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情绪体验、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活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的关键时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教育价值,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教学实际探究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基于教育价值,以期为优化音乐课堂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10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校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仍存在较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新、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一、强化音乐欣赏课互动性教学,激发有效的音乐想象
良好的课堂互动对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音乐想象具有积极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探讨,將教学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图画展览会》为例,在进行音乐欣赏前,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画展情境,并与学生一起将打印出来的画作展览在教师,结合实际创设一个真实的画展情境。而后播放主题音乐“漫步”,与学生边欣赏音乐、边欣赏作品。情境互动往往更易唤醒内心情感,并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发挥自身想象来欣赏艺术作品。此外,“参观画展”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组织学生说一说对《两个犹太人》《牛车》等《图画博览会》中的图片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情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音乐、图画的理解存在不同,通过表达交流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使其对音乐作品形成新的认识。
二、强化学生音乐敏感度,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感知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只有提高学生对音乐旋律、音乐符号以及音乐情绪的敏感度,才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其舒缓焦虑、压抑的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我的中国心》为例,初听歌曲,教师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什么样的?你听这首歌时的感受是什么?”而后播放关于祖国发展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科技发展、城市建设以及自然风光等,通过视觉的刺激让学生对音乐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象,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深刻感受歌曲传达的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独立分析时间,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艺术感知能力。
三、强化音乐创新与实践,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创新与实践是审美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重点。当前教学强调“知行统一”,强化音乐创新与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音乐知识理解与运用,促进分析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发展,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发展。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创新与实践应贯穿于整个欣赏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欣赏课前,教师需要结合欣赏作品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作品,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则可以通过预习汇报的形式导入新课,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参与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如音乐剧表演、舞蹈创编等,让学生将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具体的作品中,这样不仅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四、音乐欣赏课融入心理特征
想要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基于实际设计音乐欣赏课堂,开展相关活动。进入初中后,学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速度加快,成人感增强,兴趣爱好增加,自尊心、虚荣感等也变强。由于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增多,社会对其影响不断提升。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音乐欣赏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分享交流会,让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向大家介绍作品的风格,传递的思想等。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还能够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价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发展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在日后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经验总结,积极开展实践研究,不断优化音乐欣赏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琳.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J]. 数码设计(下), 2018, (1):112.
[2]姜洋. 试论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实践[J]. 长江丛刊, 2018, (27):29.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10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校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仍存在较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新、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一、强化音乐欣赏课互动性教学,激发有效的音乐想象
良好的课堂互动对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音乐想象具有积极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探讨,將教学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图画展览会》为例,在进行音乐欣赏前,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画展情境,并与学生一起将打印出来的画作展览在教师,结合实际创设一个真实的画展情境。而后播放主题音乐“漫步”,与学生边欣赏音乐、边欣赏作品。情境互动往往更易唤醒内心情感,并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发挥自身想象来欣赏艺术作品。此外,“参观画展”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组织学生说一说对《两个犹太人》《牛车》等《图画博览会》中的图片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情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音乐、图画的理解存在不同,通过表达交流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使其对音乐作品形成新的认识。
二、强化学生音乐敏感度,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感知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只有提高学生对音乐旋律、音乐符号以及音乐情绪的敏感度,才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其舒缓焦虑、压抑的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我的中国心》为例,初听歌曲,教师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什么样的?你听这首歌时的感受是什么?”而后播放关于祖国发展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科技发展、城市建设以及自然风光等,通过视觉的刺激让学生对音乐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象,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深刻感受歌曲传达的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独立分析时间,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艺术感知能力。
三、强化音乐创新与实践,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创新与实践是审美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重点。当前教学强调“知行统一”,强化音乐创新与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音乐知识理解与运用,促进分析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发展,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发展。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创新与实践应贯穿于整个欣赏课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欣赏课前,教师需要结合欣赏作品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作品,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则可以通过预习汇报的形式导入新课,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参与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如音乐剧表演、舞蹈创编等,让学生将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具体的作品中,这样不仅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四、音乐欣赏课融入心理特征
想要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基于实际设计音乐欣赏课堂,开展相关活动。进入初中后,学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速度加快,成人感增强,兴趣爱好增加,自尊心、虚荣感等也变强。由于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增多,社会对其影响不断提升。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音乐欣赏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分享交流会,让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向大家介绍作品的风格,传递的思想等。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还能够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价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发展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在日后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经验总结,积极开展实践研究,不断优化音乐欣赏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琳.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J]. 数码设计(下), 2018, (1):112.
[2]姜洋. 试论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实践[J]. 长江丛刊, 2018, (27):29.