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农业人口大国,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但是在优化治理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的结果,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比如环境资源被破坏、公共服务需求量大、农村产业资源浪费以及村民自治落实难度大等等问题。想要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以河南省为例,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在整个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有50%是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实现的,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影响整个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振兴乡村、优化乡村的必要性,并针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治理措施,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对策分析
为了使未来城乡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提上了日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对乡村治理的手段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配置农村资源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意识到农村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城乡的经济建设,所以更进一步地完善优化乡村治理是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执行的基础,提升村民的主观意识、健全乡村文明的风气也是正確合理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优化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及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章节中,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三农”问题是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的基础。用一句话概括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具有科学性、领导性、全方位性且合理有效性的战略方案。想要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建设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提高发展经济水平,营造文明的乡村发展风气且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乡村治理的优化是顺利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可以推动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其它方面的要求,当然它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科学有效整合农村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农村田地公平合理地分配、基础设施的完善、良好的公共服务风气以及乡村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这些手段为农村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农村各方面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科学、合理且规范地加强乡村优化治理是高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河南省为例,自十九大会议的开展以来,河南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改革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了更好的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单一作用的结果,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切不可盲目乐观。
(一)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在河南省农村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坚实,缺乏抗旱排涝设施,导致农业抗灾能力不足。[3]在现阶段,粮食库存一直是减少的状态,粮食产需缺口仍然很大,耕地破坏非常严重,导致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大多数的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而农业生产过程价格上涨过多,使农民得不到想要的增收,出现城乡居民收入有明显差距,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由于农村居民与城居民在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上有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在根本利益与基本权利上巨大的差别,导致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并不友好,经常能够看到暴力冲突的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二)落实村民自治存在一定难度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生要组成部分,它是村民进行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策略在真正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现阶段,很多有能力的人才都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有些村落出现没有适合当家人的情况。其次,一些“村霸“型的村官不仅不会为村民做实事,反而会因为他们的霸道、专横而导致村民有苦不敢言,不能表达他们的真实诉求,保障不了自身的利益。再次,在相当一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区,花钱买选票、贿赂选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种的情况都会导致村民在自治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质变,破坏了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及科学性。
(三)公共服务需求大,农村人口逐渐流失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民越来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有一部分农村人口以就业或是求学的方式进入到城市。农村优秀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为乡村治理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4]。由于大部分农民都选择了进城务工、农村学生到城市求学、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村人才选择在城市定居等,导致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弱势群体。这部分弱势群体没有很强的自主生活的能力,更无法进行有强度的农业生产,要想保障这类群体的生活品质就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关怀。这便对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更重要的要求,过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压力也是乡村治理行程中的困境之一。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过慢,农村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且造成农村资源浪费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自然环境破坏现象及农村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5]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不长、程度不高以及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低,没有得到高等的教育等原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缓慢也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控制,农村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 (五)没有健全的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优化乡村治理的执行,但在当前形势下,乡风文明的建设并不顺利。首先,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滑坡现象出现在农业生产中,比如说为了增加产量及利润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其次,农村传统的封建保守思想仍然很顽固地存在,这严重冲击了乡风文明建设。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一)坚决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要加大政府的“三补贴,两减免”的执行力度,对种粮食的农民实行直接的补贴,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地区的农民实行农用机械购置的补贴,这对调动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及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河南省早在2005年就已经对所有的县市提前全部免除了农业税。
(二)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处理好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不能只顾单纯地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要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退耕还林,退牧還草,使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天然肥料,加大绿色有机作物的种植,早日实现农业的良好转型,以便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三)构建完善的农业体系
适度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代替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运用完美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种植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加入高效率的农业设备,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全面整体地把传统农业转型向现代农业,实现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农村各项工作能有序平稳地进行,加强完善村委管理制度是必要的,树立基层村干部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虚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作好铺垫。[6]要把农民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农村事物,多听听农民的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打好基础。
(五)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并作好奖励工作
政府领导要做好领导作用,适当执行鼓励和扶持策略。鼓励当地企业多对农村进行开发,把发展目标转向农村,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农村工作及生活,同时要积极吸引外来人员,把有能力且高素质的人留在农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优化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
村民自治可以积极调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可以定期开展国家关于“三农“政策的知识讲座,使农民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以保障更好地行自我管理。其次,跟村民加强沟通,多了解村民的想法,对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进行平等友好的讨论协商。再次,为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贿赂”及“村霸”的现象,可以让村民成立监督小组,对村委进行监督,不让村民的利益和权益受到损害。最后,可以考虑引进大学生村官等新型人才,为乡村治理打造一批有活力、有能力、有素质的新兴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想要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全方位解决“三农“问题,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必须要做到的,想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有效的因素。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过大差异,使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尽快解决“三农”问题,优化乡村治理是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及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17(33):25-26.
[2]龙海,戚敏,刘丽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9,359(01):40-42,44.
[3]胡久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8,356(10):45-46.
[4]李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研究[J].决策咨询,2018,47(05):41-44.
