兵器痕迹的近代意义上的御侮之器都出自江南之手。从林明敦式后装线膛枪,到德国的新毛瑟枪;从强装线膛炮,到后装线膛阿姆斯特郎炮,江南厂无不在仿制中很快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真正实现江南创立之初“日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的理想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江南”时期。
20世纪50年代,江南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硬是将我国“03”型首制潜艇的任务给“啃”了下来。根据协定,前苏联向新中国转让制造6艘潜艇,其中之一是“613”型,在中国代号为“6603”型,简称“03”型。建造这种当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下庞然大物,对江南厂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但千磨万砺中,江南厂在1957年10月,终于将命名为“新中国15号”的首制艇交付海军使用。我国建造潜艇的历史自此揭开。到1987年止,以“03”系列为代表的产品,江南共建造61艘。
历史会格外地记住20世纪60年代的江南。江南厂在第5艘“33”型潜艇制造中,成功实现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这艘“自力更生艇”于1968年下水,标志着我国潜艇建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具备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总装建造的能力。截至1981年,江南共批量建造此类潜艇48艘。同期,江南还开独立自主进行护卫舰研制之先河,依靠自己的技术,制造了我国第一艘65型护卫舰。进入80年代,为了祖国的海疆永靖,江南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造新型导弹驱逐舰。
在攻克高强度特种钢材的焊接、设备调试等许多技术难关后,第一艘112舰于1994年4月下水。新型导弹驱逐舰集中了我国当代海军装备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国外装备的先进技术,是我国迄今自行设计、研制海军吨位最大、战斗技术性能最先进、建造规模最大的某型主战舰艇。
每每提及,令江南厂人无比骄傲的是1997年那个春天,江南制造的112舰、113舰等组成了编队,出访美洲四国和东南亚三国,实现了舰队第一次成功横渡太平洋的远航,在世界上引起强烈轰动。那是“中国”?这是“中国”!为了这一声惊叹,中国等了百年!江南将梦想实现!
江南何以成为江南?
当19世纪60年代,江南厂发现在制造枪炮时自己不能炼钢,造子弹自己没有无烟火药,造兵轮自己不能加工机械的时候;当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台有工业母机之称的万吨水压机在江南厂制成的时候;当江南让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下水,实现30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80多项改进设计和工艺的时候;当21世纪来临,中国修建第一条跨海铁路,江南制造的“粤海铁一号”,运载着庞大的火车车厢在琼州海峡穿行的时候……
人们发现,是薪火相传的科技之本,让江南的创造之花生生不息。
当江南厂人发觉强国强军的梦想不是靠单单仿制几枝枪、几门炮、几条船就能实现的时候,江南制造局毅然设立了翻译馆,译介西方近代科学。20世纪80年代国际船市持续低迷、船价暴跌时,江南靠用科技突围,闯进世界船舶高端市场。当时,香港船商下单建造6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船,要求各项指标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大吨位,江南从来没碰过,船台最大也不过4万吨级。要生存就要自我创新。船台不够大,江南人就创造性地采用二段建造法;钢板焊接要求高,就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新工艺……
1987年10月,“祥瑞”号巴拿马型散货船成功交付船东,给国际航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伦敦国际租船市场,将其单独挂牌列入标价系列,并命名为“中国江南-巴拿马”型。这是中国造船工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国际船舶市场。
无论是高附加值的22000立方米的液化气船、13700吨成品油船,还是远洋航天测量船,江南都是依赖科技创新的力量,傲立于世界造船行业的前列。
21世纪的“世界船坞”
江南是开放的,虽然她诞生于“闭关锁国”时代的阴影里。江南在外向中创立了自己的门户,江南更在放眼世界中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20年代,江南就曾为美国承造了4艘万吨级运输舰!1918年,美国运轮部总办韩丽与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代表中美双方签约,由江南厂代美国建造4艘排水量为14750吨的运输舰。那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船厂订造舰船。1920年6月,第一艘“官府”号下水,船身长131米,宽16.7米,高14.3米,吃水8.3米,速率每小时10.5海里。随后,“天国”“东方”“国泰”号也相继建成。中外报刊一时惊叹:“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一段历史结束,一段历史又将开始。见证了江南辉煌业绩的黄浦江,其水深和水面宽度,已经载不动江南这艘“大船”了。为迎战世界远洋运输市场的竞争,江南开始冲出黄浦江,走向长江口。
长兴岛依长江,濒东海,面积80平方公里,具有59公里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是造船业的天然优地。2003年7月,江南厂所在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将长兴岛8公里岸线划出用于中船集团公司所属黄浦江沿岸船厂搬迁。中船集团公司将在此建设一个具有8000米岸线、7个大坞、年造船能力达1200万吨的大型造船基地,实现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进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
江南厂的搬迁重建,是这一宏大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新江南”占用岸线4.5公里,腹地深度1.1公里,一期将建成4个大型船坞,形成年产300万吨的造船能力;2015年二期工程完工后,将达到年产450万吨船舶的生产能力。
2005年6月3日,江南造船厂新的“长兴之旅”正式启动。2008年,将全部结束在黄浦江畔的历史使命,新老江南长兴将实现完美交接。未来的江南造船厂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