[5]张峰,陈玮.明清西方力学在华传播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67-171.
[6]张天健,孙守相.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民参与研究[J].社科纵横,2019,34(04):63-68.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对策分析
为了使未来城乡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提上了日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对乡村治理的手段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配置农村资源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意识到农村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城乡的经济建设,所以更进一步地完善优化乡村治理是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执行的基础,提升村民的主观意识、健全乡村文明的风气也是正確合理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优化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及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章节中,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三农”问题是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的基础。用一句话概括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具有科学性、领导性、全方位性且合理有效性的战略方案。想要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建设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提高发展经济水平,营造文明的乡村发展风气且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乡村治理的优化是顺利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可以推动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其它方面的要求,当然它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科学有效整合农村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农村田地公平合理地分配、基础设施的完善、良好的公共服务风气以及乡村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这些手段为农村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农村各方面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科学、合理且规范地加强乡村优化治理是高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河南省为例,自十九大会议的开展以来,河南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改革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了更好的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单一作用的结果,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切不可盲目乐观。
(一)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在河南省农村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坚实,缺乏抗旱排涝设施,导致农业抗灾能力不足。[3]在现阶段,粮食库存一直是减少的状态,粮食产需缺口仍然很大,耕地破坏非常严重,导致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大多数的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而农业生产过程价格上涨过多,使农民得不到想要的增收,出现城乡居民收入有明显差距,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由于农村居民与城居民在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上有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在根本利益与基本权利上巨大的差别,导致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并不友好,经常能够看到暴力冲突的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二)落实村民自治存在一定难度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生要组成部分,它是村民进行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策略在真正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现阶段,很多有能力的人才都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有些村落出现没有适合当家人的情况。其次,一些“村霸“型的村官不仅不会为村民做实事,反而会因为他们的霸道、专横而导致村民有苦不敢言,不能表达他们的真实诉求,保障不了自身的利益。再次,在相当一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区,花钱买选票、贿赂选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种的情况都会导致村民在自治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质变,破坏了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及科学性。
(三)公共服务需求大,农村人口逐渐流失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民越来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有一部分农村人口以就业或是求学的方式进入到城市。农村优秀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为乡村治理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4]。由于大部分农民都选择了进城务工、农村学生到城市求学、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村人才选择在城市定居等,导致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弱势群体。这部分弱势群体没有很强的自主生活的能力,更无法进行有强度的农业生产,要想保障这类群体的生活品质就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关怀。这便对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更重要的要求,过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压力也是乡村治理行程中的困境之一。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过慢,农村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且造成农村资源浪费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自然环境破坏现象及农村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5]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不长、程度不高以及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低,没有得到高等的教育等原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缓慢也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控制,农村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 (五)没有健全的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优化乡村治理的执行,但在当前形势下,乡风文明的建设并不顺利。首先,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滑坡现象出现在农业生产中,比如说为了增加产量及利润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其次,农村传统的封建保守思想仍然很顽固地存在,这严重冲击了乡风文明建设。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一)坚决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要加大政府的“三补贴,两减免”的执行力度,对种粮食的农民实行直接的补贴,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地区的农民实行农用机械购置的补贴,这对调动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及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河南省早在2005年就已经对所有的县市提前全部免除了农业税。
(二)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处理好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不能只顾单纯地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要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退耕还林,退牧還草,使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天然肥料,加大绿色有机作物的种植,早日实现农业的良好转型,以便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三)构建完善的农业体系
适度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代替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运用完美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种植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加入高效率的农业设备,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全面整体地把传统农业转型向现代农业,实现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农村各项工作能有序平稳地进行,加强完善村委管理制度是必要的,树立基层村干部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虚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作好铺垫。[6]要把农民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农村事物,多听听农民的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打好基础。
(五)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并作好奖励工作
政府领导要做好领导作用,适当执行鼓励和扶持策略。鼓励当地企业多对农村进行开发,把发展目标转向农村,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农村工作及生活,同时要积极吸引外来人员,把有能力且高素质的人留在农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优化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
村民自治可以积极调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可以定期开展国家关于“三农“政策的知识讲座,使农民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以保障更好地行自我管理。其次,跟村民加强沟通,多了解村民的想法,对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进行平等友好的讨论协商。再次,为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贿赂”及“村霸”的现象,可以让村民成立监督小组,对村委进行监督,不让村民的利益和权益受到损害。最后,可以考虑引进大学生村官等新型人才,为乡村治理打造一批有活力、有能力、有素质的新兴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想要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全方位解决“三农“问题,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必须要做到的,想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有效的因素。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过大差异,使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尽快解决“三农”问题,优化乡村治理是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及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17(33):25-26.
[2]龙海,戚敏,刘丽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9,359(01):40-42,44.
[3]胡久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8,356(10):45-46.
[4]李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研究[J].决策咨询,2018,47(05):41-44.
[5]张峰,陈玮.明清西方力学在华传播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67-171.
[6]张天健,孙守相.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民参与研究[J].社科纵横,2019,34(04):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